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研究文稿-52篇(第2/1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97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3分钟

德才兼备是干部工作的辩证法。考察评价干部,德才都很重要,关键在兼备上。但兼备不等于平均,其中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一,德才关系存在主从性。德是第一位的,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和方向;才是基础,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这也是以德为先的道理所在。其二,德才素质有个匹配度。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只有德和才相融合,政治、廉洁、能力都过硬,才能做到德配其位、才配其位。其三,德才兼备是个有机体。德和才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干部选任既要重视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必须综合考量;干部培养既要重视育德,也要重视育才,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干部。

(作者为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关于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的思考

徐彬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其中,学术体系作为党的建设学科的核心,是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党建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建设学术体系是根据新增中共党史党建的学科体系的划分和具体研究问题领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学术研究时所形成的相关体系,包括党的建设的学术原理、学术观点、学术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学术人才、学术环境、学术道德与风气、学术评价体系等。总的来讲,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必须始终围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形成的相关体系。

首先,有利于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伟大实践,对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坚持理论创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管党治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建理论最新成果迫切需要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加强对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努力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次,有利于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阐释。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需要我们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加以深入研究,持续为我们党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可以说,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就是更好发挥其学术阐释研究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最后,有利于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扬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不断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同时应当看到,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相当一些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理解和阐释的。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办法进行抽象总结,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否则,党的建设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党的建设实践就会因为失去理论支撑而迷失方向。

二、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建设的学术基本原理。党的建设的学术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从学科的渊源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来看,党的建设的学术基本原理来自于法学门类中与其紧密关联的成熟学科的一些原理,主要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二是从学科的属性和特征来看,党的建设是一门在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其学术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相关,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具有高度实践色彩、中国特色的学说和思想。前者来源相对成熟规范,后者来源本土化、契合度高,两种学术基本原理的来源各有优势,应相互补充、互为发展。

(二)党的建设的学术核心命题。基于狭义党的建设来讲,学术核心命题主要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正确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党的建设的学术核心命题的总纲领,包括党的建设的目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建设的主线、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建设的目标等方面,为党的建设学术体系设定了研究命题,指明了研究方向。

(三)党的建设的学术主要思想。党的建设的学术主要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体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建党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政党运动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的建设学术思想中占有指导性地位,是其他学术思想的基础和发端。二是集中体现在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同时在理论层面上也是党的建设的学术主要思想的来源。这些思想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体现传承性。

(四)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方法。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离不开方法论的建设。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丰富性是影响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方法大致分为5类,即经典文献研究,以调查分析为特点的实证研究,以试点探索为特点的实验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比较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同时,随着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积极参与,各学科的交叉促进了党的建设研究方法的创新,愈发表现出多学科融合、高度开放的趋势,不断拓展党的建设新的研究领域。

(五)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平台。近年来,党建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从类型上看,党的建设研究首先是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等"五路大军",各类新型智库机构也成为党建学术研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看,党建研究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党的建设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平台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廉政研究中心"等。从建设机制上看,党建学术研究平台的建设机制日益呈现出由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合作的趋势,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军队机关、档案馆、博物馆等日益重视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了许多学术研究共建平台。

(六)党的建设的学术评价体系。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既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又具有政治性、应用性。目前,总的来看,党的建设学术评价体系主要还依托依附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宏大评价体系,课题资助、论文、著作等传统评价指标被广泛运用于党的建设学术评价中。现有评价体系对党建学科政治性、应用性的兼容性不够,一些具有高度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难以在现有体系中获得更高评价,一些党建领域高端刊物被排斥在各类重要成果评价的学科化的学术期刊之外,这一问题应当尽早解决。

(七)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学术研究体系建设的支撑和保障,队伍强大与否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成果好不好,关乎学科发展的长远之计。目前,总的来看,党的建设学术研究队伍主要还是由"五路大军"构成,但不同研究队伍,以及同一系统内不同单位研究队伍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现象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许多高校和党校尚未设置党的建设专业,专业对口的应届硕博士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小于实际需求,制约了党建学科学术研究队伍的建设。

三、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的思考

(一)完善党的建设的学术机制与评价标准。党的建设的学术机制与评价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把党的建设学术体系纳入国家级现有评奖体系、指标排名体系、后续资助体系等,加大党的建设学术成果评价、资助的支持力度。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党的建设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要加大党的建设研究投入,推进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党的建设新期刊新平台建设等。要加强中国特色党的建设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党的建设决策咨询制度。

(二)大力推动形成党的建设标志性成果。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在学术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以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加强对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三)加大党的建设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党的建设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术体系应有"跨学科"的特点。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党的建设传统学术体系进行系统的反思与重新阐释,建构以"组织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为支撑的大党建学科体系。要紧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变化,努力构建新业态党建、互联网党建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化成果为主轴,建立健全包括党建基础理论、党建研究方法、党建平台、党建核心命题等新时代党的建设学术体系。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教授)

高标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谱写"三全育人"新篇章

董亚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学校党建的重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分层分类在全校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扎实做好铸魂育人"教、学、研、服、管"工作,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落细落地,全面推动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一、高站位高起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医学高等教育性质和特点,大力实施政治"三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设,抓紧抓实师德师风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有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党建促引领促改革促发展,打造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思政工作实践探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用研"一体化运行机制,紧抓"三全育人"试点工作,在综合改革方面系统谋划、分层部署、跟进指导,高起点全面推进思政工作更加主动作为。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带头上讲台讲授思政课,及时跟踪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需求,坚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拓展"党建+"创新工程、"百师助学"育人工程、"党员发展"培养工程、"先锋领航"示范工程等项目。整合工程资源,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探索组织育人新模式和着力点,改革以往布置多指导少的状况,提升组织育人整体合力,发挥思政工作引领力、传播力、凝聚力。拓展网络思政涵养功能,升级网络育人平台,重塑"课、网、云"一体贯通,建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

二是积极开展思政工作咨询服务。全校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思政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组建思政专家咨询队伍,构建咨询服务平台,广泛征询省内外同类院校有关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高学校思政工作队伍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能力以及参与决策能力。面向省内同类高校开展党建思政专题咨询服务,建设省内同类医学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思想库,打造实用咨询服务平台。

三是积极推动育人资源、力量协同协作。全校党组织通过强化项目带动引领、配齐建强队伍、加强协作平台条件保障等方式,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协作机制,着力依托学校两个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打造专业化网络育人队伍,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引领作用和专业优势,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育人专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为省内同类医学高职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实践与研究提供协作共享平台。加强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积极促进思政工作互动交流。为有效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性思政工作学术活动、工作实践交流和资源共享,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积极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有效发挥学校省内同类医学高职学校党建思政领域学术、工作交流和资料信息的排头兵作用。

二、挖掘课程思政新元素,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党建工作注重把强化"思政元素"功效牢牢抓在手上,不断提升每个党员教师写好"融入"文章的能力,大手笔描画高校思政工作,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与教书育人有机协同、一体化融通推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每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针对专业知识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特点,要求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大德立大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及时融入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紧密融入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十大育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

二是将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多路径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在教学大纲、计划、教案、教材之中,要求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彰显医学专业特点,通过具体课外实践、志愿者服务、义诊、送医药下乡、实习、演讲、观摩、访谈、调查等活动,拓展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实施"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教师通过网络对专业思政元素进行讲解阐释、咨询问答,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释疑解惑,激发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三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材之中。现有的思政教学案例集和思政教学实录等书籍,是针对教师教学使用编写的。学校党组织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创新教材制作方式,探索编写共建共用教材的新方法,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专业性和时代性。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绘制思政元素对话框,把相关知识链接或视频讲解等植入二维码,让学生通过扫码获得相关信息,拓宽传播渠道。

三、坚持师生团队部门三环互动,实现三大工程有序推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必须依靠一支优秀的思政工作队伍。学校党委始终以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功能为载体,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效发挥团队优势和多能级闭环式工程效能,整体带动了学校中心工作的协同运转,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塑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名师工程。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工作队伍标准,学校三级党组织坚持以提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以"名师领航"共建"团结、向上""双U"特质名师工作室,加大培育建设我校"碧玉网络思政工作室""生涯规划+"2个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力度,积极拓展引领"双U"特质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1人,获评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安徽省优秀辅导员2人。

二是锻造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的培养,疫情期间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一切听从指挥,疫情不退我不退"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习杰出校友、"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朱守俊先进事迹,践行"医专人"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

三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教学品牌工程。学校各级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职业理想、社会公德、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丰富大学生学习内涵。开展"大学生时事评论大赛",为智慧激发搭建务虚平台,创设互动平台,以时事热点点评方式,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国家时事要闻。实施"行走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能力提升构建智力背景,拓宽教学内容,依托安徽省博物院、安徽好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育合作平台,组织学生感受体验安徽历史文化魅力,了解安徽文明发展历史,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建构"医言医行实验室",为学习兴建时空维度,针对"00后"大学生互联网生存特点,构建"天使微党建""微雨润心"等网络思想引领平台,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特色突出、内容丰富的网络成长空间。组织学生围绕医学专业特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弘扬医药卫生行业敬业精神的"医者·最美瞬间",教育医学院校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配套性系统改革,是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式改革,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在改革进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切实让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谱写铸魂育人新篇章。

(作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抓基层打基础锻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党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必须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不断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完善组织之"形",推动基层组织由"建起来"变"强起来"

进入新时代,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坚持纵向到底,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针对联合党支部活动开展难、党员管理难、号召响应难等问题,调整党组织机构设置,充分考虑支部下设部门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实现业务互相渗透、党建深度融合。针对部分型号试验队出差时间长、组织生活缺席多等问题,坚持哪里有型号、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成立临时党支部,为型号外场攻关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面向用户客户、兄弟单位、合作伙伴等,积极推进党建联建共建,通过活动共办、党课同听、党史齐学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坚持横向到边,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厘清党委决策与其他机构决策的治理边界,制定权责事项清单,落实好"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前置和党委会专题研究制度,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下属公司章程并独立成章,确保党组织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激励、控制和协调。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研究落实情况,确保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发展当中。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不同管理主体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坚持上下贯通,实现党建责任全覆盖。打出月度点评、季度考核、年度述职、督察指导、履职问责组合拳,构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用任务清单明责,下发"定标、定岗、定人"全级次党建责任书,切实推动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用体检清单督责,综合运用正负面行为清单、警示亮牌、记入诚信档案等措施,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全方位保障监督体系。用绩效清单考责,构建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创新进步加分相结合的党建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任免、薪酬、奖惩等挂钩,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杠杠。

二、铸牢思想之"魂",推动学习教育由"走形式"变"下功夫"

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铸牢思想之"魂",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心策划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基层党员学习教育计划,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引导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握好主题教育这个重要契机,通过集体学、交流研讨启发学、聚焦问题检视学、专家授课引导学等形式在"学"上发力,通过调研基层面对面、祛病弃疾除沉疴、为民解忧办实事等举措在"做"上见效。抓好党课开讲这个宣讲阵地,吸纳优秀基层党员组建党建内训师队伍,结合工作实际开发设计红色"必修课+选修课",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主张转化为接地气、易理解、便执行的生动语言。

用党的创新实践引领使命。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持之以恒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利用好各类红色资源诠释中国精神与红色基因,依托线上全媒体传播体系、线下故事分享会等载体,讲好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故事,讲好航天人为国铸剑、富国强军的故事。围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主题,通过职工会客厅、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等方式,开展多层级、多渠道的形势任务教育,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军令如山、使命催征的政治意识积极履行强军首责。

三、开掘活力之"源",推动组织生活由"平淡化"变"有新意"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是锻造坚强组织体系的关键一招。

创新三大红色阵地,增强组织生活活力。进一步推动主题党日走深做实,探索推出解决科研生产管理痛点的党小组开放日、消除项目团队攻关难点的红色智慧田、打通党务工作堵点的红色能量站。在内容上突出"实",选题策划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科研生产能力提升、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党性修养大家谈等主题获得热烈反响。在方法上突出"新",在微视频学标杆、微党课寻突破、党员示范传经验、研讨交流定举措、红色仪式促感悟、总结提升指方向六个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鼓励结合实际需求增加自选动作。在推广上突出"活",通过制定管理办法、现场示范交流、录制样板课程、编印案例集锦、微信点赞评比等方式,让三大红色阵地深入人心见实效。党内组织生活的经常性、规范性和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软实力转化为硬发展。

深化"党建+"品牌建设,丰富组织生活内涵。"党建+学习",组织开展"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党建"微剧场"、"声临其境"配音秀等活动,创新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行动学习模式。"党建+攻关",成立党员攻关团队,围绕急难险重任务,通过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比贡献,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科研生产攻关最前线。"党建+质量",开展"零缺陷"行动,依托专题研讨、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深刻剖析质量问题背后的管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党建+安全",创建党员安全责任区,通过出台一套制度、认领一片区域、守住红线底线,推动广大党员在履责于行中铸就安全长城。"党建+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职工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