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先进地区高质量发展讲话汇报汇编99篇(第9/5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239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80分钟

(二)山地城镇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X年城镇供水能力达到55亿立方米,比2015年提高11.7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2%、93.3%,分别比2015年提高4.9和10.5个百分点。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实施"3个1工程",重点推进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和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四)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以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促进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发展,有效带动三产增加、乡村就业及居民农民增收。

(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建设迎来大发展,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全省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2017年实现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2019年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到了13.85平方米,比2015年提高4.05平方米,高速铁路开通拓宽对外联系通道,快速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六)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100%,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4%左右。

(七)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住房、土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省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综合试点特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2

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是人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难以高质量融入城镇,面向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响应不足。二是产业经济发展动能不强,对城镇化就业支撑和吸纳能力不足,外出务工仍然呈现加剧态势。三是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综合承载力偏低,面临结构性失调。四是黔中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未能实质性突破,缺乏有效抓手,协同格局和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五是城镇化空间格局仍然呈现散点布局特征,与新交通格局协同性不强,土地资源投放结构性错配低效问题突出。六是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有效打通,特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八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资金三大瓶颈突出,显著制约城镇化发展后劲。

3

贵州城镇化发展趋势研判与模式转变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将呈现八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升,高位增长趋势将有所放缓。在考虑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的情况下,2025年全省城镇化率有达到60%的潜力。二是返乡回流人员将逐步增多,人员外流的异地城镇化仍将是重要趋势。三是全省城镇人口向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集聚趋势将持续。四是都市圈作为全省的引擎和中枢作用将更加凸显。五是快速立体化交通网络将重塑城镇化空间格局,引领省域"1-2小时经济圈"和重要走廊发展。六是城乡人口经济等要素双向流动将日益频繁。七是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更加重要。八是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关注重点。

顺应中长期发展趋势,贵州省城镇化工作应着力推动五大转变:

(一)人的城镇化需求响应转变。从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需求"向关注"易地扶贫搬迁人群、本地进城务工人群、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术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全面需求"转变。

(二)城镇化发展动力转变。从房地产、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城镇化,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激发的新经济新业态驱动的城镇化转变;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向全域旅游的生态产品转变;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向富有魅力的文态产品转变。

(三)城镇化发展路径转变。从小城镇主导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向以都市圈引领、若干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转变。

(四)城镇化空间格局转变。从广域分散、点域分散向交通导向、点轴集聚转变;从增量扩张为主的城镇化向内涵质量提升的城镇化转变;从城乡分割的城镇化,向城乡融合共生的城镇化转变。

(五)城镇化基础支撑保障转变。从关注物理空间互联互通向关注信息空间互联互通转变;从以推进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向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转变;从以物质空间载体开发建设为重点,向以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机制创新为重点转变。

总而言之,未来5-10年,贵州省仍是中央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地区,应积极为城镇化发展做好支撑服务,明确以都市圈战略统领全省城镇化格局,探索走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特色道路。

4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满足贵州人民对美好城乡生活的向往,实现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将贵州省城镇化模式塑造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示范和西部标杆。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突出贵州山地特色和文化特色,坚持高质量动能、高标准环境、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机统一,实施"一核四新三标杆"重大战略举措,响应多元人群需求,以人为核心全面促进人的高质量城镇化,聚焦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发展新动能,以现代化都市圈为统领,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质魅力,营造山地城市人居新环境,深入开展"3个1"工程,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水平,深入推进"生态贵州"机制创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加快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树立智慧城乡运营服务示范标杆,积极塑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树立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标杆。

5

重大战略举措

(一)响应多元人群需求,全面促进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重点关注易地扶贫搬迁人群、本地进城务工人群、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术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促进人的高质量城镇化。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面融入城镇,保障本地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建立完善农村留守群体的关爱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发力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和双创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完善外来旅游人口服务体系。

(二)聚焦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康养旅游经济、特色制造经济、数字经济、特色服务经济和山地特色农村经济五大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就业创业支撑动能。依托优质生态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基础,构建全省域大旅游、大健康发展格局。打造五大新兴产业和特色轻工业"五张名片"产业集群,提升就业支撑力。尤其要积极探索"数字化+特色工业""现代设计+特色手工业""绿色化+精品农业"与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培育全链条大数据产业体系,促进大数据与产业城镇深度融合,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发展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特色金融业和特色会展业,提升服务业就业拉动能力。多业态发展山地特色农村经济体系,推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双创"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三)以现代化都市圈为统领,构建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实施"开放联动、以圈带群、有机集聚、分类引导"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群两圈五组八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第一,"开放联动"深度对接成渝粤港澳地区,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新渝贵高铁建设,打造成渝贵环形经济圈和高铁旅游精品带。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干线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打造黔渝、黔蓉、贵广、沪昆四条综合发展带,加强产业协作,扩大对外开放,构建经济走廊。

第二,"以圈带群"补齐城镇体系链条,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贵阳-贵安-安顺和遵义两大都市圈建设,培育壮大核心增长极,以"圈"带"群",带动和支撑黔中城市群发展壮大。以贵阳-贵安新区同城化发展作为都市圈建设重要突破口,深入推进落实"五联十同"。推动贵阳与周边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环阿哈湖的大空间格局。加快建设贵阳-遵义、贵阳-贵安-安顺、贵阳-龙里-都匀等城市发展轴线。在两大都市圈发展建设方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交通走廊同城化联通,推动产业同城化协作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共享,加快要素市场同城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统筹导控,搭建跨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健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推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七位一体"协同发展。

第三,"有机集聚"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组群协同发展,推进特色小城镇提档升级。分类培育五个城镇组群,加快培育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快速通道,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容量,带动组群县(市)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八大支点城市和一批示范宜居小城市,分类推进特色小城镇提档升级。进一步壮大县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加强与大中城市的产业协作。大力改善县(市)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小城市宜居品质。在已有100个示范小城镇基础上,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再新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编制实施好特色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特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特色小镇/小城镇特色产业集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接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依托景观公路培育高质量特色小城镇,每个市州推进1-2条"产城景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

第四,"分类引导"四大板块,构建人地和谐的省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尊重和顺应贵州省城镇化的规律,差异化引导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路径与模式。一是黔中城镇连绵发展区,以都市圈为抓手推动城镇化全面升级,打造为全省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域,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二是毕水兴矿产资源富集区,壮大中等城市带动城镇化转型升档,打造为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有序引导中等城市壮大,带动贵州省西北扇面的城镇化发展。三是黔东南文旅资源富集区,探索以宜居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为载体,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双提升的特色城镇化路径,实现城镇化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和谐统一发展,探索一条通过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提升来满足该区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独具魅力的城镇化道路。四是黔东北多元驱动发展区,充分发挥多元动力优势,通过若干专业化城镇职能的跃升来促进黔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依托特色资源,结合重大区域交通设施,选择合适的地理区位布局一批专业化城镇。

(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魅力塑造,营造高质量山地人居新环境。优化山地城市紧凑宜居的空间形态,完善"15分钟山地社区生活圈",加强适应山地出行特征的线性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山地城市品质提升与魅力塑造,推进山地城市绿道网络、沿山生态休闲带、景观视廊、天际线等要素的整体设计。健全山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机制与城市有机更新机制。强化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六网支撑,提升山地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能力与精细化治理水平。

(五)深入开展"3个1"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水平。深入实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3个1"工程,推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提档升级、培育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1+N"镇村联动工程,构建五大联动体系,创新推广"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互动"联动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均等化布局,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制定城乡设施建设的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深入推进"生态贵州"机制创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优质的"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整体连续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和治理,深入实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工程升级版。建成环境管控单元管控体系,提高环境准入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行"河长制",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监测评估预警管理平台,健全生态保护与治理体制机制。分区分类引导地方生态资源产品化、产业化,丰富贵州特色生态产品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法律、技术、管理、资本、宣传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投融资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体系、技术体系和宣传保障体系。

(七)积极塑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打造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标杆。推进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深度激发特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文化发展产业和品牌优势。加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传统村落修复和保护。推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机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划省域全覆盖,搭建文化遗产统一管理数据平台。健全优秀文化传承机制,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传播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化、体验化和数字化文化博览交流平台。深入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融合化发展,在全省设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示范小镇和体验基地。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体系,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激发乡村复兴活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全民精神文化需求。

(八)加快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打造智慧城乡运营服务示范标杆。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智慧化城市平台。健全智慧城市管理运营系统,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推广智慧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营造智慧化城市生活。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建立智慧城镇化建设省级统筹和市州试点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模式,灵活解决资金难题。

6

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一)深入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完善人地钱配套政策。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配套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二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强化城镇化金融支持,拓展民间投资新空间,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特许经营体制,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导基金,大力扶持绿色金融机构以及绿色企业发展,创新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金融产品,鼓励成立专业绿色金融服务组织,积极搭建绿色要素交易平台。三是健全产城融合配套政策。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体制,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构建都市圈产业园区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四是健全城乡融合配套政策,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广"三变"改革。推动人口人才向乡村流动,出台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城市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激励政策。健全城乡融合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引导城镇工商资本下乡创业兴业。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机制。五是建立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管控机制。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允许和鼓励存量低效土地原产权人按照合法程序再开发。加强区域和城乡间土地资源统筹管理与调配。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探索。六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激发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用活用足试点相关政策,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机制、设立引导基金、绿色金融改革,激发生态资源经济价值。

(二)全省推广国家试点成熟经验。探索推广湄潭依托合作社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变"股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等经验;推广安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广都匀建立投资、筹资、资产运营平台,发行债券、设立城镇发发展投资基金、加强政银合作、对接大型资本交易平台等拓宽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的经验。

(三)积极争取国家更大力度政策支持。积极向国家争取将贵州作为生态宜居搬迁试点省,支持贵州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将处于地质灾害易发高风险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约200万农村人口搬迁落户城镇。争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争取更大力度财政支持全省教育、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争取国家支持贵州开展"规范引导资本下乡兴业创业"试点探索。争取国家支持贵州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试点,允许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国家加大支持贵州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力度,有序推动县改市、县改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加大城镇化统筹改革工作力度。在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投融资、城乡融合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省级层面改革统筹力度,研究制定改革总体方案、配套政策体系和实施指南,为地方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加强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日常指导、监测评估、信息通报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定期组织召开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交流现场会、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培训研讨班,加强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宣贯和试点成功经验交流。牵头组织高端科研、教育、咨询机构,与欠发达试点地区开展战略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衡阳市2019年上半年高质量发展总体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11

今年以来,衡阳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六稳"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一、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上半年,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44亿元、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一。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提升,税占比、地方税占比分别达到78.8%、64.7%。要素支撑保障有力,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13%,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二;全社会用电量达78.62亿千瓦时、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40.51亿千瓦时、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三;用气总量1.76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增长12.6%。

二、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工业经济进中提质。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居全省第二。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21.9%,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至71.6%。衡阳运机入选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恒飞电缆获批省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现代农业发展提速。蔬菜总产增长2.4%,油茶造林23.2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9.7%,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成功举办首届"衡山论茶"高峰论坛,衡东县三樟镇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祁东县黄土铺镇获批全省特色产业小镇。服务业强势增长。三产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对GDP贡献率达到54.4%,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34个规上服务业行业盈利28个,56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盈利462家,盈利面分别达82.4%、82.5%,同比提高3个、3.2个百分点。

三、内部需求稳定释放。以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补短板为重点稳投资。上半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其中,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4.2%、30.9%。110个重点工程开工89个,完成投资213.7亿元。水口山铜铅锌基地30万吨锌、高性能稀土铝合金一期、建滔环氧氯丙烷等项目投产,凌帕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以引导消费升级、健全商贸体系为重点扩消费,衡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8亿元,增长9.9%。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7.6%、25.8%、20.5%。建设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智慧化市场27个。

四、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严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4家市本级平台公司实现市场化转型,民间融资担保余额逐步降低,11支存储期企业债券本息兑付风险得到全面排查。立体化推进精准脱贫。培育省级示范扶贫小店163个,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100%;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249人,吸纳未脱贫劳动力就业25238人。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启动编制衡阳市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常宁大义山、耒阳蔡伦竹海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基本完成。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6%,2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8.5%,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达到II类标准。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在延伸。市县党政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以及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政府投资项目落地速度分别提高74.6%、67.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闭非煤矿山5座,水泥产量下降1.2%,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和社会减负10亿元以上。开放之路在拓宽。出台《争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头雁"三年行动方案》,新引进14家"三类500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分别增长13.7%、27.7%。实现进出口总额144.58亿元、增长28.6%,对非洲、香港外贸额分别增长280%、94.6%。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93.3%,增速居全省第一。南岳机场通航29城,旅客吞吐量达到51.8万人次。创新之路在夯实。技术合同登记突破3亿元,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3万件,成功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湖南分会场活动,衡阳市新增创业主体1.3万户,创业带动就业2.2万人。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55元、增长8.9%,高出GDP增速0.6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2%。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五连调",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19%降至16%,为企业减负近4亿元。开工城区棚改4482套,开工改造危房18417户,竣工13384户。幼师高专、综合实践基地、华新实验中学、衡钢中学等教育项目有序推进,大班额、超大班额消除比例分别达到42%、96%;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大病集中救治病种扩大至29种。拆除农村"空心房"21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卫生厕所2.32万户,改造128个行政村电网,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1公里,加宽公路窄路328公里。成功举办衡阳首届国际马拉松赛和衡阳国际网球公开赛。纪念王船山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有声有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

时间:202X-11-19

4月13日全市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会议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我区对照《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

在园区规划、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推进园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1-4月份,上级考核开发区的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xxx经济开发区有4项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税收收入、出口总额等2项指标增幅居全市首位,开发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