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科技系统材料合集58篇,含领导讲话、研讨发言等(第9/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47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16分钟

二是惜机遇,做担当人。市委书记熊燕斌在开班第一课中讲到,"要敢于主动作为,抓住机遇,尤其是面对新领域新任务,更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敢于吃苦在前、迎难而上,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立足朔城科技工作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找准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多想管用的新招,多出"接地气"的实招;进一步提升履职效能,紧紧围绕省、市科技大会安排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构建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推动朔城区在转型出雏型蹚新路上走在前列。

三是守纪律,做清白人。通过培训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讲规矩守纪律,是干事创业的底线,也是人生幸福的屏障。我将进一步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常怀律己之心,绷紧纪律之弦,自觉学习党章党纪党规,学习先进榜样,自警自省,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常挺纪律在前,做好表率、带好

-103-

团队,严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程序,系好廉洁自律的"安全带"。

千锤百炼才能造就英才,珍惜韶华方能不负青春。我将不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不负人民的期盼和厚望,努力把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践行市委"123321"工作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能源绿都、塞上明珠的具体实践,以过硬本领展现年轻一代的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04-

牵住"牛鼻子"深耕"责任田"争当排头兵

北海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斌施

(2021年5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机关党的建设是机关建设的根本保证。这一论述,阐明了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今后的机关党建工作找准了定位。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牵住党建"牛鼻子",深耕工作"责任田",争当科技排头兵,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用高质量党建凝聚起北海科技创新强大动能。

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机关党建的建设领导。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市科技局党组牢牢牵住责任制"牛鼻子",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每年均召开党建专题会议,全面谋划、部署、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好党支部联系点制度,带头抓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书记带头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组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年度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严格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带头,压实责任,为北海科技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市科技局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党史学习教育、政治建设大宣讲、重温入党誓词、对党忠诚教育、"党员先锋岗"创建等活动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增信、见贤思齐,带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北海科技创新工作把好前进的方向。

强化理论武装,开展深入有效的学习教育。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市科技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105-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新起点,不断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成果。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广西、北海重要讲话和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员学习教育必学内容,通过开展主题党课、党日活动,组织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为北海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理论武装。

狠抓制度落实,筑牢基层党建的组织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建设好党的组织体系这座大厦,要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让党支部强起来。市科技局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交党费,讲党课,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四强"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标准化,主题党日活动常态化,创新开展"党员干部晨读"活动和"我喜爱的学习金句"分享活动,同时,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把党务岗位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不断完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为北海科技创新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严守纪律规矩,厚植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市科技局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自律有关要求,通过党纪党规学习和党纪党规测试,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廉洁意识。着眼风险岗位,组织查找廉政风险点,增强防范意识,卡实工作责任,率先在全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科技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深入开展北海科技界公众人物规范守则教育,为北海科技创新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围绕中心工作,建强服务为民的党员队伍。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市科技局通过开展"科技先锋行"系列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激励担当作为,以"党建+优化营商环境+'模范机关'建设"和"珠城先锋互联共建"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项目一线,党员干部敢于争先,勇挑重担,中心工作快步推进;在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守岗尽责,甘于奉献,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科技党员队伍为北海科技创新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106-

优化科技服务,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加大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的做好科技服务工作,通过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使北海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成立市科技局工作专班跟进对接企业,党员队伍冲锋在前,服务企业,了解跟踪企业需求,促进科技重大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专门编制重点产业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指导企业申报各级科技专项资金等,使北海市各大龙头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提高,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近年来,北海科技创新工作成绩喜人,催人奋进,是上级党委悉心指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结果。"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牵住党建"牛鼻子",深耕工作"责任田",争当科技排头兵,用高质量党建凝聚北海科技创新强大动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107-

坚持以"科创+"实现换道领跑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蒋曦

(2021年5月25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开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坚定了信心。

迈入"十四五",安徽出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有关意见,坚持系统性思维,注重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围绕构建"六大创新体系",实施"六大科技行动",坚持以"科创+"实现换道领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围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主平台升级领航行动

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完善全链式服务保障机制和政策,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安徽方案,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路先锋。支持国家实验室建立以一切有利于创新为宗旨的新型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机制,抢占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制高点,打造量子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科学岛等优势单位和资源,积极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或纳入新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支持滨湖科学城建设"量子中心",打造"科大硅谷",积极引导和拓展量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打造量子科技产业集聚地和生态群。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独立法人实体化运行,打造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示范区建设促进政策,支持合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芜湖、蚌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等合作共建园区,探索"一区多园"模式,积极打造以合肥为核心、芜湖和蚌埠为两翼、各市多点支撑的"一核两翼多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

二、围绕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实施落实国家基础研究

-108-

十年行动

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施方案,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领域,打造一批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先锋队"。突出应用导向,瞄准重大需求,聚焦瓶颈制约,强化省院、省校联动,设立省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采取"长期连续支持、关键节点评价"的资助管理方式,重点支持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独创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开展我省产业提升、企业发展、民生改善急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突出以人为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稳定支持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引导其汇聚优势科研资源,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团队开展长期研究。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规模。优化提升基础研究力量,建立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基础研究,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实施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

三、围绕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企业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产业化、挂牌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企业培训、企业孵化、成果熟化、联合攻关、科技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梯次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单打冠军、科技领军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等。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相关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参与,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承担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围绕制约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扩容升级实施新一轮省科技重大专项,创新管理机制和支持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项目特点,结合技术重要性、紧急程度、攻关周期等,综合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开展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对促进我省产业、企业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需求明确的技术难题和重大研发需求,搭建"企业出题目、院所给答案"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构建以"题目"的科学性和精准度、"答卷"的成效和影响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加大在绿色发展、健康安徽、平安安徽、乡村振兴等惠民领域的科技支撑。

-109-

四、围绕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实施"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行

以安徽创新馆为枢纽,整合赋予科技成果挂牌、路演、拍卖、交易等"一

条龙"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搭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省技术交易平台体系。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水平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加速放大"成果变商品,展示方变合作方,购买方变投资方"溢出效应,打造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金字招牌。畅通多渠道成果转化通道,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沿途下蛋"机制,积极引导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快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生命周期"热带雨林式"双创生态体系,确保创新主体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科技融资担保基金运营力度,构建政府性基金、科技信贷、风险投资、科技银行、上市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和金融服务清单制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支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创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五、围绕构建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

推动建立长三角一市三省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加强专项规划和科技计划协调联动。支持合肥、芜湖、宣城参与建设G60科创走廊。立足我省创新资源禀赋,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主动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沪苏浙等省市的创新资源对接,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前沿和产业急需等领域共建一批公共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大市场、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支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共建,引导沪苏浙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在园区建立"人才飞地"或"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合肥、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创新券通用通兑。联合沪苏浙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若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

-110-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或并购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在皖高校、科研单位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不断提升安徽国际科技合作能级和影响力。

六、围绕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行动

实施新一轮"江淮英才"计划,针对我省急需"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支持用人单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扩容升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着力构建"人才+科研+转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力争5年内扶持团队创新创业项目400个以上。推进院士及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动态管理机制,探索为院士、院士后备人才等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实验室等平台定制、科研项目定向扶持服务。牢固树立"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的意识,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在科技项目申报中实行"一表多用、一表多能",在重大任务实施中建立"专事专办、专人负责、专项承诺"制度,在科技项目管理中推行审计、监督、检查结果互认。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等。完善科研容错机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创造创业的澎湃内生动力和活力。

-111-

推动科技创新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邯郸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安凤玲

(2021年5月26日)

"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打造"六大中心"、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举全市之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市科技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讲政治、强党性,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管理部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进一步汲取力量、激发动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坚定政治方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科技创新的定位,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上做到不折不扣、坚定迅速。要落实政治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扛起历史使命,把"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上。

二、硬作风、严要求,自觉争先实干为民

进一步严明纪律、严格教育,彻底整改作风问题,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服务优的科技铁军。一是强化争先创优意识。认真开展"三问三查",通过学习先进找差距,制定赶超计划,抓紧迎头赶上。倡导能者上、优者奖,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争当业务尖子。每项工作争亮点、争品牌、争一流,使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强化主动担当意识。在大事要事面前,冲在一线,敢挑重担、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勇担当、善作为上做表率。强化落实力、执行力,对照承担的省、市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三是强化服务为民意识。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懂科技的明白人、服务企业的实在人。建立领导班子分包联系县

(市、区)和企业机制,成立政策辅导团,主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今年以来共梳理企业难题120余个,解决80余项。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程序,为企业做好全方位服务。

三、重落实、强举措,积极贡献科技力量

-112-

以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认真落实"三重四创五优化"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快完善以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引育等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坚持高标定位,把我市置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格局去审视,邀请科技部专家为我市编制区域创新中心、"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脉问诊。坚持高标准,省内对标唐山、保定,省外对标徐州、济南,明确"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体系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不断锻造自己的长板、形成独有的优势。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十百千"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裂变式增长、跨越式提升;引导企业建立高能级研发平台,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着力解决企业和高校院所信息不对称问题,搭建产学研精准对接平台,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精准对接引进院士等我市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三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针对我市532产业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科技成果技术攻关和转化。推进县域创新跃升,加快冀南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晨光生物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步伐,不断夯实创新基础,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四是加快满足民生需求。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研发,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领域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推广科技治霾、节能产品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举办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大赛、科普宣传活动,满足创业者和群众对创新的需求。

-113-

科技全面接轨上海,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嘉兴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 吴俊波

(2021年5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期,曾明确指示嘉兴要成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多年来,嘉兴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积极推进与上海的科技创新合作,在创新券跨区域试点、引建创新载体、共享共建G60科创走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仍存在缺乏系统谋划、接轨层次偏低等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深化沪嘉科技合作,探索推进科技全面接轨上海新路径,对于我市当好"桥头堡"和"门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科技全面接轨上海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施完善顶层设计行动计划。一是签订沪嘉科技合作协议。争取由嘉兴市政府和上海市科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沪嘉两地科技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签订具体项目合作协议,深化两地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推动沪嘉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科技综合实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典范。二是成立沪嘉科技全面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领导共同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领导沪嘉两地科技全面合作交流;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负责筹办两地领导小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任务。设立"沪嘉科技全面合作推进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两地日常联络协调、工作衔接,提出进一步推进两地合作的事项建议。三是建立沪嘉两地科技全面合作工作交流会商机制。通过构建会商机制,搭建工作协调推进平台,明确合作协调、联动推进的目标、任务,推动重点工作突破,提升合作成效。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适时召开"沪嘉科技全面合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会商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年度工作任务,协调推进区域合作重大事项,明确工作分工,保证重大合作事项的落实。

(二)实施科技创新深度合作计划。一是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区域科技合作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科研项目,探讨建立沪嘉两地联合支持政策,设立跨区域科技项目计划。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支持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

-114-

模式。二是联合举办或参与科技交流活动。合作开展科创项目路演、名校硕博进企业等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组织参加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浦江创新论坛、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国工业博览会(上海)等活动,充分利用上海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支持海内外政府、学界、企业界高层知名人士到嘉兴参访和举办专场活动。三是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已建的沪嘉合作园区实施提档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健全沪嘉科创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发挥两地各自在资源、平台、人才、园区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特色明显、产业互动、资源互通、利益共享、政策共制的高质量、示范性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合力打造区域高新技术创新集群。

(三)实施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工程。一是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驿站。依托"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沪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驿站,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人才、科研机构、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资源对社会的开放程度,深入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互联互通合作试点,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创新服务需求,提升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使用效率,提升区域内科研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二是搭建科技服务机构联盟平台。携手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建以集聚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服务科技企业为目的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集成沪嘉优势资源,集合一批培训、咨询、认证、法律、知识产权、检验检测、金融等专业机构,形成一个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共同为嘉兴企业提供政策、技术、管理、金融等一系列服务。三是促进沪嘉区域科技人才交流培养。依托上海市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加强嘉兴急需紧缺人才的信息搜索、查询和对接,为沪嘉人才合作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沪嘉两地互派干部、科技管理人员到对方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促进信息及时共享、理念深度融合。探索推进沪嘉人才互认,最大程度实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共育共享。

-115-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北海市科技局局长 李斌施

(2021年5月30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住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北海农业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海鸭蛋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