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16篇(第56/86页)
抓好业态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深度融合。加快七里坝、石坝子、二道河、回民沟、宝珠观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示范点。制定"宁强旅游推荐商品"名录,扶持名茶、羌绣、羌编、非遗美食等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文创型旅游商品开发,扩大旅游产品供给。全方位、深层次挖掘羌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支持小说、歌舞、影视剧等艺术精品创作,以文促旅,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旅游与商贸、体育、康养等产业多元融入,促进旅游与新生活方式融合发展。创新旅游宣传营销,精心组织开展茶文化节、插秧节、美食节、音乐节、纳凉节、丰收节、羌历年等系列特色节会、赛事活动,以活动吸引人气,带动三产复苏。
提升服务质量。抓好羌族特色美食评选,创新推出天麻宴、羌家宴等特色菜式,让"吃"更有滋味。顺应自驾游、自助游、家庭游发展趋势,抓好汉源赵家河、巴山石坝子等乡村精品民宿群建设,提升住宿体验和服务质量,让民宿成为带动旅游的"新引擎"。加快高铁站客运与旅游集散中心及旅游道路建设,大力发展汽车租赁服务,新开通一批城市公交、旅游交通专线,实现高铁站、汽车站与核心景区、乡村旅游点互联互通、无缝对接,让"行"更加便捷。抓好重点景区游客中心、智慧旅游平台、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出租车等行业管理,让"游"更加舒心。推出水上娱乐、实景演艺等一批接地气、有商气、高人气的文娱项目,让"娱"更有选择。
繁荣城乡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促进消费三年行动和若干政策措施,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支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扩大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积极培育运动、康养、托育、家政、学研等消费新热点,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节会经济、假日经济,推动城乡消费大繁荣。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鼓励生产企业"触网"、电商企业"接地",加强电商人才培养,积极推广"短视频+旅游""短视频+餐饮"、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实现网络零售额6亿元以上。
(六)统筹城镇建设管理,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坚持以县城为载体、以人为核心,深入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促共进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构建城乡建设新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全域管控原则,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县城控制性详规编制,加快村庄规划编制,绘制好城乡建设发展蓝图。
提升特色县城新品质。围绕"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定位,聚焦"羌风汉韵·醉享宁强"主题,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主城区景观改造提升行动,加快火柴巷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余家坡片区综合开发,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魅力羌城。以省级高新区为依托,以妇计中心迁建、中农联冷链物流产业园、建业飞鹿新城等项目为牵引,加快东城新区开发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稳步推进西城新区建设,加快康达医养中心二期、观玉珑庭住宅小区、羌绣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以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康养等配套服务聚人气、促发展。坚持景区化建设、酒店式管理理念,积极推进数字城管、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新增一批停车场、口袋公园、景观小品,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抓好垃圾分类处理、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打造活力集镇新面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阳平关、大安打造县城副中心,加快青木川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巴山网红小镇、铁锁关银杏童话小镇、毛坝河羌文化特色镇、燕子砭果香小镇、广坪红色小镇、禅家岩天坑小镇建设,鼓励其他镇街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实施集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持续完善集镇道路、文化广场、农贸市场、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强产业布局,大力培育农资供应、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业态,着力繁荣集镇经济。
(七)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厚植高质量发展本底。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好绿水青山,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建设与污染治理并重,全面落实林山长制,持续开展秦巴"五乱"问题整治,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尾矿库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3.1万亩、义务植树75万株。加快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确保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进"5+1"治水三年行动,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快嘉陵江、汉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县城、阳平关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成阳平关韩家河、大安烈金坝及桑树湾防洪工程。加强固废、医废、危废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扎实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项任务,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广,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努力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巩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创新"两山生态资源开发公司"运营模式,积极争取百万亩绿色碳库项目,大胆开展林权、水权、碳汇权交易实践,着力打造"两山"转化宁强样板。
提升环境保障能力。坚持打好环境问题整改持久战,全面彻底整改中央和省市反馈的各类环境问题,适时开展"回头看",严防反弹回潮,巩固提升问题整改成效。扎实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问题排查巡查、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问题。建立健全环境风险全过程防范制度,强化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下一篇: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