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2月领导讲话汇编(30篇)(第8/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937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46分钟

二、常抓不懈做好纳规入统。一要加强监测预警。由县统计局牵头、承担经济指标任务的部门负责,按照我县落实全市2022年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军令状要求,统筹做好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工作,逐项夯实责任、明确措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使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二要加快纳规入统。一方面,县发改局、经贸局、住建局要加大服务业、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房地产企业2家以上。另一方面,要做好项目备案入库工作,各项目责任单位要认清形势、抢抓时间,确保2022年需要入库的116个重点项目,3月13日前入库72个,4月13日前入库36个,5月13日前入库8个。同时,要确保一季度开工的26个项目2月底前全部入库,在库项目达到60个以上。三要规范审核标准。县统计局要加强入库资料初审,坚持每月25日前预报指标数据和佐证资料,凡佐证资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每月月底前修改完善到位,确保申报的数据能够得到省、市认可,各责任单位要按县统计局要求认真完善资料,不得以各种理由敷衍拖延,影响纳规入库和数据质量。

三、切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一要加快推进问题整改。各整改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要对照省市反馈各类问题开展"回头看",特别是时光康养小镇、营盘镇违规联建房屋等2个违规建筑问题,由县资源局牵头,牛背梁管委会、营盘镇政府负责,加快问题整改进度,务必于3月15日前通过省资源厅备案。省秦岭办2月8日下发我县疑似问题图斑4个,由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分别负责,所在镇办配合,2月28日前完成疑似问题图斑核查工作,3月31日前完成整改销号及备案。二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由县秦岭办负责,认真组织开展"4.20"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关心秦岭、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组建3个督查组,2月28日前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并及时下发督查通报。省上将于3月份在镇安、柞水召开全省"五乱"问题及小水电整治现场会,由县秦岭办牵头,2月25日前拿出筹备方案,相关部门配合做好筹备工作。三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试点。由县发改局牵头,按照《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要求和分工方案抓好县级、营盘镇和朱家湾三级试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赴深圳、南京考察学习,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算办法等机制。

四、千方百计稳住民生基础。一要全力促进就业创业。由县人社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统筹抓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全力促进稳岗就业,积极鼓励返乡创业,确保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实现"零就业"动态清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保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总体稳定。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由县人社局牵头、各镇办负责,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扩大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推进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小微企业等重点行业参保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完善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三要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全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和"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工作,3月底前完成招聘岗位计划申报工作;按照中省市部署,3月底前落实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工作,6月底前组织实施全县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同时,3月底前适时组织部门之间干部交流。四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八项制度",全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由县人社局牵头,县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配合,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督促已开工项目3月底前足额将人工费用拨付至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从源头上遏制欠薪问题发生。

五、统筹抓好财税金融工作。一要努力挖潜增收。由各行业部门负责,紧盯中省市政策导向和投资动向,围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引导全县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10亿元以上。二要强化财税征管。由县税务局牵头,县发改、经贸、财政等部门配合,建立健全财源税源信息共享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切实堵塞"跑、冒、滴、漏"现象,不断提升财税服务水平,确保税收应收尽收,力争全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41亿元、2.1亿元,增长3%、5%以上。三要严控债务风险。由县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监管,夯实债务举借和偿还责任,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妥善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一般性支出和一般项目支出压减10%、"三公"经费压减5%,不断压缩行政支出,切实把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

六、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一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由县安委办负责,尽快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生产相关要求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和安全执法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二要加大防灾减灾力度。由县安委办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紧盯道路交通、非煤矿山、消防安全等行业领域和"五一""国庆"等重点时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执法,坚决预防和遏制亡人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人盯人"+防汛救灾责任体系,衔接好"防、抢、撤、救"各方面的责任链条,形成无缝对接的工作合力。同时,要筹备好3月份在我县召开的全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现场观摩会。三要提升应急救援水平。由县应急局牵头、各责任单位负责,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建以消防综合救援、防汛抢险救援为骨干,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专长兼备、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突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内容,加强实战演练,确保科学防范事故、有效处置险情。

七、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效能。一要优化营商环境。由县营商办牵头,制定出台《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区具体措施》,持续宣传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落实营商环境早餐会制度。由县审批局牵头,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精简申报材料,认真做好295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工作;严格按照"并联"审批要求,持续推行"容缺受理"模式,全力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服务,畅通群众企业办事"服务最后一公里"。二要加强政务服务。县政务服务中心要优化为民服务的软硬件环境,力争群众满意率100%,全力打造政府"第一窗口"形象。推进政务服务系统平台升级,加强12345便民热线工单的办理,做到及时接收、跟踪督办、按期回复,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三要提升保障水平。坚持科学调度,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和办公用房管理,确保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符合标准,资源合理配置、节约集约使用。始终把节能降耗摆在突出位置,最大限度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创建节约型机关。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我们要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态度,以"志在必得、务必完成"的决心,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在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

(2022年2月7日)

刚刚过去的2021年极不平凡,这一年,我们有勇立潮头、成色十足的亮丽成绩;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创新实践;共同见证了城市的真情大爱。广大干部群众向心力、战斗力、执行力空前激发,我们用实干的汗水,向世人展示出一个蓄势待发、厚积薄发的常州。

当前,常州正处在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期。制造业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贡献,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常州经济大市的地位。产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数荣光和骄傲、提供了强劲支撑和动力、注入了鲜明基因和气质,也必将承载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和梦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城市之间的竞争必将重归产业主赛道。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距离"万亿GDP之城"仅一步之遥的常州,惟有重振产业雄风,再创一个热血沸腾的激情年代。

要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深耕实体经济,坚持"链式"发展,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要打造特色地标产业,到2025年培育3个以上规模超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要加速壮大新兴产业。聚焦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到2025年总规模超6500亿元。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超材料、无人驾驶、元宇宙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要加快建设企业矩阵,加快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本土企业"世界500强"零的突破,以全国一流的政策力度引领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今年全市高企数量达3400家左右,到2025年实现倍增。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和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到2025年上市企业超过150家。

要激活科技创新"主动能"。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技之光闪耀智造之城。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力建设"两湖"创新区、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平台,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协同突破"卡脖子"难题。要建强人才链支撑创新链。深化产才融合,围绕"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进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继续领跑全省。要壮大资金链浇灌创新链,精心打造龙城金谷,构筑覆盖科创企业生命全周期、成果转化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

要把准智改数转"主方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算力供给,打造产业大脑。掀起企业智改数转浪潮,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双跨、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技术领先的企业走出厂门、输出方案、制定标准。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打造标杆示范,让更多企业看得见成效、找得到路径,真正"敢转""愿转""会转"。

要强化重大项目"主抓手"。继续坚持重大项目招引推进不动摇,始终保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强劲态势。加强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压紧压实"日常跟踪、月度巡查、季度督查"工作机制,实现重大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达产率有新提升。畅通城市发展"大通道"和"微循环",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健全全市统筹招商工作机制,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新机制,让每个板块在"赛马场"上龙腾虎跃、各展所长。

要打造质量品牌"主力军"。学习德国工匠精神,使常州质量向德国质量看齐、与德国质量媲美。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让常州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对新获评"中国质量奖"和"中国工业大奖"等各类奖项的予以重奖,打造质量标杆。实施标准领航工程,抢占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要大力弘扬制造文化和工匠文化,以高品质制造推动"常州智造"扬帆远航。

要唱响绿色安全"主题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毫不放松地推进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确保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双碳"战略,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工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三年大灶"收官,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抢占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继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始终引领潮流、走在前列。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工业用地新模式,大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

广大企业家始终是常州最坚挺的脊梁、最坚实的依靠、最可信赖的"合伙人"。他寄语广大企业家,向高而攀,大浪淘沙中要有勇争一流的豪情,争做头部企业、航母企业、世界级企业,形成"高原隆起""高峰林立"的产业发展生动图景。迎新而进,瓶颈制约前要有创新突围的坚韧,在科技创新上要舍得投入,修炼更多独门绝技,以创新赋能发展、以创新制胜未来。乘势而上,风起云涌间要有破茧蝶变的果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闯过数字转型关。致远而行,薪火传承里要有逐梦不息的担当,青年企业家要为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奋斗打磨美好未来的模样。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当好企业家们的最强后盾、最佳拍档,政企同心携手、一起向未来。要做到为企服务"零距离",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让大家创新无惧、创业无忧、创造无憾。要做到政策落实"零时差",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借力智慧经办系统,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及早发力,以"真金白银"助推全市企业专注前行、再攀新高。要做到损害企业利益"零容忍",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每个企业感受到公平正义。

附:常州日报特别报道《2022产业发展年要这么干》

总体要求

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以产业强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集群建设、技术攻关、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安全发展,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常州,构建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目标

1、规模效益

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总量超2.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43%左右,培育3个以上规模超三千亿元的产业,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0%。

2、产业结构

到2025年,全市地标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新增国家级集群1-2家。

3.企业发展

到2025年,力争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00亿元以上1家、1000亿元以上1家、500亿元以上4家,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集团)30家。力争引进落地世界500强企业10家、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10家。

4.创新水平

到2025年,全市创新水平各项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0000件。新增中国工业大奖企业2家。

5.两化融合

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10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个,上云企业数超20000家。

6.绿色发展

到2025年,全市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建设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以上,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35家。

十大任务

(一)打造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1.高端装备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6000亿元。强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特色,推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融合发展,完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农机在智能化大型拖拉机等领域瞄准国际一流和国内空白持续发力,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机等关键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重点发展特高压产品。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项目布局。

2.新能源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1500亿元。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推动高效晶硅电池等高效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大尺寸硅片等核心组件及设备研制;支持发展光热、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

3.新材料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1500亿元。重点发展以石墨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石墨烯领域重点突破制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碳纤维领域实现在航空航天领域、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突破。

4.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4000亿元。重点发展整车和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做精做专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服务。

5.绿色精品钢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3000亿元。重点发展优特钢棒线材、板材,拓展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面向铁路轨道、汽车轴承、船舶锚链等领域重点开发高品质精品钢材。

6.高端纺织服装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700亿元。大力推动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融合,重点发展纺织机械、纺织面料,支持发展服装产业。

7.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1500亿元。以集成电路、5G等相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全面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8.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1000亿元。重点发展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前瞻布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9.新型建筑材料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500亿元。重点推进绿色环保等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等。加快开发新型低碳排放水泥品种、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和工业废渣及建筑垃圾制备的循环利用等技术。

10.节能环保集群

到2025年,集群规模达800亿元重点推进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壮大,聚焦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

(二)纵深拓展"智改数转"

企业智能化改造。树立打造标杆示范,到2025年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30家、省级智能车间3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5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2家;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导区,培育建设30家以上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加快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每年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以上,其中省星级上云企业200家。支持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数字运营中心。到2025年,累计省星级上云企业2000家,建成5G基站2.5万个,部署10G-PON端口数9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服务全国企业超过6000家。

打造"智改数转"生态。到2025年,新增产值过亿本地服务商10家、省级领军服务商16家,市级"智改数转"服务商100家,建成工业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标杆企业4家、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6个、"苏锡常"首台套80个,全市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60亿元。

(三)强化技术创新突破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中心3家、省级中心300家。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原创成果。

打造高端创新载体平台。培育一批装备关键件、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1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4家。

(四)培育培强新兴产业

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战新产业集群。加快集群核心承载区建设;争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碳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空天信息、5G通信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每条产业链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到2025年,八大产业链总规模达5200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52%以上。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技术创新领域,搭建现实应用模拟场景,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策源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6G、细胞治疗、超材料、无人驾驶等未来前沿领域。

(五)推进"两业"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人力资源和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25年,培育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超20家、领军企业超30家。

"两业"融合示范。打造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到2025年,培育市级"两业"融合示范企业100家。天宁经开区创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服务型制造示范。探索"产品+服务"和"制造+服务"发展新路径,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逐步提高服务收入占比。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3家,省级200家;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50家。

(六)紧抓绿色安全发展

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到2025年,组织实施年节约800吨标煤以上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超200个。

培育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系统提升工厂、产品、园区和供应链等的绿色发展水平。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深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化"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倒逼落后园区和企业加强生产要素节约集约利用等。

(七)培育壮大名企名牌

创新型企业。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围绕高成长性企业跃升路径,培育瞪羚企业累计500家。积极培育,强化招引,独角兽企业(潜在)达50家。

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实施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推动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25年,新增中国500强上榜企业1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2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50家,其中国家级1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0家,保持全国地级市前列。

(八)强化质量标准建设

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培育。争创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企业2家、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企业(个人)5个,培育市长质量奖企业(个人)25个以上。争创"江苏精品"认证企业25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20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450件,支持企业获得驰名商标保护。

先进制造业质量基础建设。鼓励行业领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新增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50项、行业标准50项。争创省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创新基地3家,争创省级及以上标准创新贡献奖10家。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产业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市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力度等。

用好资本市场。围绕全市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业深入开展"双百行动计划",加速开展股改、辅导、申报、上市等工作,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倍增,总数超150家,"双百行动计划"后备企业库企业超600家。

科创资本赋能。统筹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优先投资十大产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和"双百行动计划"企业。打造"基金+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模式。

(十)推进"两个健康"提升创优

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争创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经验首批试点推广城市。

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对100名以上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上成长型企业家、10000名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系统化培训。

市场主体引育。实现"十四五"市场主体数量、企业数量倍增,新增市场主体70万户、企业法人20万户,新增列统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形成上下联动、有目标有措施的工作推进机制。

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踔厉奋发再创新辉煌

--在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

(2022年2月22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时刻,政协常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共商常州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在此,我代表中共常州市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新一届市政协委员,以及应邀出席、列席会议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常州发展成果丰硕、令人自豪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在赶考中书写答卷,在磨砺中收获喜悦,在奋斗中感受幸福,常州的城市实力大幅提升,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力度空前,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成绩单。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常州"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态势持续强化,"新"的动能加快聚集。这一年,最令我们振奋的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方阵,GDP达8807.6亿元,增长9.1%,人均水平突破2.5万美元,常州正砥砺奋进奔向"万亿俱乐部"。最令我们鼓舞的是,中以常州创新园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中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常州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的设区市。最令我们欣喜的是,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81个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教育、医疗、养老优质供给不断扩大,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等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建成通车,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更多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千家万户更高品质的生活中,映衬在城乡居民灿烂的笑容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面对疫情来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义无反顾、逆行出征,各条战线坚守岗位、日夜奋战,常州人的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持续刷屏,留下了一张又一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感人合照,交出了一份彰显常州速度、体现常州力量、展示常州温度的高分答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