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先进地区高质量发展讲话汇报汇编99篇(第26/5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239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80分钟

第一,要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确保政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人民政协是政治组织,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把党的主张和政策贯彻落实到政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中心不离、方向不偏、步调不乱、工作不懈。

第二,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加快建设"两先区"献计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两先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和共同事业。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补齐拉长"四个短板"、落实"六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多建务实诤言,汇聚真知灼见,真正使政协组织成为大连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源。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来自基层、深接地气的优势,积极投身大连振兴发展实践,特别是在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出实招、干实事,当先锋、作表率,为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要秉持亲民为民情怀,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协组织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百姓,是沟通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参政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联系群众能力,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深入了解民情,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家中,坐上农民炕头,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听老百姓的心里话,看老百姓的身边事,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及时梳理和反映社情民意,围绕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问题,提出务实建议,助推问题解决,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精准、措施更加有效、群众更加满意,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第四,要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好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在人民政协内部加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团结,还要面向社会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强大力量。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把增进团结、维护和谐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广泛做好联系人、团结人的工作,促进不同党派、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界别之间的合作共事。要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深入界别群众,正面发声,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协助党委、政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汇聚强大正能量,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五,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协机关和干部队伍。要树立和坚持质量导向,政协各项履职活动要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真正把提质增效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高建言议政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要加强政协机关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完善管理制度,增强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政协机关干部队伍。要强化委员的教育管理,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提升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引导委员勤勉履职尽责,严格修身律己,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协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政协党的建设,确保政协组织与各级党委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步调上同频、工作上同步。全市各级党委要把政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支持政协事业发展,把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积极支持政协依照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健全政协意见建议采纳、督查和办理反馈机制,形成共同推进大连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协党组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使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使党的决策部署成为政协组织的自觉行动。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顽强拼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两先区"建设,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懈奋斗!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近几年,我市依托绿色生态、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红色文化、户外运动五大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步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桐城文化旅游体育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构成主体,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50个,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就达109个,占总数的72.6%,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单体41个,另外还有大量的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呈现出数量众多、部分品质较高、人文积淀深厚和开发潜力巨大等鲜明特征。近年来在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特别是今年机构改革以来,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汇报,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体育资源优势,编制了《桐城市文化发展规划(2016-2030)》《桐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桐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X年)》,明确了我市文化旅游体育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功能分区、主题定位和具体举措。

(二)文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启动六尺巷历史文化片区恢复与修缮项目,新建了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体育中心二期,相继修缮文庙、文和园、凤义兴商号、姚莹故居等文保单位,对龙眠山景区风情景观道、桐城文脉风景道和嬉子湖水乡风景道进行提升,整修多条户外运动道,建设了大龙井攀岩点、嬉子湖水上摩托艇训练中心、蟠龙湾垂钓中心等。将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纳入了《桐城市扶持产业发展1+3+8政策体系》,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置20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加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和软硬件建设。

(三)文化旅游体育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反映桐城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桐城篇"在央视播出,歌曲《六尺巷》荣登春晚舞台,编纂出版《桐城历史文化丛书》,完成国家清史工程文献整理项目《桐城派名家文集》,编纂完成《桐城派大辞典》,相继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桐城"、"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暨名人名家书画展""健康安徽"2017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桐城站赛、"百佳摄影点推荐"等活动;赴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武汉和周边城市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桐城文化旅游体育推介,不断提升桐城文化旅游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和问题

(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文化资源与旅游、体育产业连接不够紧密,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包装印刷、白玉小件、铜质工艺品产业等方面,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体育产品开发水平较低,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少,旅游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

(二)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桐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资源地面遗存丰富,但大都有说头,没看头,更没有赚头,开发利用难,很难将桐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部分重点项目投资额度大,后续投入资金不足,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更多的文化资源尚未完全得到开发、展示和利用,需深入研究。

(三)文化旅游体育专业人才匮乏。文化旅游体育管理部门和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特别缺少既懂旅游经济、体育经济,又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缺少优秀的营销人才和有市场头脑的管理人才,策划、开发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我市的文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足、软件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如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影院、体育场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已落伍于时代,重点景区(景点)的道路、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三、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协调机构,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体育观念,共同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市财政对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的投入,对文化旅游体育规划编制、重点文化旅游体育项目、旅游宣传营销、体育品牌打造、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举办、文艺作品创作等予以扶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文化旅游体育项目用地,对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予以税收扶持,确保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三)打造精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紧抓合肥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契机,扎实推进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三街一巷、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二期、嬉子湖水上摩托艇训练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文化体育场馆、旅游公厕和游客集散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饮食文化,打造具有桐城文化内涵和乡村文化特色,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较强的乡村旅游及户外体验项目,推进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增强桐城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宣传,提升桐城美誉度。围绕"礼让桐城、文名天下"的主题形象定位,围绕桐城派文化、和文化、隐逸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演艺、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扩大桐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桐城、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桐城。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调研实践组

时间:202X年01月16日08时50分

按照省直机关工委部署要求,省经信厅"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小组,于7月上旬赴赴池州市、铜陵市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和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民营企业意见,针对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法与成效

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一系列政策,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双创"活力、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各方面重视、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凝聚,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进一步集聚,企业家发展信心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从两市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优环境,催生发展加速度。铜陵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审批制度,率先开展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改革,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证照分离"营业执照全省首发,发布全省首份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企业设立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审批40个工作日内。创新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一门"在线咨询办理服务,有效缩短企业的办事时间,中国政府网专刊报道《铜陵市"11240"唱响"惠"民服务"铜陵经验"》。

二是促融资,缓解企业资金难。铜陵市在全省首创"科技贷"业务,设立5000万元科技贷风险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贷",直接对系统评分85分以上的企业放贷。通过"以存引贷"举措,将政府性资金存款比例与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挂钩,对贷款投放多、纳税贡献高的银行,政府性资金存款规模只增不减,提升了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强服务,打造双创新平台。池州绿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打造省级公共安全、环境化工检测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5大类近600项检测、咨询服务。铜陵新能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汇聚产业、学校、金融三方合力,打造产学融协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设小微企业创业互助基金,采取"政府资金引导、会员自愿认缴、协会托管运营、银行放大贷款、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的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铜陵泰祥科创园区(孵化器)通过设立种子基金等方式,为孵化企业提供包括反担保、股权或债权投资、短期救急、动产质押等一站式服务。

四是重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池州市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耕视音频采集与传输、图像跟踪与定位、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领域,研发出文香录播、智慧黑板、虚拟演播等系列产品,在教育人工智能装备行业中居领先地位。铜陵赛创电气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环保证照齐全的陶瓷基电路板工厂,投资建设电气陶瓷电路板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内高端陶瓷电路板技术的空白。铜陵旭创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10G/40G/100G高端光通讯收发模块的研发、设计和制造,研制大容量、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高速光模块,已形成5G无线光模块和100G数通光模块的批量生产能力。

五是破壁垒,拓展发展新空间。池州市开展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制定规范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方案及招标重点项目随机抽查等制度,严厉打击围标串标等扰乱市场秩序不法行为。铜陵市委、市政府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新成立市民营经济促进局,整合政策资源,凝聚部门合力,全方位、全要素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落实尚需加力。一是部分政策门槛高。调研中,企业认为目前惠企政策很多,但一些政策享受门槛高,主要针对"三重一创"、战新产业等"高大上"企业,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享受。二是有些政策不会用。有的中小企业对政策缺乏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对申报细节掌握不够,申报文件项目栏、佐证材料不知道如何填报。三是部分项目申报时间短。企业反映,部分项目资金申报的时间太短,往往来不及准备,申报时间应当适当延长、程序需要简化。四是有的政策变化快。铜陵两家企业均反应当地征收土地使用税的随意性大,前一年标准5元,第二年就变成20元,政策变化事前未通气告知,没有充分考虑由此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五是个别政策执行走样。铜陵耐科挤出公司反映,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城建税计税依据应当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出口免抵部分不应再附征城建税,但当地仍对出口免抵部分征收城建税。

(二)融资难贵仍较突出。一是承兑汇票在企业销售回款中占比高。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下游核心企业凭借其强势地位,多以开具承兑汇票的方式向企业支付货款。同时约定,3个月后才开票,开票后6个月甚至1年才能承兑。个别企业反映承兑汇票约占其销售回款的70%,有的甚至更多。承兑汇票挤占了企业的现金流,造成资金流动性紧张,同时,企业为周转资金被迫采取向银行贴现,增加了资金使用成本。二是银行对贷款抵质押物要求过高。抵质押物范围窄,仍以土地和房产等不动产为主,知识产权质押存在登记难、评估难、变现难等问题,银行一般不愿接受此类抵质押物。抵质押物折扣率过低,住宅、土地抵押率不超过70%,厂房、公寓、商铺不超过50%。抵押物登记、评估手续繁琐,有时银行还要进行内评,银行之间尚未实现评估结果互认。三是"敢贷愿贷能贷"的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对银行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尽管银行已出台尽职免责办法,但各家银行对"尽职"的界定标准不一,免责条件缺乏可操作性,部分银行还存在"过度追责"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民营小微企业信贷差异化考核和正向激励措施不到位,信贷人员权责利不对等,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民间投资增幅回落。由于市场环境、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以及民营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民间投资增幅回落、后劲乏力。今年1-6月,铜陵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6.4%,池州市同比增长10.2%,均低于全省12%的平均增幅,其中,铜陵市工业和技改投资分别同比下降13.4%、24.7%。

(四)企业成本上升较快。一是用工方面。据企业反映,近年来职工工资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而企业利润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二是土地方面。有的企业由于经营形势不好,难以达到土地使用税奖补标准,且返还部分需要缴纳25%所得税,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压力。部分地方土地历史欠账较多,一些企业当初先上项目后办手续,政策收紧后难以办理土地证,补办中现有厂房又不符合当前的安全、消防等标准。三是制度成本。据铜陵汇宇实业反映,投入300万元新建的厂房,办理各种手续已支出的费用就高达60万元,且办理周期长达两年,需要提交的材料堆起来高达1.5米。

(五)产业承载能力不足。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价值评估、风险投资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活动。二是人才流失严重供需矛盾加剧。企业大多反映,普通工人召不满,技能人才留不住,高级人才招不来。以铜陵市为例,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留在铜陵本地就业的只有10%左右。当地一家从事环评检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招到技术总监,曾给出了"年薪20万元起+股权激励+绩效工资+年终奖+五险"的优厚条件,但仍无人问津。三是园区相关生产生活配套不足。部分关键零部件配套半径大,产业链集中度不高,公租房、交通线路、学区等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对招工特别是省外人才造成一定影响。

三、思路举措和对策建议

(一)加力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通过集中宣讲、企业座谈、进企入园调研等方式,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各类政务微博微信等媒介,持续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扩大民营企业政策知晓度。二是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尽快搭建跨部门的民营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及时汇集各类政策和政府服务信息,实现政策"一站式"服务。三是编制惠企政策办事指南。列明受惠对象、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精准推送政策。四是完善政策配套体系。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我省精准补短板政策,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五是加强督查和评估。开展常态化督查,细化实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举措,建立涉企政策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责任不落实和"折扣"执行的实施问责。

(二)创新服务破解融资难题。一是进一步盘活以承兑汇票为主的应收账款。积极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合同约定如期支付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不随意拖欠、延长账期。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恶意逃避债务的老赖要落实失信惩戒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设立小额承兑汇票贴现窗口,进一步降低票据贴现利率,缓解小额承兑汇票贴现难、贴现慢、贴现贵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放宽抵质押物要求。引导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合理确定抵押折扣比例,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之间评估结果互认。鼓励各地设立知识产权等动产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各地优先将其纳入新型政银担合作范围,并优先给予风险代偿补偿。三是构建"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快配套出台一揽子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具体举措和制度标准,明确尽职免责具体操作办法,将民营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放宽到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的水平,通过实行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安排专项激励费用予以补贴等方式,提升分支机构和一线从业人员积极性。四是设立创新金融产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推动各地设立创新金融产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大力推动无还本续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探索推进三年期流动资金贷款,提高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占比。

(三)久久为功打造"四最"环境。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坚决打破各种隐性壁垒,落实"非禁即入",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办教育、医疗财政补助和人才待遇保障支持力度,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继续压缩重点事项审批时限,推动企业注册登记、注销更加便利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在省级以上园区允许企业"打捆"享受直供电政策。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各种刁难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快修订知识产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地方性法规,开展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建立民营企业投诉维权中心,健全申诉维权协调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精准聚焦推动创新发展。一是支持民营企业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省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企业参与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建立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奖补和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探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承诺制,推动企业实施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尽快实现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目标。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支持企业瞄准国际标杆、聚焦实业主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和行业领军的"小巨人",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四是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宽政府采购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的"首台套"、"首批次"扶持力度,探索政府"首购首用",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好"精品安徽、皖美智造"等系列宣传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为人员出入境和货物通关提供便利化服务。

(五)多管齐下改进服务保障。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服务功能,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体系,规范中介服务机构行为,实现公共服务专业化、网络化、精准化。建立完善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二是重视培育企业家队伍。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让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深入挖掘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典型,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让民营企业家脸面上有光彩;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把征求企业家意见作为制定涉企政策的必要程序,让民营企业家话语上有分量;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家开展中长期订单式培训,让民营企业家能力上有提升。三是配强关爱民营经济干部队伍。建议省委在选优配强市、县(区)党政班子正职的同时,注重拓宽用人视野,从省直综合经济部门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专业素养高,对民营企业有感情的干部充实到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之中,同时,对基层服务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

xxx位于豫东平原,区域面积1759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因夏王"太康"而得名,是中国锅炉之都、好人之城、道情之乡、纺织名城、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原绿化县、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xx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遵循,以党建高质量和经济发展高质量两个发力点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动能转换,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致力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373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亿元,同比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966.5元、12479元,城镇化率40.02%;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居全省第10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