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2025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第2/2页)
19.拓展意识形态阵地。积极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织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完善设施设备,丰富活动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共同打造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鼓励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监督检查。建立意识形态阵地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进行检查,确保阵地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每季度对政府官网、政务新媒体平台、宣传展板、宣传栏等意识形态阵地进行一次检查,重点检查内容的导向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违反意识形态工作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的考核评价,将其纳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推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价指标,从阵地建设、内容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考核,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风险防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21.强化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科学、高效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网络舆情热度、社会舆论倾向、重点群体动态等多维度设定量化指标。例如,通过对网络平台上涉及〔...〕经济政策、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等话题的讨论热度和情感倾向进行数据分析,及时捕捉潜在的风险信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各类信息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对意识形态风险的精准识别和提前预警。建立风险预警分级制度,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对应制定不同级别的应对预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加强对预警信息的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应对策略,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2.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对能力培训。制定系统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对能力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解读、舆情应对技巧、媒体沟通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士、应急管理专家等进行授课和指导,分享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织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应对实战演练,模拟各类风险场景,如重大舆情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等,让工作人员在实战中锻炼应对能力,提高协同配合水平。演练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23.深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协同合作。加强与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公安、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风险,制定联合应对方案。在重大活动、重要节点期间,加强联合执法和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立跨区域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协作机制,与周边城市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跨区域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例如,在区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加强对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和管控,避免出现不良影响。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24.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风险排查、预警、应对、评估等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风险防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考核,将其纳入各科室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同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风险防控工作不断改进和提升。定期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进行评估和修订,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确保长效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