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主任关于如何写稿子的讲话
同志们:
受**同志邀请,今天到这里来,主要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写作实践,跟大家交流一下文稿起草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怎样写材料,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何况,写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数,"文章是自家的好",所以,我就结合个人的一些零星体会,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准确认识文稿起草工作的重要性
体制内文稿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公务文书。广义的材料包括:会议报告、讲话、发言、汇报、谈话、致辞、主持词、总结等等。我们党历来重视文稿起草工作,把"藏经阁"和"枪杆子"放在一起,作为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
193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藏经阁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里专门指出:"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
195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曾经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藏经阁。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央办公厅时曾强调,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
领袖们的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文稿起草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做好文稿起草工作是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需要,比如我们印发的文件,包括领导同志的讲话,都是党委政府政治理念的具体载体,用以指导各方面工作的政策措施,因此,我们起草文稿,就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政策规定的重要体现,也是集中智慧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不是一般地写文章。
其次,做好文稿起草工作是实施领导、指导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稿,对地方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影响。常见的如党代会、全会、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等等,要对一个地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重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部署,写好了、讲好了,有利工作;写坏了、讲砸了,麻烦就大了。所以,起草好这类文稿,是发挥治理效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任务。必须高度重视,确保质量。
再次,做好文稿起草工作还是体现我们自身工作业绩和价值的需要。在机关,我们经常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汇报会,这类会议都离不开文稿,都能体现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得好,我们的总结汇报写得好,发挥了我们的职能作用,实现我们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不仅我们的同志满意,觉得自己的单位能够被人认可,受人尊重,有荣誉感。我们的领导也满意,因为他分管的部门参谋助手得力,工作业绩突出,关键时刻能帮上忙,感到很欣慰。
文稿不可太繁杂,但也绝不可没有。没有这些文稿,政府就不能正常运转,一切社会生活都会停滞。为了保证治理体系的科学高效,文稿还必须保证质量,绝对不能马马虎虎,留下瑕疵。错了一个词,表达有误差,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什么机关发文都要精心推敲、反复审核,道理就在这里。拿最常见的领导讲话稿来说,绝大多数领导对自己文稿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其心态有三:一是希望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其思想、能力和水平在文稿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二是希理文稿获得广泛的好评,与会者听得津津有味,讲活被掌声打断,会后反响好;三是希望通过讲话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的。领导讲话稿至少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权威性。领导文稿的权威性来自领导者的权威性。领导者均担负一定的领导职务,在公务活动中可以代表所在领导集体,其言论应与其身份相符,不能混同一般工作人员和普通老百姓。因此,作为领导言论重要载体的领导文稿有着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来自领导者的身份,来自言论的客观性,来自严密的逻辑性,来自思想的深刻性、正确性,来自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来自对工作的指导性。
二是公务性。领导文稿的这种公务性,首先决定了领导文稿用于公务活动,并适用于公务活动;其次是领导文稿必须符合领导机关公务文书的规定性,语言简明、平实、庄重,与文学作品含蓄、曲折、细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领导文稿与文学作品使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是逻辑思维,后者是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文稿起草工作者不一定适合搞文学创作,搞文学创作的人也不一定适合起草文稿。大家可以看到,办公室的很多藏经阁并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原因就在这里,体制内的材料不等同于文学创作,需要我们对国家大政方针有系统的把握,对区情实际有深入的研究。
三是领导的特性。马克思说过:"风格就是人"。我国有句俗语:"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写的文章,一个领导同志的讲话,都是有个性、有独特风格的。比如,列宁的讲话逻辑严密、雄辩有力;毛泽东的讲话气势磅礴、通俗幽默;邓小平的讲话实事求是、朴实无法;陈云的讲话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一般来说。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讲话风格,有的比较明显,有的不很明显。有的喜欢先讲形势,有的喜欢讲点理论,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喜欢实实在在,有的喜欢排比对仗,有的喜欢风趣,有的喜欢朴实;等等。因此,我们为某某领导起草文稿之前,首先要了解掌握领导同志讲话的个人风格,否则就不会对路,领导不会喜欢。
四是针对性。就讲话稿面言,一般来说,领导讲话都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的,这是由会议的性质和内容事先就决定了。但是,具体讲话时,针对性强不强,还要看起草者能否把握会议主题,把握听众心理,不讲外行话,不讲听众不想听的话。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要做到有针对性,我认为必须把握三条:第一,要针对会议主题和内容来起草讲话稿。比如,党代会要突出"党"字,讲党的工作;人大会要突出"政"字,讲政府工作;农村工作会议,要突出"农"字,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办公室会议要突出"服务",讲服务工作;如此类推,大体一样。第二,要针对领导者的身份来起草讲话稿。有的小型会议,一般是一位领导同志的讲话,要根据这个领导同志的身份来考虑,讲什么,怎么讲。有些大型会议,有几个领导同志讲话,则要根据领导同志各自的分管工作来考虑,主报告讲什么、怎么讲,其他讲话讲什么、怎么讲,绝对不要内容重复太多,互相撞车。第三,要针对与会者的身份来起草讲话稿。不同会议有不同的与会者,他们各有各的职责、任务、心理和要求。这些都是起草者要认真思考和琢磨的。
五是指导性。这里讲两层意思:一是要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少讲"普通话",多讲本地话、群众话。地方上任何一级会议,一般都是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来召开的。因此,这里就有个如何把上级精神与本级实际结合的问题。上级精神必须传达贯彻,因为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实、执行。这就要求起草着必须认真考虑,讲话稿怎样才能很好地体现上级精神,怎样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到这点,起草者就必须热悉上级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政策措施,熟悉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成绩和问题。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千万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照转上级领导的话。上级领导的话,除了经典权威的语言外,一般要少抄少转,而要多讲自己的话,多讲群众的话,或者把上级领导的话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毛泽东同志最反对"党八股"、反对"本本主义",我们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
二、做好文稿起草工作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端正态度是前提
如果我问大家,写好材料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可能多数同志给出的答案都是掌握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其实,我们能不能学好材料,甚至于干好任何工作,首先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很多新同志不喜欢写材料,经常把"不会写""没写过"挂在嘴边,习惯性地把"能力问题"作为逃避写材料的理由,这些说到底都是态度问题。写作能力不强的人,只要认真,就会有进步,就能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反之,写作能力再强的人,如果态度不认真,能力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非但写不出好文章,还有可能犯低级错误。"能写"是真本事,"愿写"是好态度,有了这两点,不愁写不好文章。真正的藏经阁都是这种类型,他们不仅"不怕写",而且"写不怕""怕不写";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斤斤于得失、不汲汲于名利,真正把写作当成了生命、看成了责任、干成了事业。写材料不论出身、不讲关系,只看实力,这把"刷子"从来不是文学生的专长,而是有心人都能掌握的工具。在座的每位同志,其实都具备写好材料的潜质。大家知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但我们经常打交道的也就2000多个,有人做过统计,1000个字就可以覆盖90%的书面材料,2000个字可达98%,3000个字就到了99%。所以,只要你能熟练运用2000个汉字,你就具备了写好材料、成为写手的潜质。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经阁",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性。按着牛头吃草、赶鸭子上架,注定不能持久;从内心激发兴趣、点燃激情、养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使一个人成为"永动机"。二是"文经我手无差错"的责任心。材料界有句话叫"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九头牛的力气有多大,可是连公文里的一个字都拔不出来,这就形容措辞之稳、之严谨,机关文稿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公权力、公信力,必须对大大小小的差错"零容忍"。有些同志认为这都是最终审核材料的那些"局长""主任"的活,自己只是起草初稿,最终出问题了是后边的人校对审核不严,这种思想很害人。每一个对文稿过手的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最后一关,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把好关,不让丁点纰漏从自己眼前漏过,不让任何差错在自己手上发生。当然,作为文稿的起草者,更要从源头上保证质量。三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大毅力。"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经阁,没有十年八年的浸染沉淀,是不行的。四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高境界。在机关单位写稿子,是一项高难度、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5+2""白加黑"是家常便饭,手上的活还没干完,后面的任务已经排着队、挂上号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机关大楼里边到了晚上十来点还亮着灯的,永远都是材料口的办公室,这样的工作,不仅考验动力、挑战能力,还压榨脑力、透支体力、煎熬心力、蚕食精力,没有很强的毅力、耐力和定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二)把握方向是关键
写材料,方向正确是第一位的。只要方向正确,没有路可以找、可以开;一旦方向错了,所有方法、所有努力,统统不管用,思路偏一寸,行文偏一尺,越往下写就离题越远。具体来讲,构思一篇文章,要走好"三步"、做好"四定"、掌握"五向"。
三步,就是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目的就是方向;第二步:准确定性定位,定位决定站位;第三步:精心拟制提纲,纲举才能目张。
四定,指的是定性、定位、定主题、定篇幅。一是定性,就是确定自己要写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用什么文体文种文风来写。二是定位,关键是定方位、定站位、定靶位,这三者分别决定了文章的逻辑起点、立意高度和写作目的。定方位,就是明确所写事项在全局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从而找准写作思路的出发点。定站位,就是明确自己要站在怎样的高度和立场上、以怎样的视野和视角去看问题写文章。角色定位决定工作站位。我们写材料和干工作一样,必须找准角色定位,不能缺位、错位,更不能越位。但构思一篇材料的时候,必须有"用户意识",学会换位思考,让思想高位运行,"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定靶位,就是明确瞄准什么来写,是工作的重点难点还是特点亮点。写文章应该有鲜明的目的性,要达到目的,就必须瞄准靶心。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特别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我们写出有准头、有深度的好文稿。三是定主题,就是确定行文的主旨乃至标题。我们写文章,有的时候是先定主题再具体构思,也有的时候是先想清楚了再定主题,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对所写内容比较清楚,可以先定主题;如果没有思路或思路并不清晰,最好先作定性和定位,这样有利于进行主题的提炼和优选,也有利于理清思路。四是定篇幅,定篇幅与定框架密切相关,就是根据文章的篇幅长短来确定结构形式。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三种:块状结构、条式结构、自然结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向:一是上级指向。上级精神是我们确定行文方向的"风向标",领导意图是"指挥棒"。说得简单直白点,就是领导往哪儿指,咱就往哪儿打。二是目的导向。在机关写材料,一定是有所为。这个"为",就是行文目的。机关文稿宜用直笔,怎样能直达目的,就应该怎样写。三是需求导向。机关文稿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能自言自语、自弹自唱、自写自嗨,必须看对象、看需求。从行文关系看,机关文稿有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3种,我们写稿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行文方向,考虑受文对象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甚至是不需要什么、厌恶什么,做到从需求侧着眼,在供给侧发力。四是问题导向。我们起草机关文稿特别是领导讲话稿和"红头文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写材料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找到关键症结,然后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综合施策。五是价值取向。公文姓"公",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允公""为公"的价值取向。心中秉持一个"公"字,为文做事就有了定盘星,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上路之前,一定要先辨清方向;上路之后,不要只顾埋头拉车,还要经常抬头看一看"天"、对一对"标",保证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开拓前行。
(三)思维方法是核心
写作是一门实践科学、经验科学。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长期的实践,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写作训练重在练什么?人们常把练习写文章称为"练笔",把文章写得好赞为"文笔好""有文采"。在写作中,笔法和文采固然重要,但决不是核心要素。如果说写作能力是机关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思维能力则是核心的核心。没有过硬的思维能力作支撑,笔法再熟,文采再好,不过是花架子。让搞文学创作的来机关写材料,只会"两眼一抹黑",就是这个道理。一篇文章的构思,大致要经历四步:一是找出思绪这个"线头";二是明确思维的方向;三是捋顺思想的条理;四是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这既需要头脑连续运转,又需要保证思想有序运行,围绕"写作思维",我从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写作:成在思维,败也在思维。很多新人初学写材料,经常把学习招式、掌握套路以及提高文字驾驭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在"写"字上下功夫,其实,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行为,动笔不动脑,就是在码字。任何文字材料,表面上是"写"出来的,实质上是"想"出来的。写文章的时候,大到定什么主题、写什么内容,小到立什么观点、用什么素材、选哪个词语,无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是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思维决定的。把想写的内容想明白以后,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把所思所想搬到纸上、落成文字,只要会写字、会打字,谁都能完成。所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写文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反过来看,写作中的难题,文章中的毛病,很多都出在思维上:写不出,往往是因为想不到;写不顺,往往是因为想不通;写不深,往往是因为想不透;写不活,往往是因为想不巧;写不快,往往是因为脑子转得慢、思维反应慢。
第二,思维:着眼写作,跳得出写作。就公文写作来说,核心思维有三类:一是立意思维,就是用于明确写作意图、确立主题思想和基本观点的思维方法,其主攻方向在于解决文章"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公文起草,要求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而不是起草者自己的意图。领导是发文机关的代言人,受命写作的时候还要充分体现领导意图,这就需要学会主体转移、换位思考。二是结构思维,就是用于谋篇布局、把观点和材料组织成文、把语句和段落连缀成篇的思维方法,其主攻方向在于解决文章"怎么写"的问题。要把一篇文章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无论措辞、造句、分层还是构段,都注意着眼全文、连接上下、照应前后,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大系统,篇章、段落群就是子系统,自然段就是孙系统,每一个系统由观点、材料、语言等要素组成,系统与系统之间、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三是管理思维,就是用于管人治事、配置资源、提高组织效能的思维方法。公文以治事为核心,公务活动中的用人、用钱、用物都是为了治事,目的是把"文中之事"考虑周详、推动落实。
第三,训练:结合写作,不囿于写作。训练写作思维,必须知行合一、紧密结合写作实践进行。拿到一篇范文或者老同志的成熟文稿,不要把目光锁定在好词好句这些皮毛上,而要迅速把主题主线拎出来,把写作框架抠出来,认真分析别人是怎样提炼观点、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有哪些独具匠心的地方,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看到一个好题目、好句子,不要只想着记下来,而要琢磨清楚好在哪儿,随即运用在自己的下一次文稿起草中,完稿后再与自己以前的稿子进行对比,找出改变在哪里,同时再与范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在哪里,就这样通过不停的学习、思考、训练、对比提升,思维方式就会有质的飞跃。要明白,再好用的写作模板和套路,再漂亮的观点和句子,都只能顶一时,只有学会了思维方法,才能用一世。
需要强调的是,写材料是一门技术活,实践性很强,要学会"靠总结经验吃饭"。毛泽东主席有一次会见李宗仁,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作陪。交谈中,毛主席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道怎样回答。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学会"靠总结经验吃饭",最重要的是打一仗总结一次,确保每写一篇材料,特别是"大材料",尤其是经过反复修改、来回折腾、让人死去活来的材料,都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里介绍一种"复盘"的方式,列一个excel表格,分3栏,左边是原稿的提纲,中间是修改稿的提纲,右边写上自己的总结分析,这种方法效果是很好的。
另外,在接到一个起草任务后,如果一时写不出,脑子里完全没有成型的概念,就先不要硬写。硬憋硬挤硬造,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是生硬的。写不出的时候,可以休息休息脑子再找灵感,也可以阅读类似文章寻求启发,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者先拉出一堆条子,再慢慢梳理形成思路。实在不行,还可以问道高手或者集思广益。不管怎样,不要硬写,不要拼凑,勉强成文很难保证质量;也不要轻言失败、轻言放弃,从一定意义上说,材料水平是"逼"出来、"压"出来、"磨"出来的,顶住了,熬过去了,你就会超越自我、破茧成蝶。
(四)素材积累是保障
毛泽东同志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写文章慌不慌,关键看心里面有没有"数",脑子里有没有"料",肚子里有没有"货"。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临阵又不磨"枪",到了动笔的时候,怎么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没有用。如果硬凑硬写,就只能是堆砌文字、应付了事。关于材料搜集,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方面,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注重素材的搜集、归纳、整理,特别要学会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尽力扩大信息总量,增大知识储量,把平时看到的好材料、好句子、重要数据、新颖观点等及时记下来,加以融会贯通,随时都可能用来成为文稿的内容,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并且这些内容一旦用得恰到好处,就非常管用,也非常出彩。
另一方面,当接到文稿起草任务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收集有用资料?毛泽东同志向来重视"藏经阁"工作,不仅自己操笔写,对身边的文秘人员也经常进行指导。关于搜集资料工作,毛泽东就说过,这是起草人"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的原故"。他要求文件起草人"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各省、市、县见于报纸的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修改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在我看来,要最快捷有效地收集资料,就是要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收集综合材料。我们起草某一方面的重要文稿,就要对这方面的综合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特别是那些我们完全陌生的领域,就更需要我们加强对这个领域综合情况的了解,如某个部门的基本情况、部门职能定位、每年工作报告、主要领导讲话等,都要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中央、省市对这个领域基本的精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如果起草市委某领导到一个单位考察讲话的文稿,一般都会向对象单位要来三年的总结报告。因为这三年的总结报告基本上反映了该单位的基本和总体的情况。二要注重收集权威材料。即中央的一些有关重大政策法规方面的重头文件和领导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再具体一点,包括本省、市主要领导的讲话、调研中提出的要求等等,这些就是这个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是我们把握重大政策的基础。只有吃透了源头材料,我们才可以对这个领域的工作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才能抓住关键和要害。三要注重收集最新材料。要了解一个领域政策举措的发展变化,就要随时拿这个领域最新出台的文件来学习。我们起草讲话、文件,大多用于指导工作,如果不掌握最新的材料,文稿服务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就难以用最新精神去指导实践。
三、关于文稿起草的基本步骤
(一)认真了解和领会领导意图
接受文稿起草的任务之后,首先要作起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而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摸清领导的意图。那讲稿来说,因为领导讲话是要领导自己讲的,所以,要讲什么领导他自己最清楚,我们只是为领导把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叫做为领导"代言"。这就要求起草者必须准确地理解、领会、表达领导的意图,在此前提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的意图。领导意图有时是直接交代的,有时没有交代,需要起草者主动找领导了解,细心倾听领导准备讲什么、怎么讲的提示。有的领导可能讲得比较细,讲话的提要都出来了;有的领导可能讲得比较粗、只是大的主题思想;有的只交待起草者先行拿提纲,然后领导再修改。有的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如党代会、人代会的领导报告和讲话,还要听听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摸清领导意图,是起草好讲话稿的基本前提。
那么,到底怎么领会领导讲话意图呢?通常应注意联系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来体会:一是要联系上级的指示精神进行领会。领导讲话,绝大多数是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或者为了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把领导的讲话同上级的指示精神联系起来领会,对领导的讲话意图也就容易理解了。二是要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领会。领导讲话一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把本地区、本单位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搞清搞透了,就容易把握领导意图。三是要联系领导最近一段时间的讲话进行领会。也就是说,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领导强调最多的是什么同题,大会小会讲得最多的是什么问题。这样联系起来想一想,通常也能悟出一些道理来。要学会听和观察,不仅要听清领导所说的,而且要细心观察他所想的。只有把领导意图了然如心,才能起草好讲稿,这也是先决条件。
(二)精心编制写作提纲
在比较清楚地摸清了领导的意图后,紧接着就是搜集、学习有关的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有的重要会议报告,还要组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同时,还要搞清会议的主题,注意领导的身份,知道参加会议的对象。然后,就可以进行思考、琢磨文稿的主题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框架了。在此基础上,拟定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要旨有三点:一是主题、宗旨必须明确,起草文稿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层次、构架要清晰、严密,全文拟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几个层次,应该一目了然,经得起"抠";三是重要观点要正确、鲜明。一般来说,只要科学、详细的写作提纲出来了,素材准备的又比较齐全,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三)认真组织起草
正式起草领导讲话稿前,要尽可能地把准备工作做好。除了有关材料准备外,思想上要明确两个问题:首先,要把自己假设为讲话的某某领导,从某某领导的职责、权力的角度,要讲什么、怎么讲,去思考领导文稿的起草。其次,要把自己当作与会者,从与会者的心理、心态的角度,想听什么、爱听什么,去思想领导讲话稿的起草。这就是所谓"双向思维法"。正式起草时,我主张按照提纲尽量一气阿成,无论好坏,然后再来认真推敲和修改。当然,一气呵成的情况一般不多。因为,起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思考、在创造过程。对于观点的提炼、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布局、语言的运用,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的,这就需要思考、琢磨,边想、边写,甚至还要进行讨论,有时不得不停下来,问题解决后,再继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