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调研报告合集32篇(第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7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0分钟

一、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实践探索

浙江市场经济先发、民营经济活跃,公职人员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也较早显现,历届省委、省纪委都对防止利益冲突、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出台一系列制度进行规范和治理。

构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出台《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从源头治理规范领导干部行权用权行为。一是覆盖各领域。针对"以权揽储"变相腐败、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隐形变异"四风"等方面问题,专门制定《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方面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办法》《关于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的若干规定》《防止领导干部房产交易违纪违法行为规定》《防止领导干部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行为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覆盖各层级。引导各地区各单位推进制度创新,杭州、宁波等地出台《关于防止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产管理中发生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制度办法。三是覆盖各阶段。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贯穿党员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三个阶段,涉及从业行为、投资理财等多个方面。如,针对退(离)休党员领导干部,专门印发《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四是覆盖各主体。除党员领导干部外,调整对象还包括机关单位,

党员领导干部近亲属。如,针对"红顶中介"问题,研究制定《关于扎实推进从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省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实施意见》。

持续强化利益冲突问题专项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利益冲突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一是严肃整治党员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违规兼职问题。明确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业行为"五个不准",近年来持续开展违规兼职专项整治,清理违规兼职2.85万人次,认定并清退违规取酬4.69亿元。二是严肃整治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近年来共处置反映领导干部插手相关领域问题线索4328件,立案查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72人。三是严肃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房产交易及违规借贷问题。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自查填报基础上,经重点核查,共有102人因违规房产交易、399人因违规借贷受到处理。四是专项整治"烟票"背后的"四风"问题。2020年共查处相关违纪违法问题230件次,处理30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7人。五是严肃整治选人用人违规违纪问题。结合省委巡视工作中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聚焦违规破格提拔等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基层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核处理2163人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规定1462项。

不断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配套机制。在抓好制度建设和专项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切实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实效。一是完善利益申报核查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不如实申报的给予取消考察对象资格、诫勉等处理,积极稳妥推进新提任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公开试点工作。二是强化利益公开机制。围绕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提升工作透明度。三是夯实利益回避机制。明确党政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实行职务回避和公务回避。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执行地方党政正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等异地交流任职,并逐渐向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延伸。四是建立利益研判机制。结合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共排查78.3万个风险点,并依情形确定风险等级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实时动态更新信访举报、案件分析等方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置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初步形成集排查、监控、管理于一体的利益冲突防控研判机制。

二、防治体系尚存薄弱环节

调研发现,当前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探索实践,对推进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依法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浙江省进入了作风和腐败问题减存量遏增量的深入推进期、亲清政商关系的塑造提升期。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要制度机制、工作举措的深入研究和纵深推进。

主体覆盖还不够全面。在监督工作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覆盖的过程中,对乡科级及以下基层一线干部、行使公权力的非中共党员公职人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特定关系人的约束和监管,还存在空白地带。下一步,要从职务职级、群体类型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扩大调整防止利益冲突对象范围,结合不同行业、部门、岗位的特点持续深化利益冲突治理,实现防止利益冲突全覆盖。

源头治理还不够到位。当前,主要依靠自查自纠、专项整治和查办案件来发现和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防"的价值意蕴没有全面显现,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要聚焦尚未演变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利益冲突行为,完善利益申报、公开、回避机制,完善信访举报制度,丰富处置方式,更好发挥制度建设在源头治理中的作用。

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巡视巡察发现,部分单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靠山吃山"现象依然一定程度存在,受信息整合程度不高、协作机制不畅等因素制约,深入开展部门行业系统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信息联动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审计、组织、财政、金融、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健全完善便捷高效的信息联动平台。

三、提升防止利益冲突的监督效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护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三不"一体推进全过程,释放标本兼治效能。要严肃查纠各种利益冲突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创新利益冲突问题处理手段,实现监督处置关口前移,提高行为人违规违纪违法成本,进一步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约束力和震慑效应。要不断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制度的系统、整体效应。针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监督重点,引入利益申报、利益公开、利益回避、利益研判等防止利益冲突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家庭廉情适当范围公开等制度。要切实开展防止利益冲突教育,坚定"不想腐"的取向。把防止利益冲突作为广大公职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特别是"关键少数"正确认识、有效防范、妥善处理利益冲突问题。【来自:QQ群【藏经阁】,QQ215425891,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过程,强化权力制约监督。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嵌入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从源头上压减权力寻租设租空间,探索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有效途径,推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健全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冲突可留痕、可查询、可预警、可追溯机制。要把防止利益冲突纳入主体责任范围。将防止利益冲突列为政治生态评估、主体责任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防止利益冲突融入本机关本单位、本领域本系统的全局工作,抓好谋划、组织和领导。要把防止利益冲突列入监督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引导推动功能,协助同级党委(党组)抓好防止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及监督检查,推动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利益冲突行为,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将防止利益冲突工作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中梗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探索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改革服务,深化信息公开,有效制约权力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的不恰当干预。要着力拧紧政商交往"安全阀"。以防止利益冲突为抓手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细化领导干部与商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尺度,支持各地开展"亲清指数"探索实践,依法对行贿记录人员及其所在企业开展联合惩戒。要着力构建廉洁诚信"软环境"。将防止利益冲突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塑造廉洁诚信的国家公职人员队伍形象,弘扬廉洁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021年4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首倡地、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理应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一、回应美好生活向往明晰出发点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主动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定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城市宜居性、舒适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连续12年位居"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中,被评为十大"大美之城"与"向往之城"。

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坚持以科学规划前瞻引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均衡布局,结合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体系调整,以远期规划人口为基数增量20%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具体指标和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资源与服务人口不匹配难题有效改善。

推动政策调节方式变革。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清单管理、动态调整、财政投入等制度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最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推动100项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城乡一体覆盖。

推动公众参与方式变革。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良性互动,强化公众对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参与,推动实现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不断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动共建共享方式变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组织形式,组建成立教育、医疗、体育、绿道、益民五大民生投资集团,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格局。

面向未来,应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供给,切实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城市长远发展的筑基工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结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调动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务实行动。

二、厚植比较竞争优势找准着力点

比较优势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基因、内涵肌理的综合呈现,也是别样精彩的独特资源、标识符号。只有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充分挖掘、放大这种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合发展中占据主动性、赢得主导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总目标,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使命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有机统一,不断巩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以打造全域功能区体系为牵引,推进产业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商业场景有机融合,加快建设集生产、商业、生活空间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社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复合、宜居适度。

打造蓝绿相映、城景相融的城市形态,深入推进"三治一增",着力打造市域绿地系统、城市山水格局和全域公园体系,积极营造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党建引领、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大力实施旧城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五大行动",探索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社区志愿服务日"等共治机制,初步实现党委领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彰显兼收并蓄、务实创新的城市气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培育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形态,精心打造一批文创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提供优质均衡、精准高效的城市服务,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布局"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服务供给力、保障度稳步提升。

面向未来,应立足城市基因,遵循城市规律,顺应时代大势,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动力机制、城市品质等弹性空间,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独特标识,厚植以先进营城理念、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努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和区域分工调整中抢占先机。

三、增强辐射引领功能抓住关键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要求成都充分发挥优势带动作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充分发挥供给层次、枢纽位势和消费能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助推力。

提升以创新创业为牵引的发展活力,全力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立突出知识价值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常态化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业平台、事业舞台,充分释放人尽其才的创造活力。

构建以多维互联为支撑的流通体系,建设亚蓉欧航空枢纽、陆海新通道枢纽,畅通"欧盟-成渝-日韩"和"成渝-东盟"开放通道,发展数智化物流打造现代供应链,构筑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增强以宜居生活为优势的承载能力,推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持续完善住房供给体系、生活消费品供给体系、社区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的承接能力,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要素适宜性的协调平衡。

打造以品质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中心,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场景营造、业态创新和品牌集聚,不断壮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定制消费

等新兴消费,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在形成海外消费国内替代效应的同时,塑造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面向未来,应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加持赋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能级吸引、枢纽辐射和功能外溢作用,加快产业分工重塑、结构弹性调整、动力更新再造,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新-提质增效"正向效应,打造巴适安逸、近悦远来的高品质宜居生活新高地,全面提升城市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谋定突破点

中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求成都在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示范。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方位变革城市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全力打造彰显美丽中国底色、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以创新发展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物质基础。坚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人城产逻辑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人尽其能的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

以协调共兴拓展幸福美好生活承载空间。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治理格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分工合作模式,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市域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年均提升11.2%。

以绿色低碳塑造幸福美好生活宜居环境。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转化、场景惠民,完善绿色产业、能源消耗、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体系,探索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设计与路径机制,推动实现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达4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

以开放包容促进幸福美好生活供需适配。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拓展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服务于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适配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资源要素配置中心。

以共建共享提升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品质。健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全面增强生活成本竞争力,建立动态调整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

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面向未来,应从规划理念、建设模式上深度变革,从理念引领、价值创造出发优化路径设计,构建以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向,以人民感受、社会认同为最终检验标准的制度安排,率先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形态重塑和价值提升,率先用数字化方式和智能化场景解决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瓶颈,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

教育立州,智启未来

南京大学调研组 陈腾、刘鹏

(2021年4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工作,也是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标本兼治的最深厚源泉。黔西南州基于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教育立州"战略,将脱贫攻坚覆盖到教育领域,扶志、扶智与扶贫高度融合,经济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协同推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扶贫在全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优先到教育立州:全方位健全教育体系。黔西南州确立"教育立州"战略,全面保障教育发展各类需求,确保发展教育的物质保障,各级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595.11亿元,新建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好转,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录用、调配交流制度,切实解决录用的教师"能考不能用"、结构性缺编、编制调整滞后等现实问题。加强各类示范性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层次"名师工作室"建设,包括国家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2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3个、省级"双百工程"名师工作室10个、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90个、州级名师工作室9个,对全州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单维发展到统筹兼顾: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周边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学校65所,有力保障所有搬迁群众子女顺利入学,实现了从原来"大手托小手"到"小手拉大手"的转变。立足民族特色,办好双语教育,全州布依族语言授课小学402所、苗族语言授课76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53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优质考生人数显著增长,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实现双提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按照"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创新办学思路,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格局,全州现有职业院校12所,在校生3.5万余人,实现县县职校全覆盖。

从体量到质量:教育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保障,不让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失学。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对高考二本线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全覆盖资助,不让一个高考家庭经济困难生因贫失学。

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确保所有辍学儿童全部返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举办"全免费精准脱贫班",促进贫困家庭子女高质量就业。出台推进脱贫攻坚"教育+人社+行业"培训就业政策,举办州级培训班61期,培训8063人次,举办县级培训班160期,培训8428人次。借助外来资源,全力推进东西协作工作,选送黔西南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现了教学规模和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对于黔西南州来说,发展目标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脱贫,而是要通过加快教育事业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理论素养,通过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因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未来仍然是黔西南州发展的首要任务。要以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宗旨,充分重视教育在地方发展过程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不断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技能全面、理论知识扎实、服务意识到位的全方面人才。

全面强化重点推进,构建高质量学历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普及普惠,强化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着力构建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从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特色专业建设、吸引东部高水平高校智力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其在省内乃至国内的显示度。

整合全州教育资源,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原则,推动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工作,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长期性的终身教育机制,营造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模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领域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提高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多维度推进教师质量提升,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优化全州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助力教师实现"教好"的目标;推动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教师"学好"确保学生"学好";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综合评价改革、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细化教学质量检测,"管好"教师队伍。"教好""学好""管好"三管齐下,对标"贵州教师誓词",打造一支"守好教育初心,担当立州使命"的新一代黔西南教师队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既是对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总结,也是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开出的"良方"。"教育立州",既是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把利器,也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

(2021年4月19日)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驰名海内外;另一方面,作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在探寻二者的相得益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柳州的魅力。

柳江,从云贵高原出发,经壮侗苗瑶的山山岭岭,浩浩荡荡奔流而下。它在柳州拐了个弯,怀抱着一方热土,孕育了柳州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