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3/9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0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68分钟

4. "三治融合"视角下通辽市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从理论上建构"三治融合"的基本理论构架后,课题组从理念的培育、制度机制的健全、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治理内生动力的挖掘等方面探索了通辽市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

健全"三治融合"配套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功能

建立顶层到基层农牧民的上下一体化"三治融合"配套制度。充分尊重农牧民的需求,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听取农牧民意见并完善现有的制度规范,健全"三治融合"的配套制度机制,使各治理主体协同发挥功能。苏木乡镇党组织深入嘎查村开展摸排分析,建立嘎查村党支部备案制度,严格选人标准,吸收更多能人加入嘎查村干部队伍,通过强化培训、考核、监管、激励等机制,真正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苏木乡镇政府应指导嘎查村两委重新定义自治法律,还原立法并表达农牧民的意志。同时,划定各级组织职责范围,减少苏木乡镇政府干预嘎查村自治的行为,明确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协调各主体的关系。此外,完善嘎查村两委的选举制度,从制度、法律

规范视角保障农牧民民主选举的有效落实。

营造治理环境,培育"三治融合"理念

通辽市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宣传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的"三治融合"理念。在嘎查村建立文化长廊、嘎查村史馆、新时代农牧民讲习所、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传播平台,加快特色乡风文明建设。例如, 科左后旗开展的大青沟自然生态博物馆、马具文化展厅、村级民俗馆、黄金家族圣地、阿古拉主题公园、"双合尔?楚古兰"民俗文化活动等。同时,尊重

农牧民的风俗习惯,贴近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陋习广泛征求意见,明确违反

规约的处罚细则,引导农牧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遵守村规民约[9]。此外,构建"三治融合"理念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保证农牧民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主动参与嘎查村自治工作。

建立"三治融合"内生动力机制

通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三治融合"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政治稳定、经济富裕、生态优美的有利条件。其中,挖掘农牧民主体动员、特色产业融合和嘎查村村社理性号召是关键,农牧民参与自治意识的觉悟、嘎查村治理秩序的保障和选择优势产业融合是提升通辽市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政府应与社会合力完善自治平台,提升基层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保障农牧民的各种权利。此外,充分听取农牧民意见,构建科学的村规民约,保障农牧民的主体权益。通过文化生活平台和传播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借助监督、奖惩机制,引导农牧民遵守规范[10]。

5. 结论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作为当下权力制衡的立法先行、道德引领和自治为主的软治理模式,在通辽市基层治理中应积极地将在地化与动态化结合、行政培育与自治引导结合、德治实体化与自治连带机制结合,以法治、村规民约约束自治的随意性,并逐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一、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性加大。从经济增速看,2022年以来受疫情、基数等影响,季度GDP增速存在明显波动,第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4.8%、0.4%和3.9%,总体呈现"V型"变化特征,其中二季度增速创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新低。从供给端看,前11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月度增速呈现"M型"变化趋势,2月份达到12.8%的年内最高点后增速水平快速回落, 至4月份已降至-2.9%,随后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至9月份再次触顶回落,11月同比增速仅为2.2%;1-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月度增速呈现"N 型"变化趋势,3-4月增速水平迅速回落,8月份已回升至1.8%的年内最高点, 之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从需求端看,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低于上年同期13.8个百分点,月度增速水平变化特征与服务业基本一致, 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N型"变化趋势;投资增速总体呈现下行态势,1-11 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3%,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较2022 年2月下降6.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高位回落,前11个月出口增速同比增长11.7%, 月度增速由7月的24.1%迅速降至11月的0.7%,降幅高达23.4个百分点。

(二)产业区域等分化特征明显。源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省市地区对于疫情传播扩散、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响应状况和应对能力差异,叠加上年度基数因素影响,不同领域经济指标明显分化。从产业层面看,前11个月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分别增长7.6%、3.3%和4.8%,受上游成本和下游需求的双重挤压,制造业增速慢于全部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5%)、家具制造业(-5.9%)、医药制造业(-3.7%)等行业跌幅靠前;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增速偏低,三季度同比仅分别增长1.6%、2.6%、2.8%和-4.2%,分别低于全部服务业1.6个、0.6个、0.4个和7.4个百分点。从区域层面看,主要受"三黑一色"等大宗商品需求提振,三季度山西(5.3%)、内蒙古(5.0%)、江西

(5.0%)、陕西(4.8%)等能源资源大省GDP增速排名靠前;源于疫情因素影响, 北京(0.8%)、天津(1.0%)、吉林(-1.6%)、上海(-1.4%)、海南(-0.5%) 等地三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出口较快回落拖累,

江苏(2.3%)、浙江(3.1%)、广东(2.3%)等沿海经济大省三季度经济增速同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三)政策民生多领域亮点仍存。从政策措施看,各类深化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接续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及其接续政策逐步落地见效,较快扭转了我国经济的下滑态势,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相继企稳回升,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有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从增长动力看,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新能源、新动能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1.0%、5.4%,高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11.1个和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13.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民生保障看,全国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物价保持总体平稳,1-1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0%,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仅上涨0.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低位水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