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某局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汇编(第2/22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51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4分钟

第五章 安全策略框架

建立一套关于物理、主机、网络、应用、数据、建设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安全需求、控制措施及执行程序,并在关联制度文档中定义出相关的安全角色,并对其赋予管理职责。"以人为本",通过对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等方法不断加强系统分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物理方面

依据实际情况建立机房管理制度,明确机房的出入管理办法,机房介质存放方式,机房设备维护周期及维护方式,机房设备信息保密要求,机房温湿度控制方式等等环境要求。通过明确机房责任人、建立机房管理相关办法、对维护和出入等过程建立记录等方式对机房安全进行保护。

2、网络方面

从技术角度实现网络的合理分布、网络设备的实施监控、网络访问策略的统一规划、网络安全扫描以及对网络配置文件等必要信息进行定期备份。从管理角度明确网络各个区域的安全责任人,建立网络维护方面相关操作办法并由某人或某部门监督执行看,确保各信息系统网络运行情况稳定、可靠、正常的运行。

3、主机方面

要求各类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在满足各类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条件下,建立系统访问控制办法、划分系统使用权限、安装恶意代码防范软件并对恶意代码的检查过程进行记录。明确各类主机的责任人,对主机关键信息进行定期备份。

4、应用方面

从技术角度实现应用系统的操作可控、访问可控、通信可控。从管理角度实现各类控制办法的有效执行,建立完善的维护操作规程以及明确定期备份内容。

5、数据方面

对本单位的各类业务数据、设备配置信息、总体规划信息等等关键数据建立维护办法,并由某部门或某人监督、执行。通过汇报或存储方式实现关键数据的安全传输、存储和使用。

6、建设和管理方面

(1)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成立信息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设立单独的安全主管、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主要安全角色,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标准(要求),建立信息系统的整体管理办法。

(2)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分别建立安全管理岗位和机构的职责文件,对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各个安全角色不能兼任。建立信息发布、变更、审批等流程和制度类文件,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安全审核和检查的相关制度及报告方式。

(3)人员安全管理要求

对人员的录用、离岗、考核、培训、安全意识教育等方面应通过制度和操作程序进行明确,并且,定期对各个岗位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意识进行培训。

(4)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及风险评估要求

定期对已备案的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以保证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不断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报告安全事件要求

对突发安全事件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办法,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以保证信息系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使用。

(6)业务持续性要求

根据对系统的等级测评、风险评估等间接问题挖掘,及时改进信息系统的各类弊端,包括业务弊端,应建立相关改进措施或改进办法,以保证对信息系统的业务持续性要求。

(7)违反信息安全要求的惩罚

建立惩处办法,对违反信息安全总体方针、安全策略的、程序流程和管理措施的人员,依照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惩罚。

附 则

(1) 本制度由xx市xx区农业农村局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2.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和本行业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有效保障xx市xx区农业农村局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单位信息系统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和制定发布流程的标准化,特制定本制度。

具体建设目标:

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运行体系,实现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透明化监控,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理能力,保证关键业务应用运行的可用性、可依赖性以及故障恢复能力。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不包括勘误、通知单),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三、安全管理

1、系统建设管理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贯穿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建设管理主要关注的是生命周期中的前三个阶段(初始、采购、实施)中各项安全管理活动。

系统建设管理分别从工程实施建设前、建设过程以及建设完毕交付等三方面考虑,具体包括系统定级、安全方案设计、产品采购和使用、自行软件开发、外包软件开发、工程实施、测试验收、系统交付、系统备案、等级测评和安全服务商选择十一个控制点。

2、系统运维管理

目的是保障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安全稳定,对运行环境、技术支持、操作使用、病毒防范、备份措施、文档建立等全方位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运行操作管理、运行维护管理、外包服务管理、有关安全机制保障、安全管理控制平台等方面的管理要素。

对运行过程的任何变化,数据、软件、物理设置等,都应实施技术监控和管理手段以确保其完整性,防止信息非法复制、篡改,任何查询和变更操作需经过授权和合法性验证。

应急管理也是运维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分析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或灾难,建立一整套应急措施,以保障核心业务的快速恢复和持续稳定运行。应急计划包括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策略、应急计划、应急计划的实施保障等管理要素。

在单位统一的应急规划下,针对信息系统面临的各种应急场景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经过测试演练修订,同时宣传普及。

3、物理安全

目的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信息系统免遭自然灾害和其他形式的破坏,保证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

有关物理环境的选址和设计应遵照相关标准,配备防火、防水、防雷击、防静电、防鼠害等机房措施,维持系统不间断运行能力,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对重要安全设备的选择,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相关证书齐全。严格确定设备的合法使用人,建立详细运行日志和维护记录。

4、网络安全

目的是有效防范网络体系的安全风险,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网络管理和技术平台。

对于依赖网络架构安全的业务应用系统,需根据其安全级别,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审计等安全服务机制;在网络边界处,需根据资源的保护等级,实施相应安全级别的防火墙、认证、审计、动态检测等技术,防范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篡改和破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