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政策措施汇编-13篇(第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2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5分钟

冷链市场规模稳步增长。XX是冷链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十三五"以来,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20%以上。2021年,全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500亿元。生鲜农产品、低温速冻食品、医药等冷链物流市场迅速增长,其中,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规模约2200万吨。冷链流通效率不断提升,果蔬、肉类(热鲜肉除外)、水产品(鲜活水产品除外)的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15%、80%、55%。

冷链设施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冷库总库容超过1900万立方米,人均冷库库容达0.22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新增产地冷库达61万立方米。在XX注册的冷藏运输车保有量达1.23万辆。进口肉类、冰鲜水产品、药品等口岸冷链功能逐步完善。苏州、南京等5个城市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首批建设名单。8家农产品物流园成功创建XX省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市场主体实力逐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全国网络布局的综合型冷链物流企业。2021年,全省6家企业跻身中国冷链物流百强名单。冷链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冷链运输、仓配、医药冷链、冷链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专业型服务企业。农产品流通主体不断壮大,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大型农批市场12家,在冷链功能集成、管理模式输出、行业指数影响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显现。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融合步伐加快,农产品冷链流通和加工规模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对农业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不断增强。冷链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形成了涵盖冷藏运输车、制冷装备、速冻装备、冷藏集装箱、冷库保温板材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常州冷库保温板材、镇江冷藏车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形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冷链装备制造品牌。冷链物流在服务新零售、提升消费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发展能力加速释放。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等赋能冷链物流升级发展,冷库智能监控、车载温湿度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一批物流可视化、质量可追溯的冷链温控信息平台。绿色低碳步伐加快,节能降耗设施、新型保鲜制冷、绿色包装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直播电商+产地仓+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围绕农产品流通、食品安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文件。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水产品、畜禽肉、医药产品等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我省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4项,发布了地方标准2项。进口冷链食品追溯、跨区域监管等体制机制不断完善,"XX冷链"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疫情防控中,冷链物流对保障医药产品运输安全、农产品保供稳价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全省冷链物流发展基础日益巩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逐步显现,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短板,区域分布、城乡发展、供给结构不够平衡。冷链物流服务对产业升级、食品安全保障和民生需求的适配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果蔬等冷链流通率仍然较低,最先一公里"缺链"和最后一公里"断链"问题较为突出,冷链全程温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监管体系、人才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XX冷链物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冷链物流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

"双循环"和"双升级"拓展冷链物流发展新空间。XX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冷链物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网络布局重构、运作方式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更好助力经济循环。加快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各展所长的开放新格局,必将推进冷链物流适应国际供应链环境,加强与国内外冷链市场的高效对接。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双升级"趋势,将加快推动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势必为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适配新型消费、畅通产业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为冷链物流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数字XX"建设激活冷链物流升级新动能。XX作为科技大省,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创新应用注入持久动力和活力。应充分发挥XX数据资源丰富、物联网发展先行和应用场景多元优势,加速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全过程的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冷链作业和行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适应新零售、冷链宅配、同城冷链快速增长需求,冷链物流与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加深,要求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释放冷链物流新潜力。冷链物流贯通一二三产业,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强农产品供需调节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基础。XX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亟需解决农产品损耗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速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乡村经济业态不断丰富,农村生活品质和农民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将加速释放农产品城乡双向流通需求,进一步促进城乡冷链均衡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足、潜力大,县乡村冷链物流发展大有可为。

筑牢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防线强化冷链物流监管新任务。冷链物流是冷链产品安全的"提供者"和"守护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疫情反复冲击,我省冷链物流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考验。要求强化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消除"卡链""断链"隐患,提升冷链物流专业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冷链物流运行韧性,为切实筑牢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防线提供重要保障。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美丽XX"建设创造冷链物流绿色转型新机遇。冷链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能耗水平较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的突出矛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美丽XX"建设,为冷链物流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冷链物流以最低能源消耗、最低排放标准、最高运作效率为目标,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冷链物流亟需优化用能结构,推进冷链设施设备节能降耗,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工艺创新,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以绿色低碳冷链助力"美丽XX"建设迈向新境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XX省情和冷链物流发展实际,着力构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着力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强化冷链物流全程监管与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产业竞争力,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全面构建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XX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冷链物流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运行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统筹推进,区域协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衔接长三角消费市场、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国际市场,深入推进冷链物流市场联接、通道衔接、标准对接,提升冷链物流跨区域协同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运作特点,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加快城乡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

创新引领,民生优先。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和监管方式创新,培育冷链物流新生态新场景,提升冷链物流创新能力。推进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商贸流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提升城乡冷链物流均等化水平,强化社会民生物流保障。

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全链条、各领域,加强绿色环保设施设备技术应用,促进冷链物流节能降耗,加快冷链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冷链全程追溯监管,加强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物流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冷链物流设施能级、服务能力、监管水平显著提升,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冷链物流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构建起与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实现跃升,设施网络、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展重点。

构建一体互联"骨干网"。做大做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支撑构建国家"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全程温控、资源交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冷链物流"数字织网"。加强线上线下融合,聚力打造干支仓配一体、平台共享互联、运作组织高效的冷链物流骨干网络。

打造便捷高效"服务圈"。优化供给、适配需求,增强冷链物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全流程、全链条服务能力。打通城乡冷链物流双向通道,推进区域冷链物流协同发展,强化口岸跨境冷链服务功能,聚焦冷链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加快建成衔接产销、覆盖城乡、国内国际双向辐射的冷链物流服务圈。

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围绕产地运营、城乡配送、技术装备、供应链管理等,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市场带动力的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营,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冷链物流国际化水平,推动龙头企业协同"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

培育优势集成"产业带"。聚焦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推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低温速冻食品、生物医药、冷链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放大长江通道、沿海通道等综合交通和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冷链上下游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资源要素集成、产业跨界融合、集群高端发展的冷链产业发展高地。

筑牢安全保障"防护线"。突出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冷链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可追查的追溯监管体系,提高冷链物流运行安全和应急韧性水平,筑牢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疫情防控、运行安全和应急保供的重要"防护线"。

三、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的总体要求,依托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结合我省冷链产业布局、商品流通和进出口方向,着力构建"两横三纵"冷链物流通道,重点打造"5+8+N"的冷链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推动形成产销有效对接、城乡全面覆盖、国内国际畅通的冷链物流网络。

(一)冷链物流通道布局。

1."两横"冷链物流通道。

长江通道。依托沪武高速、沪陕高速、沿江高速及长江黄金水道、沿江机场等,发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口岸优势和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对内串联长三角、联通中西部,对外链接国际冷链市场,强化苏州、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港口冷链、航空冷链、冷链区域分拨等功能,打造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构建起陆水空协同冷链物流通道。

陆桥通道。依托连霍高速、陇海铁路等,发挥陆海统筹、联动亚欧的区位优势,强化徐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冷链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冷链班列以及苏北主产区中转集散、产地预冷等功能,推进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冷链物流集散分拨基地,增强冷链东西双向开放集聚辐射能力,构建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冷链物流通道。

2."三纵"冷链物流通道。

京沪通道。依托京沪铁路、沪蓉高速、京台高速、宁洛高速等,发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集聚辐射优势,加强苏南主销区、苏北主产区与上海、京津冀等主销区以及国内农产品主产区的联动,强化生鲜农产品交易、冷链多式联运、高铁冷链、冷链温控供应链组织等功能,构建起南北融合联动、产销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通道。

沿海通道。依托沿海高速、沿海铁路等,发挥连南接北、通江达海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对接环渤海、东南沿海以及日韩、东盟、欧美等冷链物流市场,强化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苏州港等港口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冷链多式联运、近远洋冷链运输等功能,构建串联沿海港口、联通国际、接驳内陆的冷链物流通道。

南北中轴通道。依托京沪高速、长深高速以及锡泰、常泰过江通道等,发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优势,对接华北、华南冷链市场,强化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中转集散、冷链分拨配送、医药冷链、低温速冻食品冷链等功能,构建起南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的中轴冷链物流通道。

(二)物流枢纽布局。

1."5+8"冷链物流枢纽。

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形成一批集聚集约程度高、设施装备水平先进、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冷链物流设施群,打造五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南京。发挥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叠加优势,强化农产品交易集散、区域分拨配送、国际冷链、民生保供等功能,打造立足南京都市圈、服务长三角、对接中西部、链接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苏州。发挥长江通道、沿海通道交汇叠加优势和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强化冷链干支仓配一体化、冷链多式联运、温控供应链、跨境交易集散等功能,打造全国知名、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冷链供应链组织枢纽。

常州。发挥地处长三角农产品主销区和冷链装备、速冻食品加工等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强化冷链交易集散、区域分拨、低温加工配送等功能,打造服务苏浙皖、辐射长三角中轴、对接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徐州。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果蔬、肉类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强化产地冷链集配、果蔬和肉类冷链物流、铁路冷链班列等功能,打造服务淮海经济区、联动苏鲁豫皖、辐射中西部的冷链物流枢纽。

盐城。发挥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新门户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势,强化产地冷链、低温加工、港口冷链、水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出口基地等功能,打造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和日韩等国际市场的冷链物流枢纽。

依托无锡、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城市,围绕特色冷链产品生产、中转集散和消费流通,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集聚一批特色冷链产业集群,加强与冷链物流枢纽城市联动合作,有效衔接农产品产区与销区,打造特色优势明显、服务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八大区域性冷链物流节点。

2.N个冷链集配中心。

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围绕冷链产品消费集中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在人口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冷链需求旺盛的重点县(市、区),布局建设30个左右省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低温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半成品加工、中央厨房等服务功能,有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末端冷链配送设施,构建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冷链区域分拨配送效率。

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重点果蔬种植基地、肉类主产区、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在冷链物流需求规模较大的重点县(市、区),布局建设30个左右省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集货、分选、预冷、检测、分拣、包装、冷藏、发货、收储、加工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水平,有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田间地头冷链设施,构建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构建骨干冷链物流网络。

1.推进骨干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围绕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主销区和中转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高效便捷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存量设施整合,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推动新建大型中转冷库、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等设施向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集中布局,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的立体化、智能化冷库,支撑构建骨干冷链物流网络。依托大型农批市场、农产品物流园,推进公共型冷库、多温区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改扩建,强化冷链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配送、低温加工、金融服务、价格指数等功能。依托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集中建设一批面向城市消费的现代化冷库和低温加工配送中心,为商超零售、连锁餐饮、生鲜电商等提供冷冻冷藏、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生鲜食材共储共配等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依托主要口岸城市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进出口冷链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的跨境冷链物流基地。

2.完善产销冷链集配设施体系。

对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打造产地上行、销地下行、干支衔接的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依托绿色果蔬、规模畜禽、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集群,结合"一县一业"布局,在重点县、镇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进公共预冷、产地冷藏、商品化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产后预冷、仓储保鲜、分级拣选、商品化包装、冷链运输、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鼓励大型生鲜电商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产区布局建设低温直销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运作水平。在消费规模和农产品中转集散规模较大的城市,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推进低温加工、保鲜库、中转冷库、多温层冷库等设施建设,强化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乡配送、质量安全控制等功能,提升城乡消费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冷链设施布局优化,研究利用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可开发地块等建设"近城而不进城"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引导冷库等设施向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中布局。

3.提升运输效能促进互联成网。

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设施互联成网,创新冷链物流干支线衔接模式,构建一体化运作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畅通冷链物流"大动脉"。提升冷链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基地与冷链集配中心间开展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冷链物流运输业务,提高冷链物流去程回程均衡发展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物流枢纽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提高铁路、水运、航空在中长距离冷链干线运输中的比重。强化冷链干支有机衔接,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高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冷链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构建干支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依托主要港口、铁路场站、航空枢纽,加强自动化、专业化、智慧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集装箱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空陆联运,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提高冷链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能力。

(二)畅通双向通道,完善城乡冷链配送体系。

1.提升田头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依托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产区和源头交易市场,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重点镇和中心村,分区分片集中建设田头冷藏保鲜设施。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田头预冷设施,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推广共享预冷、仓储保鲜、蓄冷式集装箱等设施设备,合理设置田头停车、换装场地等设施,提高产地源头冷链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完善"最先一公里"冷链配套设施。适应农产品产地多点布局和小批量、多批次运输需求特点,引导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从田间地头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衔接运输组织,推动形成统一规划、集中布局、高效组织、仓配一体的田头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共享冷库和冷藏车服务主体,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缩短农产品采后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的时间。依托农批市场、连锁超市、食品流通加工企业,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产地直供能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

2.加强城市冷链配送体系建设。

提升商贸冷链服务水平。鼓励大型连锁超市、生鲜连锁店、农贸市场等零售网点升级改造,建设规模适度的冷冻冷藏库及低温收发货冷链设施设备。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推广共享冷柜、智能冷藏柜、冷藏箱等便利化、标准化冷链设备。完善城市末端冷链设施。加快城市冷链前置仓、移动冷柜、智能冷链自动售卖机等设施建设与应用。推动末端冷链配送服务站点建设改造,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加强生鲜投递柜、社区配送站等建设,扩大城市冷链网络覆盖范围。提升末端冷链配送效能。推进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农批市场等整合冷链运力资源,搭建城市冷链公共配送平台,面向商超、生鲜连锁店、酒店、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共配等服务。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加大多温区配送车、新能源冷藏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多温区共同配送和定时冷链配送服务。适应生鲜新零售物流需求,加强城市冷链即时配送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共同配送",发展与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模式。

3.畅通生鲜消费品冷链双向通道。

推进电商、邮政快递企业整合产地冷链物流资源,建设或改造一批县域冷链物流节点,加强"产地集采+干线运输+销地配送"冷链物流一体化上行组织,促进生鲜农产品保质减损。畅通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强农、营销富民,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通道。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下沉,释放农村冷链食品消费潜力。依托"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大型流通企业等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和网络协同,打造多温共配"上下双向一张网",构建便捷、快速、共享的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冷链物流通道。

(三)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专业冷链服务水平。

1.果蔬冷链物流。

完善果蔬源头商品化冷链设施设备体系。推进蔬菜、水果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建设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仓储保鲜设施,推广移动冷库、共享预冷等设施应用,合理配套布局插电装置。新建或改造产地预冷设施,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设施设备。支持适合果蔬特点的可循环利用包装、载器具以及零售末端保鲜柜等设备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标准周转箱装箱发运,推进建立从田头到销售终端的果蔬全程冷链快速调运体系。完善脱水干制、称量包装、检验检测、低损输送、质量管控等配套功能,提高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减少流通损耗。围绕阳山水蜜桃、东台西瓜、兴化香葱、邳州白蒜、响水西兰花等特色果蔬品牌,推进邮政、快递、供销系统和生鲜电商企业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果蔬冷链全程温控体系,扩大品牌农产品辐射范围和消费规模。完善大中城市果蔬保鲜库、净菜加工、末端保鲜等设施,提升城市果蔬消费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