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104/138页)
优服务、实保障,建设"真心实意、无微不至"的人才"后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只有把人才的大后方保障工作做到位,才能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心无旁骛搞业务。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在政治上让人才充分信任,不仅留住"人",更栓住"心",充分引导具备大我情怀的人才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去。生活上要注重人才的社会属性,结合人才特点和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通过丰富人才活动形式增强人才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关爱制度表彰宣传优秀先进。要聚焦人才专门服务,加强平台建设,落实保障措施,简化办理流程,推动人才服务事项全国"一网通办",以大数据为支点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
始终如"一"让党纪学习教育"余音缭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经收官,但"收官"不能"收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力度不减,始终如"一"在学纪知纪、明纪修身、守纪正行上持续用力,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余音缭绕"。
学纪知纪"一丝不苟",在"常学常新、常悟常进"中推动"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状态"久久不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纪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的"紧箍咒""安全带",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党纪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强化党纪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新旧对照等方式,原原本本学、逐条逐句学,努力克服"零敲碎打",防止"蜻蜓点水",弄明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要将党纪党规与日常生活、重点工作相结合,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筑牢"免疫墙",让"清晰的认知"成为"干净的底色"。
明纪修身"一丝不松",在"常省常醒、常修常为"中推动"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干净状态"余音缭绕"。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作风一旦出现偏差,就无法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必须时刻拧紧清正廉洁"总开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敲响纪律规矩"警钟",筑牢拒腐防变"底线",坚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明确"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去杂除病防污、自我净化,守住"政治底线"。要自觉提升"八小时外"的自我约束,树立"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的观念,在生活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树立良好家风上率先垂范,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廉政底色践行责任担当。
守纪正行"一以贯之",在"常践常行、常做常成"中推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担当状态"回响悠长"。党纪学习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开展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要在"实"字上见真章,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握紧党纪党规"纪律尺",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将守纪遵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内在需求、一种行动自觉,及时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细化整改措施,做到思想上清醒、经济上清白、生活上清新。要把党纪学习成果融入到为民服务中去,自觉破除工作中漂浮虚化的作风,不搞虚伪浮夸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以群众满意度标尺为干事创业的"风向标",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举措。
同频"陇原之行"写下"国之大者"时代注脚
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并主持召开重要座谈会,行之所至,关注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真情实感,关切的都是天下苍生。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同频"陇原之行",主动追寻清晰深刻的调研印迹,守住文化根脉、擦亮生态颜值、托举幸福生活,真正以奋斗拼搏写下"国之大者"时代注脚,以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擦亮一生无悔的精神坐标。
同频"春华秋实传不尽"的文化之行,守护"民族根脉"写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注脚。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到伏羲庙、麦积山石窟,目光所及之处,文明瑰宝熠熠生辉,仿佛历史的风声在这里停留、人世间的情感在这里凝聚。透过这趟意味隽永的"文化之旅",我们更懂得了"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的深意。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同频"春华秋实传不尽"的文化之行,永远心怀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在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文化长河里"探源问道",从良渚、殷墟、莫高窟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身上看到岁月的风霜,从唐宫夜宴、大唐不夜城等破圈出彩的表现形式中感受传承的力量,带着自信与豪情、带着使命与担当一起守护好"民族根脉",真正在新征程写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注脚。
同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之行,回应"民心期待"写下"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注脚。到基层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抽出时间到群众家中看一看,或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家常、话寒暖,或与群众一起包制黄粑,或走到田间地头捻开稻穗看品质、问收成,或置身水果基地、产业大棚话发展,一言一语饱含着对民生万事的牵挂,一点一滴沁润着人民领袖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广大党员干部当同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之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锚定"人民航标"不偏航,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为民解忧、为民谋幸福上,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多看得见的成果回应"民心关切",让党中央的关怀与温暖直达千家万户,真正在发展的时代、奋进的时代写下"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注脚。
同频"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生态之行,拥抱"锦绣河山"写下"山峦起伏青苍翠"的自然注脚。蜿蜒流淌上千年、绵延润泽几万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艰辛过往,到守护"黄河安澜"的代代接力,再到黄河流域所托举的美好环境、释放的发展潜力,我们深爱这条大河,更爱锦绣山河的壮美多娇。广大党员干部当同频"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生态之行,在沉醉于大美山河、流连于湖光盛景中,深刻认识到"青绿"来之不易,唯有驰而不息打好防治污染的"持久战",不断号召身边人、全社会加入厚植新绿、爱护环境的队伍之中,方能让美景常在、让河水常清,真正抓好生态保护这一件惠及千千万万户、福泽世代子孙的大事,写下"山峦起伏青苍翠"的自然注脚。
五十年来成"一诺"杏林"三心"映三秦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年轻姑娘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奔赴陕西省佳县从医,在当时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她以医术仁心,书写大爱无疆,从"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铮铮誓言开始,她将一生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三秦旧土。今年9月13日,这份坚守与奉献得到了国家最高荣誉的认可,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她为榜样,坚守"初心"、秉持"仁心"、奉献"丹心",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斗不息。
"为党工作50年","初心"如磐从来未曾改变,矢志不渝跟党走。初抵佳县时,路生梅看到的是还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日子的贫苦百姓,面对的是医疗资源极其匮乏与老百姓被病痛折磨的惨痛现状。她深知,唯有跟紧党的步伐,贯彻党和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健康"的种子。于是在入党申请书中,她郑重地写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并用一生践行了这份"初心"。面对生活拮据的患者,她慷慨解囊,无偿义诊;面对优越工作的许诺,她坚守"佳县",婉言拒绝;乃至新冠肆虐之际,她不顾年龄,挺身而出。五十年来,路生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她的故事是一位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镜,一日入党,终身为党,坚定理想信念、立足职责担当、无惧风雨阻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矢志不渝跟党走,接续奋斗,奋勇向前。
"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仁心"仁术润佳县,一心一意为人民。初踏乡土,面对基层医疗复杂多样的挑战,路生梅铭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古训,以一名儿科医生的身份起步,夜以继日地精进,迅速成长为了一名能够应对各种疾病的全科"多面手",每一分医术的进步都凝聚着深夜灯火下的坚持与汗水;为了改善农村贫困儿童的医疗条件,她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筹建起了佳县第一个专业儿科,极大推动了佳县的医疗事业进步,这一份壮举背后是她对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五十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佳县的每一个角落,她精湛的医术、无私的"仁心",为无数病患点亮了生活的希望,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尺,涵养一份"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仁心",深入基层一线,贴近民心民情。耐心倾听,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细致安排,处理好群众的"烦心事";全力以赴,办理好群众的"揪心事",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以"人民至上"的坚定信念,精进不辍,服务人民,让党的温暖和关怀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丹心"如炬映日辉,无私无我写春秋。2018年,当"50年之诺"如期完成时,路生梅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她说"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年过七旬的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的活动中去。她组建"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团队,为不同群体送去关爱;她积极参与主题教育宣讲,向干部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她坚守佳县医疗岗位,继续为儿童提供义诊服务。路生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崇高境界,尽管年事已高,但她的一片"丹心",仍照耀着她深爱的三秦大地。党员干部要以之为典范,在时间雕琢中"铸就"一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韧"丹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心怀"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履行职责,在全力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无私无我讲奉献,踔厉前行,阔步前路。
细悟"丰收寄语"写实"三农"工作"更"字篇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丰收寄语"中读懂拳拳"三农情",做到知责于心、践责于行,自觉扛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写实新时代"三农"工作"更"字篇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兴,则国家兴",强化"农业生产",护航"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农业是百业之首,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开发利用,切实夯实"藏粮于地"的基础。同时,要坚持创新驱动,拓宽"藏粮于技"覆盖面。要强化科研攻关,把"种子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土专家""田博士"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质增效;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播种机、收割机、植保机、无人机、物联网等"黑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中国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村美,则中国美",扮靓"乡村颜值",提升"内在气质",把"生态底色"调得更靓。从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要求"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再到希望"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近年来,从退耕还林到植绿护绿,从"厕所革命"到危房改造,从兴修水利到"四好公路"建设,从乡村文化广场到农家书屋......农村面貌不断焕新,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接下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做足"山水文章",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弘扬非遗、农耕等乡土文化,不断扮靓乡村"颜值",提升乡村"内涵",让广袤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农民富,则国家富",做强"特色产业",鼓足"致富腰包",让"小康日子"过得更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让农民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生态康养、乡村研学、非遗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等强村富民产业,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做足"一村一品"这个"土特产"文章,让农民群众拥有稳定持久的收入来源,推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升温。
循迹"文化脉络"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甘肃考察。此次甘陕之行中,一条文化脉络格外鲜明,从关中到陇原,总书记的足迹循渭河、跨两省,目光投向中华文明历史深处、根脉所系。广大党员干部要跟随总书记的"甘陕之行",循迹"文化脉络",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文化遗产创新工作,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传承使命,做中华文化的合格"传承者"。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赓续中华文脉。在甘肃天水,总书记首站考察了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伏羲庙。他说,"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守护好中华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负起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文明集体记忆,深挖文化遗产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同时,从思想根源上坚定文化自信,要主动走进历史、品读经典,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看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让"守护"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扎根在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