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评论文章合集38篇(心得体会、研讨参考)(第5/6页)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
条",希波克拉底誓言仍在回响。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救死扶伤
的人道主义精神,共同为全面小康筑牢了健康底座,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光明网评:增强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光明网
评论内循环
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如何乘风破浪?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外疫情双重裹挟之下,企业家座谈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提振了人心,特别是鼓舞了广大企业家的士气,激励他们奋勇争先、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诚如斯言,无论发展环境多么复杂,无论面临的难题如何险重,我们都要坚持一点:走好自己的路,干好自己的事。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这场大变局更加充满变数,难题多了,不确定因素多了,甚至陷阱也多了,怎么办?最要紧的是不能迷失,一旦失去定力就会犹豫不决。
坚定信仰,增进信心。我国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事实胜于雄辩,这一连串数据说明,情况确实比预料的要好。故此,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能看到数字没有原先好看就丧失信心。挑战越大越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往无前,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
乘势而上,化危为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今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很多,但不能因为有了额外的困难就想喘口气、歇歇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体现出眼光,更体现出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故此,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需要厘清的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并不等于关起门搞建
设,更不等于只盯着一亩三分地而排斥开放。一方面,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此外,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也不等于只是低头赶路,而不抬头看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我们就会越走越有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前行路上,风高浪急,山高路远,但是,只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娄山关"、"腊子口"。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闯关夺隘,抵达理想的彼岸。
光明网评:最大限度发挥就业见习
稳就业促就业作用
光明网
评论就业民生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提出今明两年持续扩大见习规模,见习岗位总量不低于上年,提高见习质量,把有需求的青年都组织到见习活动中,最大程度发挥就业见习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作用。
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政策,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企业和城市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可纾就业之困。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重中之重"。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加上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一部分人目前尚未实现就业。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更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能够就业见习,在见习岗位上积累经验和技能,发现就业创业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企业而言,可解求才之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单位由于发展困难、新增就业岗位不足及网上对
接不能面谈导致人岗匹配难、签约难等问题,对招用人才持谨慎
态度。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企业可以在提供的见习岗位上考察识别人才,促进人岗匹配,提升用人成功率。
对城市而言,可达引才之愿。对一个城市而言,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发布引才新政,符合条件的人才将获得包括落户、租房补贴、安家费、创业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激励。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是城市留住人才,特别是壮大高水平青年人才储备的重要举措。各个城市要依托各级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拓展见习单位,稳定持续提供见习岗位。丰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领域岗位来源,释放更多管理、技术、科研类岗位,满足多元见习需求。
今年减税降费任务重、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需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政府宁可再紧一紧,也要在引才留才上再加把劲,对吸纳见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释放出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引才聚才的诚意,让更多的企业招引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见习是组织青年进行岗位实践锻炼的就业准备活动。各地要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见习宣传推广,引导更多青年和用人单位主动参与见习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就业见习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作用。
复兴网评:中欧班列,写好
开放发展的时代答卷
央视网
评论中欧班列一带一路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
显然,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现实境遇里,越开放才能越发展,而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项目的中欧班列,在经济复苏发展中表现抢眼,为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国际防疫合作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落地,中欧班列日益成为国内外客户的优先选择,成为推动我国、助力世界开放发展的新载体。
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与过去相比,我国开放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不管环境发展如何,中欧班列承载的通联沿线国家、跑出"开放"加速度的使命不会改变。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止7月份,中欧班
列连续3个月开行超千列,连续5个月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共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运送货物46.1万标箱,同比增长41%。运送物资中包含防疫物资367万件、2.7万吨,为助力全球抗疫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从千年前的驼铃摇出东西方交流的序曲,到千年后的"钢铁血脉"打造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引擎;从"骆驼包邮"到跨国班列,中国在互联互通的全球化贸易往来中跑出"加速度",这是开放发展的最好例证。经济全球化的网络里,没有谁能只当吐丝的蜘蛛而独善其身,与其坚壁清野,不如美美与共。
经济开放发展,互联互通是关键。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寒潮里逆势增长的中欧班列,带给欧洲的不仅是急需的抗疫物资,更是来自东方的温暖与关爱。在疫情不断蔓延使得国际通道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凭借其运输价格不断降低、时速不断提高的优势,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守护者",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开放发展增添信心与力量。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加深,中欧班列也随之走向"定制化",以"互利互惠求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为沿线各国"牵线搭桥",让更多物资从"拼车"转为"专车",
有力地保障了进出口货物贸易通道畅通。
忽忽焉,一晃中欧班列开行已九年时间。九年前,首列中欧班列轰隆隆驶出中国国门。3400多个日夜里,亚欧大陆纵横交错的铁轨上,奔腾不息的货运"长龙"一路风笛嘹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中欧班列将有更大作为,也必然在不断优化改革的进程中写好开放发展的时代答卷。
复兴网评:增强机遇意识,
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
央视网
评论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机遇不可能随时出现,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捕捉和创造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市场瞬息万变。意识不到机遇,就很难把握。只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掌握主动权。疫情给世界
带来了危机,但不能只看到"危",更应以积极心态寻找"机";
不能空洞泛泛地谈机遇,而应该结合自身条件超前研判,伺机而动,果断出击,真抓实干,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打铁还须自身硬,把握机遇须苦练内功。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功夫要下在平时。越是遇到艰难困苦,越应笃定信念,苦练内功,改革创新,增强实力。唯有此,才能在机遇降临之时,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干事业,努力钻研核心技术,始终站在市场前沿,这样在机遇来临之时,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正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乘势而上、化危为机,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为抓手,谋求跨越式发展,确保在时代大潮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中国经济网评:把做实做强
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中国经济网
评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
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谋发展,就必须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
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
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提供重要支撑,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冲击。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使之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只有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才能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推动建设制造强国。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
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安徽创新馆时强调的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稳住了实体经济,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不懈振兴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显著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中国经济网评:把握扩大内需"发力点"
推动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
中国经济网
评论实体经济
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供给和需求两端、消费和投资两翼,以及一整套相互配合作用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是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通过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推出牵引性大、穿透力强、精准度高的务实举措,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完善市场供给体系调动"积极性"完整的内需体系离不开高质量供给体系,这取决于企业的活
力和动力。而要创造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环境,其核心在于着力降低制度性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因此,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南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启动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审批培育试点,将"等地期"变为"工作期"。南京市政务办主任钱建宁介绍,该市浦口区"友乔卫星通信设备等生产项目"和
"安科迪机器视觉项目"均在两个月内完成开工前所有手续,实
现"拿地即开工"目标,企业报建总时间减少60%以上,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效率。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持续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治理,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补短板"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将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重
要着力点,可以为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腾挪出更多的国内市场空间,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此,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围绕"补短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相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安徽省强化重大民生工程要素保障,引江济淮、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提前复工。今年1月至
4月,安徽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一季度为同比下降
7.6%),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72.7%。
此外,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还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重"锻长板"围绕扩大内需,既要在消费、投资等需求侧用力,也要在供
给侧用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海计划将通过四大建设行动,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平台",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新终端"布局。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保障,这就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加注重锻"长板"。尤其要注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挖掘投资新热点,加强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速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模式营造新型的优质的消费
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进一步挖掘居民
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提升。
央广时评:为有源头活水来
央广网
评论水资源
"上善若水",中华民族对水有着深刻的理解,怀着深深的敬意。水是自然界中最具活力、最具可塑性、与生命最亲近的元素,它孕育着每一个生命,滋养着收获的希望,延续着人类的文明。
水,从千岛湖顺流而下,由新安江到富春江再到钱塘江,一路曲曲折折,曼舞轻歌,冲开杭州湾,汇入茫茫东海,成就了"浙江"这一地理称谓,成为浙江人心中神圣的母亲河,它的源头正是千岛湖。
青年博士穆泉与她的"天团"女孩们,踏浪而来,走进深山,扎根千岛湖畔,心存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善念",更是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她们要为千百万人、千百万年的永续发展守护那一泓清泉,修复那曾经的创伤。
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化进程中,千岛湖周边也曾烟囱林立,灰尘漫天,经济的一时发展却带来无穷的后患。为保证下游千百万人的饮水安全,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痛定思痛,不计成本,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搬的搬,切断了一切能切断的污染源,以
巨大牺牲,使千岛湖重新焕发出往日的容颜。
目前千岛湖唯一的污染源就是农业面源污染,而这也恰是所有水资源治理中最难啃的一根硬骨头。2016年,世界大自然保护协会发布《中国城市水蓝图》报告,对中国30个大中型城市的水源集中区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73%的水源集水区水质污染相对严重,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问题。
《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护水净水,源头先行,穆泉的女生"天团"无疑做到了点子上。
三年时间来,她们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流域修复、水源保护教育等方面的实地示范,对稻田、茶园等进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除害、智能无人机精准用药,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农业用水排放过程中再次净化、吸收化肥和农药残余,建立生态岛、生态拦截沟渠;末端湿地修复、生态环境重建等。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模式,治理后的径流水质可达到国家一类或二类水标准,有效地保护了千岛湖的水质安全。
治水治本,也要治根。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说到底是为了农民群众丰产增收。淳安两代人已经做出了牺牲,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的修建,许多人背井离乡,迁出了库区;改革开放后,因为生态环保的需要,又砍掉了几乎占全县总产值2/3的工业企业,财政收入锐减,让老百姓饿着肚子搞环保,如何持
续?
在实践中,穆泉的护水"女团"探索出一套农业保产增收机制,定量施肥、精准用药,每亩稻田节约成本190元;生态种植、品质管控,每亩茶园增收800元;配合政府产业新布局,依托生态优势,开发产业新动力,建森林氧吧、搞订单农业、打造精品民宿、发展文创产业......向青山绿水要产能,从转变发展方式要效益,赋予农民新技能、新职业、新身份,全面升级新农村。淳安人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千岛湖的景色越来越美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水,才能成就诗画江南的青葱蓊郁、烟雨空濛。有水,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幸福安康、永续繁衍。800年前,朱熹在千岛湖畔留下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篇,如今,穆泉的"踏浪仙子"们正在用她们的无悔青春,践行着"两山"理念,进行着源头治理,正本清源,她们在用行动保护着我们的用水安全,守护着我们的生命之源。
央广时评:守住绿水青山
让生态红利赋能脱贫战
央广网
评论生态环保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稳,脱贫有底气。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的必经之路。对集中分布于我国中西部的贫困山区而言,区位偏远、工业基础薄弱等短板问题曾制约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贫困山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本身就是发展的潜力与优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在家门口的风景中找到发展前景,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脱贫致富之路,几乎成了贫困地区绕不开的一道考题。云南独龙族通过发展草果、独龙蜂等生态产业,挣脱延续了千年的贫困。湘西十八洞村依托生态、文化优势,在乡村旅游的
路子上按下了脱贫"快进键"。重庆武隆变"山区"为"景区",全域旅游让数万贫困户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国各地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生态扶贫带动300万贫困
人口脱贫......
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山青水秀,产业落地,带来就业,外出务工的人纷纷返乡,贫困地区在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潜能逐渐被激活,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这些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诠释和深刻实践证明,好的生态环境自有含金量,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扶贫大有可为。
我们既不能像以往一样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也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斩断贫困区的发展之路,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挖掘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让生态持续释放红利,将绿水青山科学、稳定地转化为贫困户口袋里的"金山银山",源源不断为脱贫致富注入稳定、可持续的新动力,让脱贫成果更丰硕、更牢靠。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两场仗的成效既相互影响,又共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意义重大。越是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攻坚冲刺阶段,就需要我们拿出决心、干劲与智慧,在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