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长讲话汇编-45篇(第3/13页)
第二,锤炼担当品格,为建功新时代守好责任使命。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梁启超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担当责任是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词。和大家同一时代的许多杰出青年,就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果敢的责任担当,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年仅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实现乡村脱贫挥洒青春,把生命献给了党的扶贫事业,成为我们的"时代楷模"。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一大批90后、00后青年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勇敢地奔赴一线,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年我校毕业生中,又有38位同学选择到西部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立志把自己的青春书写在西部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我国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视角、新的姿态,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施展作为,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北语学子面对国家需要的高尚境界和责任担当!
第三,练就过硬本领,为建功新时代增长能力才干。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人类认知趋于信息化、数据化、数字化,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这对当代青年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学们正处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力和接受力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旺盛的年龄,正处在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的大好时期。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始终不忘把学习作为人生的持续性任务,不断丰富能力储备,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打下深厚基础。当前,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已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提升,但是短板和弱项也相当明显,高端领军人才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够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同学们要树立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试敢闯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创造的能力。实践是知识之源、能力之基。已故的袁隆平院士对研究生的要求就是"下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要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关注和回答新时代实践提出的课题,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就真正过硬的本领。
第四,发扬奋斗精神,为建功新时代磨砺毅力勇气。奋斗是贯穿我们国家过去七十余年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主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舸争流,再到新时代的迈向复兴,面对一次次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从不退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GDP总量站上了100万亿元的台阶,人均GDP也连续两年超过一万美元。但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也越来越大。新时代对奋斗精神的要求,跟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丝毫都没有减少。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曾是平凡的奋斗者,同学们要以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基调,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在三天前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长期在贫困山区坚守教育事业,沤心沥血,艰辛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令人仰望的英雄。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同学们要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就要毫不畏惧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怀抱高远的理想,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奋斗,就一定能够劈波斩浪,无畏前行。
第五,秉持人类关怀,为建功新时代开阔眼界心胸。这既是背负新使命,建功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北语校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重要内涵。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美好的生活有着共同的向往,这是中国履行国际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出发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在积极谋求对话与合作,推动交流与互鉴。但是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也在暗流涌动,全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同学们是在母校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人类关怀。几年来,同学们已经领略过学校在传播文化、沟通心灵、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曾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切磋交流,特别是疫情以来,还参与了超越国界和时区的种种交流对话。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在哪一领域发展,都要践行"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用平等、尊重、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要通过自身的实践,领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开放的视野和开阔的胸怀,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脚踏大地,情归沃土!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XX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离别不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与感伤,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洒脱,更夹杂着"八方俱红尘,尘埃何迷茫"的忐忑与彷徨。为何离别总会令人彷徨,因为我们在寻找,云归细雨、风归四季,而我们走向何处、情归何方?如果人的一生总有离别和出发,那何处安放我们的情感与志向?
我们身处一个变革时代,机遇与挑战跌宕,冲突与矛盾交织。走向社会,立身的困难远比求学更甚,修心的困惑远比校园要多。若要坚定去路,便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走来。你是否还记得背起行囊告别故土时的依依不舍,你是否还记得初入校门许下"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铮铮誓言,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当故土的景色不再清晰,曾经的眷恋渐渐淡忘,当心理距离超越了物理距离,利益的考量黯淡了梦想的荣光,我们便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迷失方向,随风飘荡。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不忘本来才能拥有未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寻找答案,临别之际,我想送给你们自己对此的认识与感悟:脚踏大地、情归沃土。
土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我们生活的大地是养育我们的一方水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是中华民族绵延传承的文明根脉。这广袤的土地就像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无私地养育了我们,教诲了我们,成就了我们。扎根这片土地,才能在事业追求上坚守正确的方向;热爱这片土地,才能对这片土地哺育的苍生心怀悲悯;敬重这片土地,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土在中医五行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为五行之主。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为承载、受纳、生化之所,居中央以灌四傍。土喻谦和厚德,《周易?坤?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医药素来崇德明义,以人为本,将"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价值追求,将"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之心"作为职业准则。前有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之垂范,后有董奉"杏林春暖"之佳话。纵观历史,凡大医者,无不潜心仁术,长期深入民间,广识博闻,感同身受,拯救黎民疾苦,方才练就济世之能。千百年来,中医药的根始终深扎在基层百姓中间,这不仅成就了历代名医大家,更让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繁荣发展。
同学们,明天你们就要赶赴各方,或投身临床一线,或致力科技攻关,或自主创业,或从政为官......无论大家今后身在何处,要记住:医学生就是为人民群众而生的!要始终坚守一颗为民之心,走出窗明几净的高堂,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坚定地与人民群众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身体和情感的归宿!脚踏大地,情归沃土,便不再彷徨!
同学们,脚踏大地,情归沃土,要常怀感恩谦逊之心,发现真问题,学习真本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15岁远赴陕北延川梁家河村,与村民一起打坝、挖井、挑粪、种地......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学问在基层,真知在基层,实践在基层。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人民群众是你们的"大先生"。遇到问题,到人民群众中去找答案,拜人民群众为师,听最真实的心声,学最伟大的智慧。
同学们,脚踏大地,情归沃土,要有担当进取之为,扛起担子,甘于奉献,用毕生所学守护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近代中医伤寒大家、我校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门诊偶遇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被担架抬来就诊,他暗暗记下,待到需要复诊之日,刘老主动上门,为其诊治,患者不胜感激。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退休党员刘大新教授在新冠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主动请缨支援武汉一线,他在请愿书中写道:我坚决申请到一线为患者治疗,不然我这所谓"名老中医"有何用?我已退休,无牵无挂,不像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同学们,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常时沉得下去,关键时站得出来,要用真情意、真本领、真行动去守护养育我们的人民!
脚踏大地,情归沃土,要永葆艰苦奋斗之志,立足本职,苦练本领,走好基层之路。当初,你们怀揣"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初心来到中医药最高学府求学深造,如今学有所成,你们是否对"广阔天地"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广阔天地不只是"北上广",更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今年我们又有100位同学加入"丹心计划",也有更多的同学到社区、到基层、到一线去工作,从东海到西陲,从漠北到南疆,到处都有北中医人艰苦奋斗、服务百姓的身影。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练就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勇攀医学高峰,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愿你们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奋斗情怀,在前行中守丹心、在磨砺中长才干,你们必将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毕业不是终点,是人生的新起点,是奋斗的新起点。愿你们牢记"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之使命,奔向大江南北,同人民一起奋斗、一起前进、一起梦想,用理想滋养初心、用信念淬炼人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谱写属于你们的无悔青春!
毕业致辞|北大校长: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1917年,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
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遗嘱中写到:"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贫困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保暖,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坚守了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20年。今天,你们中间又有一批同学接过了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去续写向上的青春篇章。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她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13至2015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2018年,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过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他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来自梵文,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青年朋友们,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永远向上,前程远大!
谢谢大家!
心怀大爱,平凡至伟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毕业典礼上邵志豪校长讲话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个毕业季,每年的6月1日,是附中校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毕业典礼的舞台、音箱、大屏幕、五颜六色的毕业服,学校用最隆重热烈的方式见证同学们三年的成长与收获!今年的毕业季,虽然没有了大屏幕、舞台和音箱,但我们全网直播,同学们和老师们在班级,家长朋友们在云端,我们隔屏相见,同样温馨的短视频,同样浪漫的签名墙,同样开心的班级一分钟,同样温暖的鲜花与拥抱。典礼结束后,还有不一样的毕业证颁发仪式。
今天,我们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同样用最隆重的仪式,见证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1432名同学毕业!祝贺同学们!希望你们从附中出发,走进大学,走向世界,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要代表学校,向毕业生家长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学校的支持、信任与鼓励。孩子毕业了,咱们还在长春,欢迎您还到长庆街来走走,到自由青华来看看。我要代表学校,向陪伴同学们三年的老师们表达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老师们三年如一日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始终如一的鼓励你们,支持你们,帮助你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可敬可爱的老师们!
大家都在说,这届高三是史上最难的高三,2020年春季、2022年春季,因疫情防控,我们都是居家学习,返校一个月,就要高考。2020届的学长讲"今年很难,但我偏要考好!"今天,我们要讲"今年更难,但我偏要考得更好!"高中三年,五个学期校园封闭,中午的桂林路上没有了附中校服的身影,学长学姐们传说的美食、南湖的美景,只好等毕业了再去品尝和欣赏。因为封校,校园里可以踢足球了,乒乓球馆要排队了,打排球、扔沙包、上自习,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同学们活动的身影。
疫情防控让我们明白,自律是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最好的品格,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学会了于坚守中平静,超越自我。疫情防控也让我们学会担当,每个人的担当和努力,才能够造就伟大的胜利,北京、上海校友会的学长们共同为家乡抗疫捐款、捐物,27班刘江枫同学为方舱医院捐赠象棋围棋,帮助小朋友缓解紧张情绪。疫情防控更让我们懂得"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居家学习的时候,是父母精心准备一日三餐,还有内卷的消夜;学习最困难的时候,是老师们隔屏守望,答疑、聊天、心理辅导,还有在线家访;抗疫最难的时候,有来自全国10个省市和北部战区的19支医疗队3858人支援长春,省内有25支医疗队2527人支援长春,守望相助,大爱无疆!
同学们,你们是最艰难的一届,也是最坚强的一届,是最幸运的一届,更是寄于厚望的一届!
2019年10月1日,高一的你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共同见证"盛世中华,国之大典",共同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奋进征程。我们在青华天井,在大学体育场,和全国东南西北中六所国立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同唱一首歌--《我爱你中国》。我们歌唱祖国,凝聚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我们用学习拼搏,书写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有过多少奋斗拼搏,就有多少豪情激荡。1985届校友,全国劳动模范鲁贺学长,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内心无比自豪。回到长春他就在家乡投资,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发展有机绿色水稻种植业,他用实际行动把爱国情写在黑土地上,投入吉林振兴,投入乡村振兴!毕业后,你将振翅飞翔,一定要更加关注生你养你的黑土地,常回家看看,尽自己所能为吉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10月7日,高二的你们迎来了东北师大附中建校70周年,七秩风华,岁月如歌。学习期间,你以母校为荣,毕业之后,母校以你们为骄傲!1982届校友、中科院院士江雷学长在校庆讲话中,特别回忆初中时的化学老师、建校元老贾明老师,一次化学课上,他举手抢答,站起来后却把答案忘记了,同学们起哄,这时候,贾明老师非但没生气,还鼓励江雷学长,说他总是积极地去争取机会,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今年春天,98岁的贾明老师离开了我们,她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1950年到附中工作,一直到退休,她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学生!一代一代附中教师都以老教师为榜样,求真务实、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爱国奉献,老师们把爱校情写在三尺讲台,把爱国情投入学生成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今年90高龄的老校长李硕老师,把学生赠予她的生日贺礼转赠给学校设立"硕博奖学金",奖励有理想、有担当,勇于创新的附中优秀学子。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爱,填满了校园,这就是附中的爱!同学们,你们是附中第72届毕业生,更是附中精神的第72届传承者,请抬头再次凝视教室正上方的学风:勤学好问、多思求是。希望附中的爱永远伴随着你远行,希望你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2021年7月1日,准高三的你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华,薪火传承。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同学们齐声高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英雄陈祥榕,2001年出生在南方,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他说"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到前线去。"在加勒万河谷,他宁洒热血,不失寸土!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喀喇昆仑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战斗宣言,那一年,他18岁。英雄浩气长存,我辈自强不息!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心向党,奔赴远方。高中毕业后,大家会选择不同的大学和专业,未来也会从事不同的职业,请大家记住"国之所需,心之所向",一定要立足专业,扎根基层,把爱党情爱国情写在青春奋斗中,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把职业选择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承者!
2022年5月10日,高三复课的你们迎来了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是同学们的节日。100多年前,在上海,八位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八人中,有六位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揣开创新世界的热望,誓师出发。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随党而生,跟党前进,团结带领青年为党的理想接续奋斗,绘就了百年党史中闪光的青春篇章。同学们生逢强国时代,生命的黄金时期与完成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正相吻合,在民族复兴接力跑中,你们是冲线的那一棒。能够亲身实践伟大历程,亲手完成复兴宏愿,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同学们,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高中毕业,只是你们人生中华丽的一笔,未来的路仍将漫长。还有6天,你将步入考场,迎接新的挑战。2022年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芒种忙,忙着种",高考就是种下希望,等待收获的时刻!祝愿同学们沉着冷静,攻坚克难,取得最好成绩,进入最理想的大学!带着父母的爱、老师的爱、祖国的爱,怀揣党的嘱托、青春使命,坚持理想、追求卓越、勇开风气、兼容并包,开启崭新的征程!
请大家记住,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心怀大爱,平凡至伟!
今天,我还要特别介绍两位特殊的老师,是两位母亲,她们每天早晨7点前准时陪孩子到校园,一天都会在学校为她们准备的教室里安静的等待下课、间操、午餐、晚餐,直到晚自习放学,离开校园,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坚持,她们用爱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她们用爱战胜一切困难!她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老师!她们是24班赵桐同学的母亲,26班王馨瑶同学的母亲。今天,我请信息中心的老师特别制作了两张校园教师卡,颁发给两位平凡伟大的母亲,永远欢迎您陪着你们勇敢坚强的孩子回母校看看!
上一篇:教师节讲话致汇编-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