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大兴调研之风、调研经验文章-32篇(第3/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67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6分钟

老一辈革命家是怎么搞调查研究的?

米轩

(2019年11月6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调研故事中汲取思想智慧,对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调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同志一生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搞调查研究常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采取同志式、讨论式、商量式的态度,把群众当作真正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浙江人多地少,旱灾、水灾、风灾、虫灾连年发生,粮食产量很低,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同志对此忧心忡忡。

毛泽东同志在杭州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期间, 曾就浙江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展开调研。1954年年初的一个早晨,毛泽东同志又工作了一个通宵,但他说想去杭州市郊的新登县(1958年新登县建制撤销--编者注)看看那里的农业合作社。天刚蒙蒙亮,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 毛泽东同志已和随行人员乘车来到新登县。下了车,又步行了一两公里。那天早晨很冷,路边积水结了冰,脚踩在路面冰碴子上,咯咯作响。

毛泽东同志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健步走在前面。路旁出现了一个自然村。村里有十多户人家,大多姓王,村旁有一个舂米的水碓,因此村名叫王家水碓村。1953年年初,这个村的大多数农民自发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在村口,毛泽东同志和一位老大娘拉了一会儿家常,便朝着她所指的民兵连长兼会计王关林家走去。

在王关林家,毛泽东同志亲切地问了他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王关林一一作了回答。接着毛泽东同志又十分仔细地问了"农民是不是都自愿入社""耕牛、大型农具如何折价""土地如何评产入股""如何参加分红" "如何记工算账"等问题。王关林说:"农民入社都是自愿的,年终分配都是按政策办的。原来有几户中农担心吃亏,不想入社,看到我们增产增收,都要求入社。"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兴地说:"还是组织起来好。合作社增产增收了, 大家就会自愿参加。"王关林还告诉毛泽东同志:"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劲头很大,起早贪黑兴修水利,改造田地,生产很好。过去水稻亩产只有200斤,

现在可达到400斤。今年在农技部门指导下,开始试种连作稻,这样改单季为双季,产量还可以提高,估计亩产可达600斤。"毛泽东同志详细了解了连作稻插种时间与方法后说:"好,这要好好地推广。"

一开始,王关林并没有认出眼前这位和他亲切交谈的人就是毛泽东同志。王关林家门前人越来越多,随行人员建议可以结束交谈了,但毛泽东同志说: "不忙。"他又向大家详细询问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情况。毛泽东同志和农民在一起交谈,就像朋友间聊家常一样,没什么距离感。临走时,不少群众拥着毛泽东同志送到村口。直到很多年后,王家水碓村的农民才知道,那年冬天到村里来调查了解情况的干部就是毛泽东同志。

离开王家水碓村,在回来的路上,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农业搞不好,国家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他还说, 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不能脱离的,脱离了他们是没有前途的。那种心中没有农民的思想和恶习要坚决克服掉。在浙江期间,他还先后去过萧山、德清、绍兴东湖农场、杭州郊区等地的农村,下农田、进农家,为研究解决问题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二、周恩来:这一回,看到实际情况了

1961年5月3日上午10时许,几辆吉普车悄然停在了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伯延村的农机站门前。从车上走下来的是身穿灰色棉布中山装,脚踩一双半旧圆口布鞋,眉宇间挂着深深忧虑的周恩来同志。

当时,三年"大跃进"已经给生产带来严重问题。特别是农业,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同志来到了伯延村实地调查,重点考察食堂、供给制和包工包产。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在地,刘伯承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后,伯延与周围的17个自然村落5000多户农民合成一个公社,人口2.7万余。此时的伯延, 已是困难重重。

周恩来同志一到伯延,片刻未休息,就在伯延公社办公室召集了11名社队干部开座谈会。公社和大队领导从秘书马列那里得知了总理要在社员食堂吃饭的消息,便精心准备:让社员提早把饭打走,再端出做好的面条、馒头、稀饭和红薯。这样一看,好像的确如公社和大队领导汇报的那样,食堂虽然吃得不好,但能够让社员放开肚皮吃饱。

周恩来同志吃完饭,什么也没说,留下粮票和饭钱,走了。

第二天中午,周恩来同志突然提出,还要到社员食堂去吃饭,而且不是到昨天去过的食堂。社队领导都慌了。他们以为总理昨天去社员食堂吃过一次饭后,就不会再去了,因此没有作任何准备。周恩来同志快步走进一个社员食堂。炊事员和司务长见总理突然来到,赶忙把剩下的玉米糊糊和代食品盖上。跟随的公社领导对周恩来同志说:"总理,食堂没有饭了,还是回公社去吃吧。"

周恩来同志不说话,径直奔向灶台,揭开锅盖,锅里还有些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糊。

"这不是还有吗?"周恩来同志问。 "这是炊事员们吃的。"有人回答说。

"那好嘛,我与炊事员一块儿吃。"说着,周恩来同志和炊事员、司务长一一握手。炊事员拿来一个大碗,给他盛了一碗玉米糊糊。总理接过碗,喝了一碗玉米糊糊,还掰了一块代食品尝了尝。吃完后,照例交了一两粮票和5分钱。周恩来同志走后,人们慨叹道:"总理的眼睛该有多亮,一看就知道头一天的食堂是有准备的。这一回,总理看到实际情况了。"

三、刘少奇:是我们请教你们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还认识不足,经验不够,20世纪60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1961年4月至5月间,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宁乡、湘潭、长沙三县农村蹲点调查44天。所到之处,多是光秃秃的山头、荒芜的田野、炊烟稀落的村庄。

4月13日,刘少奇同志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干部座谈会上讲话。他一开始就讲,这次调查"是我们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到底是你们帮助我们, 帮助中央,还是我们帮助你们?第一,是你们帮助我们;第二,才是我们帮助你们。你们不帮助县委、省委、中央,那中央的政策,省委的政策,县委的政策,就不会正确。所以,中央也好,省委也好,县委也好,要靠你们帮助,就是说要靠老百姓帮助"。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