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长: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第2/2页)
五是加深融合发展,数智赋能要赋出新模式。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要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作"大文章"、见"大成效"。基础设施要夯基垒台。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省内骨干网络架构,深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东数西算"等算力资源协同发展,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信息基础支撑能力。数字转型要纵深推进。链主企业要率先开展数字化应用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突出问题。智能制造要降本增效。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工艺数据自动采集,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实现能源消耗的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工业领域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下一步省里将就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落实。
六是加大绿色循环,节能降碳要腾出新空间。绿色就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2/3左右,碳排放量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产业发展要绿色低碳。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探索替代降碳、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和转化降碳等主动降碳路径,加大重大低碳技术目录推广应用力度,深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绿色制造要全面推行。加大绿色制造工艺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行轻量化、节能降噪、可拆解回收等核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产品设计方案,提升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能力,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清洁生产要发展壮大。加强清洁生产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减少重点行业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和排放,开展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环境治理装备,培育壮大清洁生产产业。资源利用要吃干榨净。开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再生铜、铝、钴、锂等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比例,推动多种有价组分综合回收。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七是加效园区建设,产业集聚要聚出新优势。坚持将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各类园区工业首位度。要提升园区承载力。持续加大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园区要素支撑能力。分批次分产业培育发展代表性开发区,推动金昌金属新材料、嘉峪关特种钢材、兰州新区大数据、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依托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等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试点,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要提升园区吸附力。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加快建设产业转移集聚区,实现转移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以举办2023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为契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与中东部地区全面合作,持续推进"甘肃资源+东部企业""甘肃基地+东部总部""甘肃制造+东部研发""甘肃产品+东部市场"等多元合作模式,促进需求升级与供给匹配协同共进、省内与省外产业错位互补、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精准结合高效循环。要提升园区竞争力。各市州要坚持全省产业发展一盘棋,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在合理分工中扬优势,在优化发展中走新路。比如,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先发区域要巩固提升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努力在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兰州、天水等后发区域要依托厚实的工业根基,在新型工业化中奋起直追、赶超发展;甘南、临夏等生态脆弱地区,在新型工业化中要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三、要笃定实干、彰显担当,坚决扛牢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千钧重责
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各种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绝对是空前的,能否真正抓住用好,关键看我们自身的作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努力蹚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省强工业领导小组要担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责主业,加强统筹指导和跟踪问效,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要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对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实施省市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定期公开、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倒逼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完善优质的政策体系。用足产业政策,推动各类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纵向贯通、横向衔接,抢抓国家支持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为我所用、助我发展。用好财税政策,顶格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兑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改旧育新。用活金融政策,拓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银企保"常态化长效化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结合当前化债任务,对投融资平台"一企一策"明确措施,强化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稳妥压降债务,有效疏导风险。同时,要加强各类政策协同联动,优化落实方式,打出政策组合拳,释放政策大红利。
三要强化有力的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着力推动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构建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供储销体系,提升煤电油气等能源要素保障能力。要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完善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制度。要落实重大项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强化重要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对先进制造业、"三化"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强化人才保障,引进和培育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顶尖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人才队伍。
四要锤炼过硬的能力作风。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真本领,靠的是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硬作风。要涵养争一流的志气。落后不是甘肃的固有标签,甘肃工业企业也一样可以成为单项冠军,比如金川集团镍盐公司今年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认定的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我们要在新型工业化的赛场上,敢于与优者对标、与强者比拼、与快者赛跑,全方位提升各领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拿出破难题的真招。瞄准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深入研究,对症施策。比如针对我省工业产业品牌效应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要有争做精品、追求卓越的意识,深入实施"甘肃制造"品牌创建行动,用好省政府质量奖,重点奖励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人无我有的大品牌,不断推动甘肃产品向甘肃品牌跃升。要下足抓落实的硬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提升真抓实干的拼劲韧劲,激发赶超进位的内生动力,要时时想在前、干在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涓涓细流的落实汇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工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