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第2/3页)
三、建议和意见
(一)村庄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阵地",要夯实乡村建设基石。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村庄规划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龙头,在规划编制上要体现村庄个性,彰显特色,挖掘亮点。各县(市)区要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及整治改善类科学确定各自然村村庄类型,统筹村域空间管控和要素布局,做到应编尽编。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等要素,在不突破约束性指标和管控底线的前提下,探索村庄规划动态维护机制,为产业布局发展、建设用地利用、村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规划保障。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推进全过程质量控制。二是推进乡村治理。推进农村法治、德治、自治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村-网格(村民小组)-普通农户"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网格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变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愿行动。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推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家训、特色文化"等内容上墙,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共同创造优美生活环境。三是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率,将"空心村"整治和"一户多宅"清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空心村"整治步伐。加快推行宅基地"三权分置",学习借鉴XX区XX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XX区司XX村、XX区XX村、XX县XX村等闲置农房激活经验做法,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强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逐步向产业聚集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保障农民权益,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引擎",要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综合考虑各地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自然环境、区位特点等因素,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做好乡村产业规划,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形成企业布局科学、产品结构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生产生态协同发展。探索建立"飞地招商"新模式,建立项目引进方和项目落地方在税收分配、指标考核等方面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二是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畅通产销体系,发展精深加工,依托"万企兴万村"等工作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创新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建立现代经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共建基地、协作销售等方式,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经营体系,连接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服务链,形成一二三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吸引农村人口回流。三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及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发布XX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产品品牌创意大赛,通过"XX品质中国行"等展销活动,扩大XX特色农产品区域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三)人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原动力",要发挥乡村建设主体作用。一是要培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引导素质高、修养好、能办事、肯担当的人才充实村干部队伍。优化村干部待遇,制订完善农村青年干部成长发展机制,通过制度约束与思想引领并济,技能培训与激励保障兼施,打造过得硬、接地气、出实绩的村干部队伍,切实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要全面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这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了农民,同时也依靠农民。加强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村集体参与乡村建设治理,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政策和基层先进典型,讲好乡村故事,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农民内生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积极发挥乡贤作用。搭建乡贤参与活动的平台,建立健全乡贤参事议事机制,突出乡贤"智囊团""公道杯""宣传员""助推器"的功能定位,"补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鼓励和支持在外精英返乡创业,在创业项目、财政扶持、土地流转、场地使用、人才引入等方面提供具体支持,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创业保障等方面营造宽松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投资或投身于家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四)政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助推器",要优化乡村发展环境。一是汇聚合力抓示范。根据各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情况,择定示范点,明确具体建设任务,通过任务指标分解,汇聚各部门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形成XX市域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年推进、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各部门资金,聚集项目效应,不断完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建设,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农村地区天然气接通入户,发展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的"硬设施"。三是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投入保障的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确保土地出让收入10%以上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更大力度向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尽可能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农村电商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改善农村人居的"软环境"。
(五)机制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压舱石",要挖掘村庄发展潜力。一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运维方面,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原则,探索适当收费、第三方托管、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建设后期探索建设方有偿服务、物业方管理等模式。评估监督方面,建议积极引入第三方,完善监管体系,丰富监管载体,强化监管手段,建立起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全方位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监控。二是构建共享参与格局。积极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元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开发,形成循环资金链,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三是建立农民群众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多途径组织发动群众,组织举办形式多样、接地气、深入人心宣传引导活动,借助干部轮训、农民趣味运动会等平台,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扔、柴草乱堆、农机具乱停放、污水乱泼乱倒等问题。建立环境卫生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组织村民对垃圾治理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建立积分制、设立"红黑榜"等多种方式对农户进行激励,结合实际对工作情况较好的保洁员、工作成效突出的村庄给予奖励,打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最后一步路"。
上一篇:职业中专学校四下基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