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34/280页)
营造浓厚氛围思想解放见实效
为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思想解放浓厚氛围,市发改委积极与沈阳日报社建立联系,推动沈阳日报驻市发改委全媒体工作室挂牌成立,积极开展工作成果宣传和先进典型宣传。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定期通报和定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任务牵头处室活动进展情况组织开展学习调研成果交流,对取得市以上荣誉的处室予以挂红旗、上红榜。按照"晒成绩、赛贡献"活动要求,鼓励各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工作进展,通过定期开展拉练活动,召开"晒成绩、赛贡献"工作会议,由各牵头单位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由第三方专家团队打分,推选绿色低碳发展小组典型做全市交流,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
强化担当抓落实奋勇争先促发展
马鞍山市发改委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后,市发改委立即部署,迅速围绕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郑栅洁在马鞍山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认真对标"三高地、两先锋"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大讨论,厘清工作思路,谋实工作举措,积极为我市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发改力量。
争当打造产业发展高地的"排头兵"。锚定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抓紧抓实重大项目落地达效、提升园区主导产业能级等重点任务,确保如期实现目标。聚力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全面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争创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创建省级重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宝武马钢"1+8"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宝武马钢新特钢、宝武特冶马鞍山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开展服务业制造示范行动,推动"制造+服务"转型发展。
争当构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地的"先锋队"。加快融入长三角整体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特别是南京市八大产业链,集聚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大产业项目投资,支持慈湖高新区-滨江开发区、花山-江宁、博望-溧水、当涂-高淳因地制宜开展更多毗邻合作。加快推进滨江大道等省际断头路衔接建设,加快实施巢马高铁、宁马城际、宁马高速"四改八"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度挖掘港口潜力,探索与沿海、沿江大港共建"合作港区",携手打造长三角江海联运枢纽。
争当促进绿色发展高地的"模范生"。积极开展"双碳"行动,编制碳达峰碳中和"1+N"方案,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5%。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推动全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打造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升级版,推进"7+1"行动,进一步筑牢"1515"三道防线。推进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统筹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促进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
争当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的"领头雁"。对标"杭嘉湖",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人均体育场面积、县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以县域为突破口,推动具备条件地区争创县城城镇化全国示范地区,探索在全市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制定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方案,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当前经济稳增长需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社论
在稳增长成为2022年经济工作重心的背景下,最近地方政府动作频频,一系列致力于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接踵而至,备受关注。
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召开了地方两会,普遍提出了今年不低于5%的经济增长目标,且毫无意外地将稳增长列为首要核心任务,大部分省份均上调了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具体举措主要包括新老基建兼备、旧城改造和保障住房等。与此同时,不少省份近期密集发布与稳增长相关的支持政策,并在开年集中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其中上海、浙江、河北、安徽、湖北、贵州、山东等地集中开工的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
的确,当前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行压力较大,要稳住平稳增长的基本面,就不能"坐以待毙"。
在经济学界,关于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市场还是政府的力量,一直争论不休,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历看,似乎也经历了数个周期,形成潮汐一般的周而复始现象。从中国经济近年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目前情势似乎有所变化,比较显著的是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增速出现下滑甚至有萎缩态势,且流动性释放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收入差距和财富分化日渐扩大,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过去两年更加明显。
期待市场能够自行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或许是不现实的,因为西方国家早有前车之鉴,甚至由收入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和阶层固化,进一步造成社会分化和分裂。好在过于极端的后果不至于在中国出现,因为决策层早已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因此,当前稳增长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为首的就是新老基建齐发力。比如,在2022年广东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占比55.5%,主要项目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上海则提出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
中央层面对此支持力度很大,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专项债落实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业内预计,今年或有3.15万亿至3.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理论上或可拉动基建投资约6.17万亿至6.26万亿元,对稳经济起到积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