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农村转型发展新路
拓展农村转型发展新路
--以仪征市十二圩办事处土桥村为例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速变缓、城镇化加速推进、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就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作出新部署。新形势下探索农村转型发展新路,成为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作者担任土桥村"第一书记"的经历和思考,通过对一个村的情况分析,为拓展面上农村转型发展新路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土桥村村情现状
今年8月,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仪征市十二圩办事处土桥村担任"第一书记"。两个月来,进行了深入学习思考和走访调查,初步掌握了村情现状。土桥村地处长江三角洲顶端、宁镇扬同城化中心地带、扬子江畔(仪征以东、瓜洲以西),服务仪征经济开发区,隶属曾经的盐运重镇、素有"江北小上海"美誉的十二圩。从空间格局看,为"江河路村"环抱。其中,南濒一江,拥有长约3公里的优质长江岸线;北沿一路,沿江高等级公路贴边穿过;东临一河,大寨河构筑水利屏障;西边与另一村接壤,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国土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2068亩,有24个村民小组、2316人。2010年以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田和务工,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随着开发区招引项目特别是造船企业的落户,大量外来人口集聚,为发展带来机遇。通过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集体经济加快发展,人均收入达18683元。
为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对土桥村现状的评价,走访之余,我专门开展了问卷调查,选取约10%的本地人口为样本(230份),进行满意度抽样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老百姓对土桥村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满意度(较好以上)达71.5%。
土桥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类别
编号
工作内容
结果
好
较好
一般
差
基层党建
1
对村干部履行职责方面的总体评价
42%
20%
28%
8%
2
村"两委"班子民主团结以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8%
27%
22%
13%
3
村干部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作风情况
45%
29%
22%
4%
4
村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总体评价
71%
16%
13%
经济发展
5
落实惠民政策情况
62%
19%
17%
6
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53%
27%
19%
1%
7
带领群众创收增收情况
33%
22%
38%
7%
民生保障
8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干群和谐情况
50%
22%
17%
9%
9
关心弱势群体、照顾困难群众情况
73%
13%
12%
2%
10
为民办实事情况
49%
17%
22%
12%
社会治理
11
村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情况
63%
19%
14%
2%
12
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等监督情况
45%
22%
17%
11%
13
按规定执行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情况
46%
18%
33%
3%
14
听取民主建议、及时处理村民诉求、排查化解矛盾情况
28%
26%
27%
19%
总的看,这些年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一)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党员结构不合理。全村共有75名党员,但60岁以上占比达65%,老龄化明显;女性党员只占到17%,比例偏低;大专以上占比20%,平均学历层次不高;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二是活动阵地不健全。村部一直沿用上世纪60、70年代的校舍,存在安全隐患。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党组织服务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三是组织生活不正常。有偿开会现象突出,"三会一课"等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党员流动性大,召集困难,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调查结果,近1/4老百姓对党建工作不尽满意。
(二)经济发展面临制约。一是资源的制约。从土地资源看,除已被征用或利用的国有土地、江滩、歇耕地,以及不可利用、无法发包的沟、塘、渠、埂、硬化路面、生活区、建筑物等,所剩实际可利用的土地已不多。从水资源看,虽紧靠长江,岸线宽阔,但自身无法利用;虽有大大小小的河道22条,但分散零碎、不具备搞养殖的条件。从林木资源看,留下的树木已很少,可利用的价值有限。从矿产资源看,没有任何矿藏、地热等资源。从人力资源看,大部分年轻劳力在外打工。二是政策的制约。村发展定位主要是服务项目建设,土地利用有严格的规划约束,产业发展有明确的限制要求。无法独立招商引资,不能自主发展工业和农业,增收结构过于单一,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随着这两年船舶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用工减少,村集体收入也在锐减,面临着"致富无门、发展无路"的严峻形势。三是资金的制约。集体经济底子依然很薄,除去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等支出,仅够勉强维持运转。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现有财力难以支撑,需要外部输血的支持。
(三)民生保障任务繁重。一是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从2014年村各项支出情况看,民生建设支出占全年各项支出比重的1/3以上,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支出增幅较大。二是村庄面貌有待提升。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收集,"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脱贫帮扶任务艰巨。缺少"授之以渔"、精准扶贫的项目和方法,贫困户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基层治理亟待加强。一是民主决策机制仍需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还需加强。二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没有独立的便民服务场所,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与"七室两超市一广场"的规范化要求差距较大。三是群众矛盾化解难度加大。村每年都要处理大量征地拆迁、耕地租用等信访纠纷,少数村民持不合理诉求,常以阻工、缠访形式干扰村里工作,影响农村稳定。根据调查结果,群众对基层治理工作满意度为"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高达31.5%。
通过对土桥村的调研分析,我深刻体会到,改变农村现状,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要切实找准发展桎梏,破除瓶颈制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型步伐,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农村转型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境
现实中,像土桥村一样的农村有很多。虽然发展现状各有不同,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却大多相似。
第一,巩固政权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是党组织地位作用"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领导核心地位没有紧紧守住,团结党员做得不够,服务群众职能缺失,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的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重视不足,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影响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三是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生活不健全,缺少对党员的教育关爱,党员荣誉感、归属感降低。巩固政权的困境,从根本上影响农村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成败。
第二,发展经济的困境。一是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影响。近水楼台先得月,区位差异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优势本身就是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水平往往较高。其中,尤以土地制约最为明显。随着耕地红线限制、产业结构升级、环保力度加大、用地指标收紧等多重约束,支撑村级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转型发展难度不断加大。二是体制机制性障碍。资金、人才、技术的短缺,村级组织负担过重,以及村级资产产权不清晰等因素,都构成制约发展的障碍。三是素质能力的差距。一些村干部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缺乏市场经济及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发展思路不宽,破解难题办法不多。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动进取意识。
第三,改善民生的困境。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上级对民生改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层层加码,村一级作为"神经末梢",承担着扶贫攻坚、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计生服务、矛盾调解、民政、综治等职能,任务愈加繁重。另一方面,公务服务能力难以跟上。村集体一般财力有限,靠少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连自身运转都较困难,发展公益事业难上加难。国家层面虽然也有些项目扶持资金,但一般要求镇村配套,或者要村一级负责项目的后续管护和运营,无形中又增加了村里的负担。面对民生需求,一些村庄不得不四处"化缘"。而"化缘"无门,往往举债投入,陷入恶性循环。
第四,创新治理的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农村治理模式遭遇新的挑战。一是治理形式与理念错位。本质上,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但现行体制下,往往承担着乡镇交办的行政任务。同时,大部分农村实行"政经合一"的治理结构,影响整体治理效果。二是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样化的诉求,提升了治理难度。一些地方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引发的纠纷增多,宗族、家族势力干扰村务,黑恶团伙、村匪村霸、邪教活动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治理资源流失。伴随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大量"精英人口"外流,成为农村治理的现实挑战。
三、拓展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转型发展应该如何转、转向何处?我认为,应该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型。具体应有四方面特征:
第一,向强基础转型。只有强基固本,转型发展才有持久保障。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改变过去软、弱、散的现象,努力把农村党组织建成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把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的基础打牢夯实,实现更稳固、更扎实、更可靠的转型发展。
第二,向现代化转型。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农村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改变过去落后的理念和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体现现代化要求的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实现与时俱进、提质增效的转型发展。
第三,向绿色化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决遏制污染下乡,强化农村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保留好乡情美景和乡愁记忆,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转型发展。
第四,向法治化转型。农村治,天下兴。要变革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新要求,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努力把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乡村事务,实现更加科学、更为持久的转型发展。
推动农村转型发展,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第一,抓好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紧紧抓牢抓好,为农村转型发展凝聚力量。一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党性强、作风好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在外工作退休干部以及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寻找人才、使用人才,注重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班子,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二要加强队伍管理和党组织设置。以"三会一课"为主阵地,推动党组织活动正常化、制度化。设立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党员教育、管理、评价、考核办法。重点抓好在80后、90后农民中发展党员,加强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关心帮助。健全和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三要加大党建保障力度。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的基层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及服务设施,充实基层党务力量。
第二,发展集体经济。充分依托村情实际,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转型发展谋出路。一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要提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打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运作平台。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山林、水域、房产、土地等存量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化解村级不良资产和债务。三要加大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扶贫开发等项目的财政、金融、土地政策扶持。对村集体新发展的二、三产业和自主招商到园区的项目,实施新增税收奖励返还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向农业地区和经济相对困难村倾斜。加大对偏僻村政策、项目、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对村公益性支出进行托底扶持。
第三,兴办惠民实事。实现农村转型发展,归根到底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好农村道路建设,探索建立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多元投入机制。实施自来水户户通工程,推广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和民居改造工程。制定出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二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解决水、气、土壤污染以及垃圾、绿化、河道清淤等问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争取各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典型。加大对农村环境长效机制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治污设施充分发挥效益。三要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把精准扶贫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坚持"一村一策",整合资源资金,落实扶贫项目。建立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建立"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市场主体、社会救助"等结对关爱机制。
第四,提升治理水平。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转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一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的村级治理模式,保证各类事务公开、公平、公正。二要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按照常态化、季节性、阶段性以及突发性工作要求,实施村级事务分类管理。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规范"三资"管理、村级工程、非生产性开支和办事服务。三要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建立信访问题源头管控机制,研究一揽子解决方案,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及安全事故,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制订村规民约,培育正面典型,引导形成人人遵纪守法、事事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