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第2/2页)
一是临床专科建设水平落后。xx市属(含旗县区)公立医院无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无重症医学、心脑血管、儿科等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旗县公立医院无自治区级和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临床专科经费不足,待遇偏低,高层次、高职称人才引进难、留不下。实验室建设落后,没有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实验室;医疗设备更新慢,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超年限使用;呼市第一医院CCU重症监护病区、ERCP导管室等规模不足。临床专科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文较少,还没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二是医疗卫生人才短缺。xx市公立医院31所,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2783人、注册护士16637人。妇产科、儿科等专科人才紧缺,执业(助理)医师中妇产科专业比重为9.66%、儿科专业为5.14%,特别是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没有儿童专科医院,全市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13.91%,但儿科医师仅有205名;每千名儿童拥有0.42名儿科医生,远低于1.12人/千人的国家标准;2021年全市出生2.18万人,仅有新生儿科医生69名。高、精、尖人才严重匮乏,高层次紧缺人才引入困难,且流失严重,多流向北上广等地区。心脑血管、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院建设相对空白,无法满足市民多元化就医需求。
三是信息化支撑水平薄弱。区域统一的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各类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分散建设、独立运行、多头管理,信息烟囱、孤岛现象严重,智能化水平普遍偏低,各类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未实现有效共享和互联互通。"智慧服务"的水平低。医院内部的智慧服务初步建立,市属公立医院现能提供分时段预约、在线支付等几项碎片化的智慧服务,仅能达到《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中的2级要求部分功能,与国家设定的5级水平相距甚远。"智慧医疗"的功能少。市属5家三级医院基本实现了电子病历信息化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基本实现了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功能,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未实现系统整合和互联互通,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仅能达到三级水平,与国家的五级甲等水平差4个等级。"智慧管理"的范围小。市属5家三级医院初步建立具备数据共享功能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高级业务联动与管理决策支持功能,整体水平达到《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的2级,与国家设定的5级水平差距较大。
四是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尤其是旗县公立医院"五大中心"能力建设滞后,部分旗县医院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未通过交互式评估。"五大中心"建设标准不够高。按照国家标准,每个旗县都应建齐配全,但从实际情况看,有的旗县仅完成中心挂牌设置,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也未建成符合标准的危重症监护室。"五大中心"服务能力不够强。一些旗县医院虽然建立了"五大中心",但是医生数量不足,存在其他科医师兼职的情况,没有专门的功能区域,存在共用急诊室的情况,急需和先进的设备也不足。"五大中心"信息化水平不够好。新生儿专病管理系统、重症新生儿专病管理系统等配备严重不足,有的旗县甚至没有配备。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救治体系有待提升。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xx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不足,全市没有一家本土的专业核酸检测机构,依靠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检测时效性难以保障;疾控机构建设滞后,全市有7个旗县区未达到每万人拥有1.9名疾控工作人员的自治区标准,市辖区有3个区未达到疾控机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消毒消杀效果评价能力不足,在疫情中,每日需要完成数百个重点场所的消毒消杀工作,但全市能够进行消毒消杀效果评价的机构仅有2家。
六是院前急救能力不足。按照国家标准,市区每3万人应配置1辆救护车,其中40%为负压救护车,且急救服务半径要达到5公里。但是,目前xx市仅有63辆救护车,急救服务半径已超过10公里,车辆严重不足,急救站辐射半径大,无法满足院前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同时,缺乏院前院内一体化信息平台,急救车无法利用5G网络和医疗机构进行沟通联系,对院前急救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七是中医药发展不充分不均衡。xx市中医药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标准、高水平中医院集中在城区,旗县中医院软硬件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诊疗水平较弱,服务可及性不高。中医药科研研究项目较多,但创新成果较少,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在"治未病"方面,中医具备优势,但还未建成未病中心,"治未病"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还不够了解,需要进一步宣传推广。落实中医人才培育、引进政策不够精准有效,人才梯队建设不足,对一些学科的挖掘研究不够深入,传承接续存在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任务,以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工作重点,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公立医院实现"三转变、三提高"。
一是继续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学习三明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加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健全完善各级医改组织体系建设。健全深化"三医"改革政策,加强各项改革有效衔接,构建"三医"联动的整体性治理格局。落实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财权事权责任,加强人员培养、教学科研,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科学合理确定薪酬总量和水平,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确定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以满足市域内居民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规划自治区、市、旗县区公立医院布局,按照卫生区域规划要求,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家综合医院,实现东西南北中各有1-2所三级公立医院;城市四区各建1所专科医院;在旗县区域,1个旗县设置1所综合医院和1所中医类医院,形成区有名院、名院有名科、名科有名医的新格局。
三是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全面启动重点专科建设工程。重点培育3-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遴选44个优质专科,创建自治区级重点专科。遴选20个科室打造市级重点专科、遴选20个培育专科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以人民群众所需的中医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中医(医)特色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全面推进中()医能力创新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我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中()医服务。依托"双首"健康行动,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睡眠医学分中心、1个国家肝病分中心、4个名医工作室和11个团队工作室。提升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服务内涵建设,加强中医(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加大中医(医)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
五是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构建以城市、区级、旗县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完善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和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立市四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旗县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双提升"。持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并稳步扩大覆盖面。加快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构建"基层首诊、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六是大力推动健康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强化数字技术的支撑赋能作用,构建卫生健康信息化、智慧化新型服务能力,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全域共享。加快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