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系统领导讲话合集19篇
卫健系统领导讲话文章汇编
目 录
1.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怀琼:
正本清源促进中医药发展 1
2.运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叶新龙: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奋力开创健康运城新局面 3
3.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事处干部赵庭梧:
人才是健康山西建设的第一资源 5
4.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民主改革六十年健康事业谱新篇 6
5.上饶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金福:
尽锐出战全力打好创国卫攻坚战 12
6.池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完善机制加强沟通 严格管理 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质量.........14
7.张家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王江华:
守好健康张家界的"四道门" 15
8.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沈骥:
实现健康老龄化 18
9.太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宫殿元:
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助推健康太原建设 20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22
11.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勾画宁夏医疗新生态 26
12.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率领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走在前带好头 28
13.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建华:
红船精神与不忘初心 30
14.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永斌:
践行"四有"要求 铭记职责使命 35
15.北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强化责任落实推进试点工作 37
16.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把健康中国重庆实践路走得更加扎实有效 39
17.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何延政:
走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之路 42
18.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沈骥:
从哲学视角看健康中国战略 44
19.益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曾烈辉:
深入推进医改保障全民健康 47
"头条号:基层公务员的日常,QQ545658867"圈子里有全面的公文材料,各种紧扣热点的公文合集。材料众多,每天更新的材料都会专门压缩打包标明日期,并编辑出材料目录索引,将所有材料目录按日期整理到EXcel表格中,方便查找的同时也方便下载。加入后,开号以来的所有材料都可以下载。
正本清源促进中医药发展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张怀琼
(2019年1月17日)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百姓对健康的各种需求和对中医药的信赖,打着中医药的旗号进行违法宣传或非法行为。其主要表现,一是违法宣传保健产品,二是夸大产品功能的广告宣传,三是养生保健机构非法开展医疗行为,四是把一些所谓的民间技能假借中医药技术违法操作,五是以中医的名义利用物理等技术违规使用一些器械用于养生保健等。这类五花八门的行为无一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并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传销手段,不仅给普通群众带来经济损失,有些还直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这些打着中医药旗号的违法行为中,有些是没有任何资质人员或企业的违法行为,有些则是行业内的药企、养生保健机构甚至一些专业人员等参与其中的违法或违规。尽管行业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进行打击和监管,然而此类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其中缘由值得中医药界反思,这种非法行为为什么更多是以中医药为名义或旗号?
中医药理论遵照了辩证施法的原则。辩证施法是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和处方用药(非药物治疗)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杜绝或基本消除打着中医药旗号的违法、违规行为,除了日常监管外,中医药"正本清源"也许是我们应该亟待进行的一项工作,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众所周知,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有赖于中医药理论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是指导中医药防病、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基本原则,离开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所谓中医药的一切行为都无从谈起。因此,对中医药的任何领域(包括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和疾病康复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对于要以中医药名义进行宣传推广的所谓民间技术、秘方、单方或验方,必须要按照中医药理论先行进行论证或研究,如不符中医药理论指导,则应以大健康学科范畴加以规范和管理。
第二,坚持标准和规范。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无论是药物或非药物疗法,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都有理、法、方、药(针等)规则,具备基本标准和规范。通常人们认为中医药没有标准,其实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处方中的君臣佐使和用药配伍禁忌,在治未病中的体质辨识,以及
在养生保健中的因人、因时和因地的指导等,都有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即使中医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也必须建立在基本的辨证施治基础上进行处方用药,或在体质辨识等方面进行各类养生指导。所以,遵循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是杜绝包治百病乱像的基础。
第三,坚持中医药方法、技术和人员准入要求。"打着中医药旗号"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不法之徒往往用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以民间秘方、验方、独门绝技等名义,假借中医药的旗号来坑害群众。在这些行为中,有些中草药的使用或有中医非药物疗法的雏形,或有些操作人员对中医一知半解,但往往没有任何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也缺乏临床应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违背了中医个性化治疗和理法方药的基本原则。因此,对所谓的民间秘方、验方,必须按照中医药理论加以评价,并建立准入要求。建立准入标准或规范,应包括评估、准入和监管等方面。
第四,坚持中医药行业严格管理。中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不仅包括中医,还有中药、非药物疗法和技术,以及尚未被认识但符合中医药基本原理的各种方法或药物。同时,由于中医药的方法和技术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药理论又往往被误解和滥用。这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涵盖了医、药、技术,以及传统体育健身、衣食住行养生方法的学科,更容易被利用或假借。因此,中医药的行业管理应包括医疗、药物、非药物、衣食住行或健身等各个领域,只要以中医药名义展开的宣传和销售活动,都必须受到严格管理。对各种以中医药名义宣传销售的保健品、方法和治疗手段等,都必须进行论证、审核和备案。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许多场合都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提出要求,"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传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中医药事业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 奋力开创健康运城新局面
运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叶新龙
(2019年2月21日)
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作为大讨论重点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将模范践行市委"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要求,坚决学习贯彻全市大讨论动员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健康运城"一条主线",进一步推进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三个提升",扭住县域综合医改、城市医联体建设、特色医疗发展、推动医防融合、实施中医强市、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七个重点",持续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创新,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奋力开创健康运城建设新局面。
一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按照"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的要求,持续推进县域综合医改由点到面、纵深发展、整体提升,继续领跑全国。推动城市医联体建设向紧密型医疗集团方向发展,加快市县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坚定不移地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人事薪酬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级医院绩效考核改革。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配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疗费用管控,强化对医疗行为实行全要素、全流程监管。
二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打响打亮特色医疗牌,重点抓好两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13个省级名医中医工作室的建设,精心筹备好第二届特色医药博览会,大力推动特色医疗城项目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创新性地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
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争取举办全国或全省中医药大会。
三要推进健康环境创建取得新突破。以国家卫生城镇创建为重点,持续推进健康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一县两镇"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等环节,获得国家卫生城镇称号。启动永济市、芮城县及盐湖区解州镇、河津市小梁乡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持续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和健康教育"六进"活
动,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县创建和"健康主题行"活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四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控,抓好预防接种工作。继续做好"为全市4.4万名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等民生实事,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落实好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各项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
总之,我们要通过此次大讨论,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认真对照
"六个坚持""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人才是健康山西建设的第一资源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事处干部 赵庭梧
(2019年3月28日)
正值"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入开展之际,我省隆重召开"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启动大会。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实况直播,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一名工作者,我全程观看了大会实况,并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优质医疗资源不优不足,领军学科、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匮乏是我省的突出短板,我们在医疗技术、学术影响力、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山西比以往更加渴求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扎实推进"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打赢人才工作翻身仗,方能"进则全面振兴",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会议指出,要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困扰人才的形式主义问题,避免简单套用管党政干部的思维管人才,真正为人才松绑减负,使其有更多精力创新创业。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干部,应该当好人才的服务者和工作的协调者。唯有充分尊重人才,转变管理思维,破除政策壁垒,淡化行政干扰,多做团结、引领、服务的工作,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和工作机制,方能取得人心、汇聚人才,不断激励人才作出贡献。
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大境界、大胸怀,始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方面的人才。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求贤若渴聚天下英才,也要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包容失败,着力营造留才聚才、容才用才的良好生态,方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启动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是省委着眼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次会议也是我们今后开展人才工作的"路线图"和"指南针",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做到对标一流,扎扎实实把"三晋英才"支持计划组织好、实施好,努力开创卫生健康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民主改革六十年 健康事业谱新篇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3月29日)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卫生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8.2岁,人口从民主改革前不足12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万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仅拉萨、日喀则有规模很小的三所官办藏医机构和私人诊所以及零星的民间藏医,卫生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广大西藏人民有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民主改革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族人民身体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截至2017年底,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47个,全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9035人,分别比民主改革前增长24倍和23倍。
一、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区
民主改革以后,全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上世纪60年代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0年代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0年代建立全区妇幼保健院
(站)。90年代实施农牧区卫生事业"三项"(乡卫生院、县卫生站、县妇幼保健院)建设,2000年以来自治区卫生监督所、自治区血液中心正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改扩建了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藏医院,新建了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基本完成建设,自治区医院顺利奠基,地、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同时,还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农牧区巡回医疗车、彩色B超、X光机、多参数监护仪、显微镜、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二、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广大农牧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一直对农牧民实行特殊的免费医疗政策。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的决定》,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暂行办法》,以免费医疗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11年以来,自治区累计投入26075.49万元,采取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全区推行农牧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有效抵御了农牧民重大疾病风险,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初步形成了以农牧区医疗制度为基础,农牧民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农牧民医疗保障经费从上世纪90年代的年人均不足5元,提高到2018年的年人均515元,提高了103倍。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
民主改革前,传染病、地方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民主改革后,西藏全面贯彻实施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在全区建立了8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重点加强对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普查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消灭天花,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对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麻疹等疫苗的接种,接种率达90%。
2009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对13种传染病的预防实施了计划免疫。
基本实现了国家结核病防治控制计划和目标。连续18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2010年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鼠疫、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大骨节病和饮水型氟中毒已超额完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目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3864.12/10万和
6.65/10万下降到2017年的374.65/10万和0.9/10万,与1978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下降
90.30%,报告死亡率下降86.4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以规划免疫、规划管理和提升预防接种工作质量为抓手,先后开展了规范管理专项活动、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资质认证、疫苗冷链及温度监测系统建设等工作,不断强化提高广大群众接受免疫服务的自觉性,全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四、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明显下降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妇幼卫生机构的逐步建立,培训了一批藏族接生员,开展了妇科疾病调查和防治,一些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被及时发现,及时
治疗。80年代,逐步在每个乡配备了乡村医生和接生员,为各地乡村医生和接生员配发简易产包。建立了七市地妇幼保健院,启动实施了妇女"五期"保健等工作。90年代,在推行新法接生的同时,大力提倡孕产妇住院分娩。进入新世纪,妇幼健康工作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妇幼卫生工作的意见》,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工作从单项服务逐步扩展到覆盖妇女儿童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服务,初步形成婚前、孕前、孕期、产后、儿童5个时期"一条龙"服务链,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防治,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享受到优质的妇幼保健服务。完善住院分娩奖励补助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降消项目"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和《促进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暂行办法》,自2011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为农牧区孕产妇购买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提高住院分娩率。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和《西藏自治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通过推进孕产妇住院分娩奖励补助政策实施,开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出生缺陷综合干预、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89年的715/10万和91.8‰,下降到了2017年的102/10万和10.38‰;住院分娩率由1989年的2.9%提高到了2017年的92.48%。
五、藏医藏药事业得到振兴,继承与创新全面协调发展
藏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藏医药事业的发展,从"七五"时期起,自治区每年安排藏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提高,2015年已经提高到4000万元。自治区先后于1986年、1996年、2014年召开全区振兴藏医药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医药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有力推进藏医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一是藏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上世纪70年代,全区只有1所藏医药机构。上世纪80年代,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先后4次进行改扩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全区建设了6个市地级藏医医疗机构和23个独立的县级藏医机构,全区藏医医疗机构从1978年的1个发展到2017年50个,床位从20张发展到2412张,藏医诊疗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89%和38%。二是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60年来,全区相继建立了自治区藏医学校、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开展藏医药医学理论体系、诊疗体系等系统教学。
各市地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民办藏医药教学机构蓬勃发展。各级各类藏医药教学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开展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藏医药人才,全区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763人,具有副高级技术人员为184人,中级583人,藏医药高级人才、技术骨干和基层实用型人才梯队基本形成。三是藏医药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申报天文历算等国家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0个,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完成了《四部医典》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工作,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举办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参与国际"非遗节"等,推动藏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藏医药影响进一步扩大。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意见(试行)》《西藏自治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1+2"组成模式(即1名驻村队员、1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名村医)。截至2018年底,全区签约人数170万人,签约覆盖率达52.91%,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0.79%。二是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全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三是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为减轻各族群众的就医负担,从2017年8月31日24时起,全面启动全区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藏药饮片除外),2017年12月1日起全面启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专项活动。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严厉查处违反"九不准"行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积极开展高值耗材专项整治和公布10项医用耗材监管指标工作。结合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督促各级医院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内涵建设,严格落实医院核心管理制度,狠抓医院重点环节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抗菌药物管理等核心管理制度,切实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五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自治区发布了《西藏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藏药处方集》和《西藏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藏药临床应用指南》。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印发《西藏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已建成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药品采购、流通管理更加规范。
七、卫生援藏力度空前,方式多样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藏,开创了西藏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卫生部先后召开五次全国卫生援藏会议,安排部署卫生援藏工作,有力促进了西藏卫生事业的发展。60年来,卫生援藏有力补充了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水平,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对口援藏工作扎实推进。1973年7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决定向西藏派出医疗队,帮助西藏各地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工作。1973年至1983年的10年间,先后派出5批、近2000名医疗队员进藏。1984年,对口支援自治区卫生厅直属单位的卫生部直属单位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1个,分片负责卫生援藏工作的省市由8个增加到12个。1984年至2006年,卫生部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座谈会,卫生援藏工作高潮迭起,有力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西藏的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2002年5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座谈会决定,把卫生援藏工作正式纳入党政对口援助范畴。现在共有17个省(市)、16个国有大型企业和1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单位承担对口支援任务。二是"1+7"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有效开展。
2015年6月,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先后从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65家医院选派658名医生,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使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进步、格局性变化。3年来,援藏专家帮带554个医疗团队、1279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医疗骨干2164名,761人职称得到晋升。选派1076名有培养潜力的本地医务人员和新入职医生到对口支援医院跟岗培训、进修业务。在中组部的协调下,选派23名市地分管领导和卫生部门、受援医院班子成员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锻炼。通过公开招录等方式,引进医务人员673人。结合全区疾病谱,依托8家牵头单位、65家包科医院重点建设164个科室,重点打造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85类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拳头"科室。
"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833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951个,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464项,已立项168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995项。整合援受双方各级各类资金28.8亿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其他市地人民医院的等级医院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按期推进。已有
338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90种"中病"不出市地。"1+7"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37.55%、76.23%、76.02%。受援医院共开展三、四级手术16787台,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89%,比2014年提高
19.64%。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工作例会、人员任免、考核评价、财务监督等制度5268项,"1+7"医院业务管理、科研教学、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