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汇报
××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的精神,夯实忠诚根基,提升工作能力,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社会工作力量。
一、聚焦效能提升,真正做到减负赋能。针对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市制定了具体措施,明确权责边界,建立清单事项准入和调整机制,持续清理和规范体制机制。通过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赋能和流程再造,有效解决重复报送等难题,确保今年年底前实现主城区推广及全市覆盖。此外,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开发25个民生应用场景,推进服务协同,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推行"一本账"到底,汇总基层各类事项和群众诉求,形成系统化治理台账,并编印"共同缔造"工作指引,采用简明易懂的群众语言,构建生动形象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方向指导。
二、整合资源,在新兴领域中大胆创新。以"双强"目标为指引,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完善党建联盟体系,以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开展"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三新'领域融入基层治理专项行动",着力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破解快递、外卖等行业面临的通行难题。锁定全市70个园区、楼宇、商圈、专业市场等,打造党建示范点,提升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坚持党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全面领导,完善150家协会内部管理制度,深化"政会银企"合作,指导快递行业协会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全覆盖,切实释放经济活力和资源优势,更加有效地服务国家、社会和群众需求。
三、构建机制,聚焦真实社情民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速推进信访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民建议征集的有机融合,形成宏大的工作格局。健全民智汇聚、民忧化解的体制机制,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特别是在物业管理和农村宅基地纠纷中,加强矛盾危机干预,实现源头治理与多方协调解决。成立人民建议征集机构,推出"百行万名信息员"计划,打造多维度建议征集平台,构建征集、办理、转化、反馈的闭环机制,力争实现群众工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再到互动共进的飞跃。
四、务实举措,用心服务社会。推动社会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的整体框架,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十百千万"培育方案,组建"襄当行"专家顾问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构建中心城区"一刻钟服务圈"。履行"共同缔造"理念,与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加快推进燃气管道改造、电梯加装、养老服务、清洁家园等民生项目,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五、凝聚合力,推动共建共治新章程。以"共同缔造"为平台,创新基层治理体系,集聚各方智慧,打造"善治××"的典范。协调推进"共同缔造"扩面提质、"下察解暖"实践活动及基层治理体系框架试点,优化治理单元,培育共同精神。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之路。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市内846个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以试点为牵引,全力支持县成为省纵横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框架试点,扩展至××县全覆盖,其他地区覆盖48.8%的村和71.3%的社区,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培养不走的骨干力量,留下一套切实管用的好机制,建立更加成熟的共享体系。
六、强化监督,真抓实干落实责任。建立全面的监督评估体系,针对基层治理各环节,精确界定监督主体、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定期检查"减负赋能"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基层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避免"回潮"现象。在党建新兴领域,重点监督党建联盟的成效,确保各项政策和权益保护措施落实有力,对于责任缺位者,严格追责。对于社情民意机制建设,监督人民建议征集机构和信息员的工作质效,确保建议征集平台的高效运转和闭环机制的落实。在社会服务领域,检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和"五社联动"推进情况,督促各民生实事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对于共建共治工作,严格评估"共同缔造"实践活动及基层治理框架试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扎实前进,确保每一项工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七、推动创新,探索新方法求突破。鼓励基层在治理实践中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提升效能方面,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基础数据库和智慧服务平台,提高数据处理精度和服务匹配度。在新兴领域的资源整合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体系,增强各方合作的信任基础。对于社情民意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更精准预测矛盾热点,提前部署化解策略。在社会服务办实事的环节,举办社会服务项目创新大赛,激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创新动能,创造更多切合群众需求的服务模式。在共建共治方面,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共同缔造"体验场景,增强群众对治理工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这些创新探索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