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文稿-39篇(第33/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39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0分钟

上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放弃围追堵截,一共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我们以游击战取得了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我们遭到了挫折,进行了战略转移。有一场突围之战叫湘江战役,红军战士血战五天五夜,非常惨烈。

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伟大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新概括,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下面,我们就伟大长征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亲身参与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曾说过:"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转移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才能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

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不容许红军有立足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证,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作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

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

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作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反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

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上万吨粮食,补充约2万人的兵员,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毛泽东同志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1.拓展中国道路的精神基石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精神支柱和厚重基石。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长征是开拓中国革命道路的壮丽史诗,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此,我们党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次次觉醒、实践和突破,最终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国家由大国向强国发展关键阶段的实际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中国理论的精神源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和理论上确保了长征胜利。自那以后,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

长征精神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新时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3.凝聚中国力量的伟大航标

长征精神使我们党形成了比较成熟、十分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而成为团结凝聚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伟大航标。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到党的七大,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长征胜利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历史表明,人民的力量只有在正确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汇聚成强大合力。

在新时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定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保底实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合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伟力。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二、深入学习照金精神

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照金精神。

(一)照金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照金精神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陕西党组织在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照金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照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红二十六军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坚强阵地。说起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就不能不提渭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同志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习仲勋同志后来在谈到渭北、陕甘边、陕甘宁根据地的历史时说过:"要说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是渭北,因为渭北的心字区、武字区从大革命时期起,一直没有间断过武装斗争。不仅是秘密工作,还有武装斗争。要说第一个苏区,是渭北苏区,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第二个是照金;第三个是南梁,是陕甘边政府。"渭北革命根据地为后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干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2年4月,党中央作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推动了照金地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1933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金理科同志到照金苏区组建陕甘边特委。3月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照金土儿梁正式成立,下辖耀县、旬邑两个县委和苏区党组织。金理科同志任特委书记,习仲勋同志任特委军委书记。4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岳家山召开陕甘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雇农出身的穷苦农民周冬至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同志为副主席。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横跨耀县(今耀州区)、淳化、旬邑、宜君四县,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它是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无数流血牺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35年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毛泽东同志有过高度评价。1945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说:"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同年4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在创建与发展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立红色政权、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根据地建设等尝试,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坚强的革命骨干,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也铸就了伟大的照金精神。

(二)照金精神的科学内涵

照金精神以"忠诚于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核心内容。下面,我们就照金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忠诚于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也是照金精神的核心内容。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面对屡屡遭受的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在创建西北根据地的过程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多次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尤其是在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同志、习仲勋同志、张秀山同志等竟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关进监狱,受到摧残和折磨。但他们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无怨无悔,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35年9月21日,陕甘晋省委发出建立政治保卫局工作系统的指示,颁布红色戒严令,动员政府机构进行肃反。不久,刘志丹同志、高岗同志、习仲勋同志等在肃反中被逮捕,"陕北严重的错误肃反事件就此铸成"。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进行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左"倾教条主义的执行者先后在前线和后方机关逮捕了刘志丹同志、高岗同志、习仲勋同志、张秀山同志等在内的一大批党政军主要干部,红二十六军营级以上、陕甘边地方县级以上干部全部被关押。错误肃反严重削弱了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导致军心、民心不稳。西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之中。

"满天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1935年10月,党中央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得知了陕北"肃反"和刘志丹同志等被关押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11月7日,中央派张闻天同志、秦邦宪同志、王稼祥同志、刘少奇同志等西北中央局党务委员会委员专程到瓦窑堡解决西北苏区错误肃反问题。11月26日,党中央以西北中央局的名义作出关于《检查肃反工作的决定》。11月30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为刘志丹同志等人平反。多年后,习仲勋同志在《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回忆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伟大革命实践》一文中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挽救了陕北的党,挽救了陕北革命,西北苏区又出现了团结战斗的新局面。

194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闭幕会上,习仲勋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从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林伯渠手中接过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从1936年9月至1942年7月,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期间还兼任了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集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于一身,全面主持关中分区工作达六年之久。六年中,习仲勋同志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关中地方特色的新举措,大力发展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使关中分区成为陕甘宁边区坚强的抗战桥头堡,为守卫边区的南大门、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生活艰苦,环境危险,但是关中特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据柯仲平同志回忆,当年在关中分区机关所在的旬邑县马栏镇阳坡头村,"敌人在打炮,我们在演戏。习书记(指习仲勋同志)还在房子里看《列宁选集》。可以看出,当时大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坚忍乐观的革命精神,也是照金精神的重要体现。

2.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照金苏区的创建者们,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失败挫折,排除种种干扰,不屈不挠地坚持开展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李妙斋同志、王泰吉同志以及千千万万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中国革命斗争中,除了这些领导干部、红军指战员、共产党员之外,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群众,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感召、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比如在照金薛家寨保卫战中,就有不少普通群众牺牲或者失踪。数位红军游击队员突围时被敌人逼到石崖断壁上,宁死不屈,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女游击队员杜大莲和谢家庄的黄海娃之妻被山腰的藤蔓和树枝挂住,她俩抓住树枝和藤蔓,以惊人的毅力从悬崖上一点一点爬了下来。两人由于均双腿受伤,整整爬行了四天。她们在避开敌人的搜索后,被乡亲们发现,才被接回了家。另一名英勇跳崖的女游击队员同凤云,在生还后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几十年后才被组织找到。他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毛泽东红色政权建设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西北革命斗争实际,深入开展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创建和发展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们坚持独立自主,不盲从,不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当地具体革命斗争实际结合起来,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初,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领导的红军陕甘游击队首次来到照金,点燃了这里的革命之火。陕甘游击队的活动地区经济状况很艰难,游击队不但要进行激烈战斗,同时在生活给养上也很艰苦。当时,从苏联回国的吉合同志在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的队伍中担任干部训练教员。据他回忆说:"由于过度劳累,我曾两次休克过去。一方面是由于劳累过度,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足的缘故。在训练紧张时刻,晚间多半是只喝小米粥,一日三餐,没有油水,就连吃蔬菜都有些困难,多半是吃咸菜。我每次休克了,也只是给我再喝点小米粥,这是最好的病号饭。在那儿住了三个多月,没有见过一次面食。对我的饮食则这样优厚,由此可见,谢子长、刘志丹和整个部队的艰苦程度了。但他们从不叫苦,情绪饱满,一个个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使我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战斗在国内的同志们,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陕甘游击队依然坚持开展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4.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斗争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人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一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经磨难和挫折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除了道路正确之外,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支持是重要的原因。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都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伟大开拓者和坚定践行者。

1936年1月,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彭德怀同志、刘志丹同志等将领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渡河东征,刘志丹同志被任命为红军东征北路军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率四县集中起来的千人规模的二十八军东征。临行前,刘志丹同志给夫人同桂荣同志写信道:"这次上前线,是再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这一去可能时间很长,战斗也一定很残酷,过去我对你和孩子关心不够,您要谅解。"

1936年春,在红军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刘志丹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刘志丹同志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以至于倒地。刘志丹同志的女儿刘力贞同志回忆:"那天,满院子的梨花开着,洁白一片,好像在替父亲戴孝。"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谢子长同志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大革命时期,谢子长同志带领贫苦农民打击土豪劣绅,赢得贫苦人民的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谢青天"。在长期征战中,谢子长同志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不幸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在陕甘边区的革命实践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间,与群众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群众见到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人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地叫他们"老刘""老谢""仲勋"。传唱至今的数不清的陕甘民歌就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比如有这样一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跟的是咱刘志丹。老刘站在山上喊一声,咱们千家万户齐响应。"当时,边区政府驻地在南梁堡南边不远处的寨子湾,群众习惯称之为"南梁政府"。习仲勋同志担任边区政府主席时刚满21岁,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是"娃娃主席"。在寨子湾,群众有了困难就赶来找习仲勋同志,而无论谁来,习仲勋同志马上就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颁布了一项法令: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钱以上者枪毙。由于有了这条法令,在党的干部中没有发生过任何贪污事件。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和红军在人民群众中间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