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解读资料汇编(第3/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2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四是借助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是一个基本趋势,在城镇化大趋势下,集体建设用地存在巨大可以利用政策空间,要鼓励各地提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对村庄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交易,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之外人员在农村使用。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服务业发展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的审批程序。(范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奇: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

"新时代"是十九大的主题词。走向新时代的三农面临的新使命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体现就是"三个起来",即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三个必须"深刻阐明了三农强富美与中国强富美的关系。可见,乡村不振兴,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复兴;三农不崛起,中国就无法崛起。因此,振兴乡村,实现"三个起来",不仅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乡村振兴需要引入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这一观念,内功需要炼,外功也得修,重在做好三个调整。

一是调整思维方式。战争年代,农村包围城市;建设年代,农业支援工业;改革年代,农民服务市民。以乡养城的定式思维已成惯性。十九大谆谆告诫全党,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全社会都应以此为标杆,树立不打折扣的看齐意识,尤其在土地征收、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力革除旧弊,让城乡在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决定一个舰队的速度,不是看最快的那一艘,而是看最慢的那一艘!当一些人躺在城市里享受着高度现代化生活时,应关注一下低度现代化的农村,"不忘初心",那里存放着我们的"初心"。

二是调整价值认知。首先应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上海世博会两句口号深入人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眼下虽然整个乡村还比较落后,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一些发展较快的乡村,已不再是人人都想逃离的"谈农色变之地"。坊间戏言,现在是穷人进城,富人下乡;忙人进城,闲人下乡;为生存的人进城,为生活的人下乡。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成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今天,绿水青山已是人们寻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健康养生的归宿之所。有研究者称,人类的财富积累已经由土地、机器、金融、智力进入到第五阶段即健康养生,乡村中那些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田园村落和特色小镇将成为新财富积累的落脚点。其次应重新认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农村的关系。农业现代化,农业是本体,农民是主体,农村是载体,没有主体和载体的现代化,本体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只有三体共化,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才能加长。如果只在本体农业上花功夫,忽视主体农民和载体农村,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再者,应重新认识农业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判断农业的价值尺度,就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天农业的价值已远远超出这个范畴,农业生产的过程成了人们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农业生产的方式成了人们科普、体验的新追求;农业生产的环境成了人们体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地。重构农业价值观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三是调整发展顺序。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优先,怎样体现,大有文章。绝不是高喊口号敲锣打鼓或造几个典型就代表优先了。要把三农放在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大战略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城市与农村大背景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三次产业的大结构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市民农民的大格局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宏观制度设计中看是否优先了;放在微观资源配置中看是否优先了。乡村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乡村自己手里,一般取决于国家愿景和基层的冲动。如今愿景已出,重在激活冲动。为此,应设立省、市、县三级的考核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自律他律共用。媒体应开辟专栏,一面宣传好经验,一面监督差典型,造浓社会氛围。

做好三个调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在新知识新技术改变传统要素格局,代替资本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当今时代,只要像城市像工业那样把现代理念、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金融、现代人才等现代元素集中注入乡村,振兴便不难实现。与非洲原始型落后不同,我们是文明型落后。中华民族要"复兴",说明我们曾经辉煌过,18世纪之前的农业文明时代,我们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振兴乡村,复兴中华,党中央号令已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辈当不辱使命!(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龚建文:乡村振兴,要抓好"五个着力"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1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当前,江西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上饶的秀美乡村建设表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农业改革创新为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二是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宜居"的要求,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

三是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四是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按照"三治结合"的要求,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和治理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治理有效"共建共享的乡村文明新秩序。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尤其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积极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能。(龚建文,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魏后凯: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经济日报》2017年11月03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

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闫坤: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

《经济日报》2017年12月08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将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重视"三农"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过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将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一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再延续,更是党对城乡关系认识的进一步理论升华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丰富的内容,是融合了坚持与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更多是对以往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坚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鲜明特征和时代内涵?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认识这一论断?

闫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重视"三农"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过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以"三农"为主题,充分彰显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在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良性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将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指出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但与以往的历次报告不同,"三农"问题没有被重点提出。这里要表达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过去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再次肯定,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作用有所下降,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之上。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什么,与之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又有什么关系?

闫坤: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等融合起来,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统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升华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一种更高层级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产业兴旺"相比"生产发展"更有具体性;"生态宜居"相比"村容整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由"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农村也要向城市一样更具吸引力和宜居性的务实发展目标;"治理有效"相比"管理民主"更好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发展方略。

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新时代提出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法具有更高的战略性、更灵活的策略性和更主动的姿态性。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一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再延续,更是党对城乡关系认识的进一步理论升华。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微妙变化和战略调整,农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市的反哺,也不是被统筹带动以实现城乡一体化,而是主动发力、迎头赶上成为城乡发展中的新主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下,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是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和城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坚定不移贯彻"协调"的发展理念,一如既往强调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这明确了新时代的城乡关系是一种双向互促的有机关系,为城镇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内涵,对比以往有哪些坚持和创新?

闫坤: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丰富的内容,是融合了坚持与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更多是对以往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坚持。其中,包括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是能够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好、落实好。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首次在党的文件中增加农村现代化,只有农业和农村的共同现代化才能使人留在农村。二是,提出"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通过党的文件的形式,明确了2028年二轮承包到期以后的政策,给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三是,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小农户长期存在提供了政策依据。四是,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加"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为未来的乡村治理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五是,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表明解决农村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闫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李国祥:乡村振兴战略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0月19日

导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有了新定调。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是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乡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未来或有针对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出台。

李国祥同时表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意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农业投资预期,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21世纪》: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时代背景?

李国祥:这确实是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城市化进程下,农村同时需要振兴,这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化的问题。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标准,大部分国家都在进行城市扩张,资料显示,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也很快,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6%左右,至2016年末已攀升到57.4%,但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已不容忽视。

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的人口在缓慢增长,但活力越来越小。每年都有上亿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事实上,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中央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1世纪》:乡村振兴战略与现在的城镇化战略,将是什么关系?

李国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有利于在未来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预计未来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衰落、农村凋敝会有新的针对性政策。报告也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1世纪》:乡村振兴,需要哪些制度设计?

李国祥:18日的报告提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比较看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也是2017年相关文件提到的重点,未来这方面应该会有更多突破。

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三十年

《21世纪》:在乡村振兴战略部分,还明确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李国祥: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二轮承包后的土地承包年限。我国1998年开始新一轮土地承包,期限是到2028年。

此前,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土地承包关系要长久不变,但长久不变的具体政策一直没出来,关于土地2028年承包到期后该怎么办的各种讨论很多。此次报告定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保持了现有制度的稳定和延续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