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第2/6页)
一、基本现状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在县委重点推进的"5+N"特色产业中,生猪规模养猪场已发展至340余家,年出栏量可达130万头;"稻虾共作"已推广至6000余户,年综合效益突破20亿元;品享牧业鹅加工项目建成投产,15个标准化扶贫养鹅项目绩效显著。众兴菌业产销两旺,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建成投产,大蒋牧场即将开工建设。全县年产业化利用农作物秸秆500吨以上企业33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截至2023年9月底,全县生猪累计出栏99.53万头,同比增长7.5%;肉牛出栏0.72万头,同比增长0.61%;家禽出栏836.68万羽,同比增长3.2%;水产品产量3.33万吨,同比增长4.49%;畜产品产量12.31万吨,同比增长6.7%。
(二)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金山滴水、藕塘花生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吴圩九梓、连江西湖、池河永存、定城解放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乡镇已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13个。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按时竣工,仓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张桥镇轻纺产业园、藕塘镇花生产业园、桑涧镇禽类蛋白一体化产业园、三和集镇蔬菜加工产业园、二龙乡豆制品加工产业园、池河镇大米深加工产业园、七里塘乡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陆续投产。全县已有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电子原件配套等6大产业领域的40余家企业入驻乡镇产业园区。
(三)农旅融合深入推进。瓜蒌部落、花花市街、金山溪谷、兴永农业、山清水秀研学基地、令狐山风景旅游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上半年,全县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数11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近3亿元。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3112万元,平均每村超过6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我县乡村特色产业较多,但规模相对偏小,在重点推广的猪、虾、鹅、菌、草、牛等特色产业中,"猪"产业虽养殖规模较大,但"X黑猪"少,仅停留在保种育种阶段。"虾"产业因冷藏加工项目未投产,加之受水利、市场行情等条件限制,实际养殖规模不增反减。"菌"产业因众兴菌业二期项目未开工建设,投产以来虽产销稳定,但规模未能扩大。"鹅"产业虽制定了"1158"发展规划、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但产业规划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精深加工也远没有达到一期项目设计的年屠宰白鹅2000万羽、总产值25亿元的目标。"草"产业因收购价格过低,镇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不高,不少乡镇建设的秸秆收储站未能发挥作用。"牛"产业光明乳业项目仅建成徐小一个牧场,养牛1000余头,其余3个牧场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均未开工建设。
(二)产业链条较短。我县虽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但大多是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5+N"特色产业中,猪、虾、牛产业均以养殖为主,加工较少;菌产业只有种植没有加工;鹅产业虽引入品享牧业加工项目,但目前仅停留在屠宰环节,禽肉、羽绒深加工均未启动;草产业大多用于焚烧发电或饲料、肥料、基料,未进入加工环节。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1.09:1,低于全省2.5:1、全市2.0:1的水平。
(三)"土特产"未能做大。我县X卤鹅、炉桥大救驾、能仁粉丝、池河糕、三和千张、天河腐乳、藕塘花生、蒋集饼折等老牌土特产品质优价廉,深受县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但因生产规模小,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滞后,不仅县外大小商场、超市难以买到,县内不少商店也很少看到。
(四)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我县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农产品精深加工较少,科技含量低,虽注册培育了"三品一标"农产品90余个,又与浙江大学智库团队合作,创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定有良材",但因品牌知名度不高,缺少国家级、省级驰名品牌,产品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三、工作建议
(一)做大产业规模。聚焦5+N特色产业,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满负荷养殖,大蒋、卜店、韩圩三个牧场尽快开工建设,做大"牛"产业;以落实"1158"规划为抓手,加快5个种鹅基地和8个商品鹅养殖基地建设,壮大"鹅"产业;以"稻虾共作"为模式,在水利条件好的区域扩大推广面积,做大"虾"产业。推进众兴菌业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做强"菌"产业;深化与天邦、温氏等龙头企业合作,扩大X黑猪养殖规模,做强"猪"产业。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细则和奖补政策引导,做实"草"产业。依托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推广适合我县繁育的优良品种,扩大"羊"产业。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藕塘花生产业园承载功能,壮大花生产业;完善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扶持政策,持续推进与合肥共建蔬菜基地工程建设,扩大蔬菜产业。对接永辉企业购、网萌等电商平台,全力做好农村电商培育和农产品上行工作,拓展电商产业。
(二)建强产业链条。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尽快启动乳制品加工项目建设,建成全链条"牛"产业;拓展禽肉市场,督促品享牧业一期满负荷生产,启动禽肉制品和羽绒深加工,延伸"鹅"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桑涧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招引有实力、有经验的第三方参与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经营,补齐"猪"产业链条。依托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功能,健全"虾"产业链条;督促味全达食品有限公司米制品加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推进稻米加工向精深细迈进。加大绿色高端食品、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双招双引"力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统筹土地等要素支持,扶持更多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参照藕塘花生产业园发展模式,将更多的X"土特产"引入产业园加工生产,培优壮大产业规模。加大"土特产"进食堂、进商场、进超市等推进力度,鼓励各地X商会在县外、省外开设X"土特产"专营店,促进我县"土特产"销售。
(四)做响产品品牌。充分发挥"X猪""梅白鱼"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影响力,着力培养"袁定大米""X黑猪"等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加大X卤鹅、藕塘花生、三和千张、能仁粉丝、池河糕、蒋集饼折、炉桥大救驾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加快完善"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打造一批驰名"定有良材"典型农产品。对接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定有良材"品牌官方旗舰店,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
(五)推深农旅融合。提升充实瓜蒌部落、金山溪谷、石门槛、山清水秀研学基地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轴线,选择在山场、林地栽种各种果树和景观花卉,建设不同季节的鲜果采摘和花卉观赏基地;在一般农田建设果蔬大棚,种植葡萄、草莓、西瓜、番茄等不同季节成熟的果蔬采摘基地;在山脚、沿线高旁田块种植花生、山芋、玉米等农事体验园。既供游客体验农事,也可展示销售新鲜农产品。将风景道两侧打造成四季有鲜果(花)、天天可采摘,集观光旅游、果蔬采摘、农产品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民宿康养、农耕体验、乡村美食等产业发展。为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关于推进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管委会工作人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
一、基本现状
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滁州市X县X店镇,2015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0年以同批次第一通过科技部验收,同年四月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
园区规划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6万亩,形成"一轴一廊四区"(G328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轴,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廊道,菌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绿色原粮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互动区)的空间格局。
园区核心区现有企业36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涉及设施农业、加工业、电商产业及农文旅业等多个领域,年总产值1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要素紧缺。示范园核心区总面积3.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1万亩,占总面积80%,加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园区林地面积增加较多,导致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存量不足。
(二)科技含量不高。园区一产占比较大,且科技水平较低,以单纯的种植业居多,研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据统计2023年返园创业的大学生仅有3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三)产业链条窄短。园区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以文旅业为主,缺乏统筹规划,景点规模小且相对分散,不能形成集群效应。
(四)"造血"功能不足。园区管委会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有经费皆来自财政拨款。园区建设资金不足且没有有效的融资渠道,导致园区的总体开发、配套建设速度缓慢。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一是积极向上申请用地指标。二是摸清家底,将闲置地块信息完善,用于腾笼换鸟。三是严格项目入园审批把关,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四是对违法占地、圈多建少、圈而不建的企业进行清理、调整,提高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率。
(二)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大院大所,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和"高精尖"人才,大踏步推进园区动能转换。
(三)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一批上下游缺口产业,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聚焦园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统筹规划项目布局,打造文旅产业集群,将园区文旅项目串联成片,真正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学习借鉴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探索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成立下属公司,参与市场化运作园区开发过程,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加园区自身"造血"功能。
关于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企业服务中心项目推进股股长
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形成合力,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光明牧业、国科能源、金轩二期、华塑PBAT等4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安徽彩建、远景智慧储能、融宏新材料等3个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佳诺威板材、超邦新材料、东涂化学等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023年开工建设,其中光明牧业第一批奶牛已进场,远景智慧储能、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已开始试生产,国科能源、佳诺威板材正在调试设备,即将投产,招商引资工作总体向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3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及转化率:
2021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协议总投资437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位列全市第9位,项目转化率41.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5%,处于全市末位。2022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总投资517.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3个,居全市第六,项目转化率58.5%,位列全市第9位。2023年1-11月份,我县新签约项目48个,位列全市第5位,同兄弟县市区相比,天长签约了62个,全椒签约57个,来安签约55个,凤阳签约50个。新开工项目47个,位列全市第4位,项目转化率54.2%,位列全市第9位。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个数及转化率均不尽人意。项目开工个数不多、转化率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项目研判不精准。部分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志在招引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使项目尽快签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企业实力、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及我县实际情况等没有综合研判,造成部分项目签约后无法落地或建设中途停滞。经统计,自2021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9个,但撤资项目15个(2021年5个、2022年6个、2023年4个),停滞项目9个(2021年5个、2022年3个、2023年1个)。
二、项目衔接不畅通。有的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没有将项目信息告知企业服务中心,也没有与企业服务中心对接,共同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判,对项目在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事项没有具体规划,只是简单盲目的跟进项目进度,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加快项目的推进。如2023年新签约的骑炫电子、翌昕晟模具、盛翔电子等项目,企业服务中心了解项目信息的渠道竟然是签约未开工调度会上,项目衔接渠道的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推进的速度。
三、项目服务不到位。项目签约后,从工商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环评审批、施工许可证办理,过程中涉及市场监管、发改、自规、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部分职能股室工作人员在具体办理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在规定期间内办完,而不是如何加速提效,缩短办理周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按法律法规能不能办理,而不是如何去破解难题。
四、项目推进不够快。项目要落地,离不开土地,办理用地手续、支付征地补偿款、地表附属物清理,缺一不可,但是有的部门在帮办服务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啃"硬骨头"精神,对项目落地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经统计,目前具备进场施工的有达威包装、力澳二期、尚唯汽车等13家企业,但因用地手续未完善、征地补偿款未发放或征地拆迁未完成等因素,至今无法开工建设。
提高项目开工个数,加快项目落地进程,提高转化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一、畅通项目衔接渠道。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及时将项目信息提供县企业服务中心,并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根据项目类型(化工、非化工,拿地自建、租赁厂房),倒排工期,完善《项目推进线路图》,纳入全县项目库,确保项目序时推进。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一项目、一领导、一专班"工作机制,建立由县领导牵头,落地载体、引资单位、职能部门、企业服务中心"五位一体"工作专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帮办服务。实行台帐管理,确保每个项目跟进过程中可检查、可考核,能够及时、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各个项目的履约。
三、提升项目帮办效率。县发改、人社、自规、住建等部门要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对县域内各类审批事项全面摸底,确定帮办代办事项,安排专人为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通过优化审批环节、容缺受理、简化流程、减少办理时限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无偿帮办代办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难点堵点,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四、创新问题办理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推进主体责任单位,要在提升项目帮办效率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帮办方式,实行"企业诉求挂号制","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召集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诉求进行问诊研判,对症下药。同时,完善"周调度"机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或涉及多部门共同办理的疑难杂症,每周列出"问题清单",提请分管县领导高位推进,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