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情况汇报(第2/4页)
2."四化"同步发展滞后。一是在新型工业化方面。2021年我县三次产业比为35.5:19.8:44.7,二产占比明显偏低,"工业腿短"问题长期存在,建筑建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受生态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基础较为薄弱,工业脊梁还没真正挺起来。2021年我县规上工业企业61家,在全市占比为4.7%;总产值38.2亿元,在全市占比仅为2%;户均产值0.63亿元,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在信息化方面。县域治理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城镇化率不高。2021年,我县城镇化率仅40.43%,低于全省23.6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27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城区没有综合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城区绿道建设不足,交通设施短板突出。公共服务保障不够。城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低于1.5平方米、消防救援5分钟覆盖率不足50%,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50%。城市生态承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考验。城区规划品质不高,未能充分彰显山水园林和特色文化,老城区建筑密度大,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重。城乡治理能力不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运转还不畅,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激活不够。四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加工比值仅为0.26,远低于省、市水平。产业基地布局零散,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3.多点支撑保障不足。一是交通体系短板突出。我县是无铁路、无水运航道、无通用机场的"三无县",仅依靠公路运输,缺南北向高速。二是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企业物流成本高,物流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县级物流配送中心还未建成,行政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54.7%。三是能源保障开发不够。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我县能源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地热开发、抽水蓄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特色资源,但开发进程不快、开发效益不高。四是科技支撑明显不足。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32%,居全市第10位,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弱。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目标定位
对标"XX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XX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定位,XX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县情实际,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域协同、多点发力、板块推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全力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华中地区文旅康养核心区。
(二)主要思路和举措
结合X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以及XX在XX全域和武汉都市圈的定位,充分发挥XX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制订底线管控清单,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在守好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1.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
XX处在浠水流域段上游,生态保护极端重要。结合流域单元特征,坚持自然优先、突出实施、统筹协调的原则,划定东河、西河和南河3个四级流域片区,明确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以乡镇为单位划分11个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类、重点管控类和一般管控类,守好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4类安全底线。
(1)水安全方面。一是推进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XX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推进河流水系综合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打造绿色宜居水环境,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二是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城区防洪按照三十年一遇标准,实施XX县城市防洪工程。按照二十年一遇标准,加快推进东河52.06千米、西河37.30千米堤防整治。按照十年一遇标准,对土门河、三门河等8条河流实施综合治理,提升河道防洪标准;推进郭家河、西硔河、河铺河等山洪沟治理,开展第二轮病险水库加固补短板建设。三是提升城乡一体供水能力。加快实施"521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新建杨河水库,改扩建河铺等中小型水库,提升城乡供水能力。
(2)水环境安全方面。一是改善水环境质量。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乡村的自然联系,着力推进白莲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建设,改善XX水系生态环境,实现小流域"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质持续达标。二是落实源头治污。以东河、西河、南河等为重点,加快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建设,到2025年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40%。加强不达标水体整治,按照系统思维开展流域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三是全力确保水质达标。以项目为抓手,着力防范水环境风险,重点推进XX县满溪坪拦河闸枢纽除险加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5个市控以上(含国控、省控)水质监测点位水体优良比例100%、3个白莲河示范区生态奖补考核断面水质达Ⅲ类以上、1处县城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和1处备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3)粮食安全方面。一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24.5万亩、耕地26.9万亩保护目标,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南河、方咀等主产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推动全县粮食增产增储。二是大力推进高标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中低产农田和洪灾水毁农田改造,继续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进松吴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14万亩,力争占比达到60%。三是健全种粮收益增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制,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四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一批农业主推技术、优良品种,推行农业机耕、机种、机管、机收全过程服务,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