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67/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23分钟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性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对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培训收到预期的效果,培训方式的创新是必然要求,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应力求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很多基层党组织因客观原因,普遍习惯于把党员干部集中起来,进行理论灌输性教育,这种单调封闭的教育培训形式, 调动不起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很多时候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培训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封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需求,培训方式要向开放型转变,让参训党员干部到实地去现场学习感受,达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培训效果。

第二,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用于党员教育培训的载体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日趋成熟,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员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党员教育培训应顺时势,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灵活、实用的优势,结合地区实际选择现代化培训载体开展党员教育,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教育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实效。

第三,由简单化向多元化转变。改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党员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党员教育培训应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改变培训以教师为中心、以单一讲授式教学为主的培训方式,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在抓好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开设一些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现场观摩、民情体验等课程,做到"研讨、考察、实践" 相结合,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培训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素质。

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基础保障

第一,抓好培训阵地资源整合。坚持全域统筹立体布局,县内以县委党校为中心,带动辐射全县乡镇党校,县外注重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党校、培训机构及东西部协作城市对接联系,充分利用好各级培训阵地、现场教学基地等资源,形成"1+X+N"的立体党员教育教学培训阵地。健全基础保障制度,落实好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配备、现场教学点打造升级等基础保障,保障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第二,抓实培训内容资源整合。坚持需求导向深度开发,搭建多元化内容体系,抢政策机遇,与各地高校、党校、培训机构建立党员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同时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特点,更多开发本地区特色专题课

程、精品课程、高质量视频音频课程等,使培训的供需达到最佳匹配。

第三,抓牢培训师资资源整合。坚持内外联动动态共享,本着内育"本土名师"、外引"高端智库"的原则,优化师资结构,分级分类建好专兼职师资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县内专兼职师资加强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教师整体素质;对县外的兼职教师不定期进行沟通交流,经常性聘请为培训班学员授课,激发县外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助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贵州省Y县党员教育培训就要强化组织领导,凝聚思想共识; 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培训针对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性;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基础保障等促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进而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借鉴启示 以天津市为例

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高级经济师 赵滨元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4月提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来, 国内不少城市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从实践层面丰富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

(一)智慧是手段

如何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已经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是否显著的关键所在。在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中,网络、数据、算力、算法是不可或缺的4项关键核心要素。其中,网络作为数字时代与电网、路网相似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城市有序运行提供支撑。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日常行为活动中逐渐积累沉淀,为价值开发利用提供了原始材料。算力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公共服务,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经不再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成瓶颈制约。而算法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技术手段,日益成为城市"智慧" 的体现。[1]信息化系统统筹管理、数据融合应用、城市大脑功能开发、应用场景建设,本质上都是算法的创新应用。因此,算法创新应用的效果决定着城市的智慧程度,也决定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算法和强化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在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加速迭代,为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路径逐步成熟,未来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将出现质的飞跃。

(二)城市是客体

城市的功能正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趋丰富,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智慧化手段丰富和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技术赋予城市记忆、计算、决策的能力,使得城市这个有血有肉的"庞然大物"真正具有了思考的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未来城市系统将拥有辨别、交流、创造等更加高级的能力,接近甚至可能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2]城市可以通过自组织方式合理调配资源要素,妥善应对潜在风险,保持自身机体健康,不断提升运行效率。现代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组织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自组织能力需要人的参与,并通过人的

组织调度来实现。在智能交通、智慧养老、数字防疫等领域,已经涌现出若干智能化产品,减少了城市治理过程中人的干预,为城市自发管理提供了可行路径。[3]但在技术和制度的双重制约下,当前城市的智慧化水平仍处于萌芽阶段,不足以支撑城市自发运转。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公共数据和城市算力有效利用,日益成为当前破解"大城市病"的重点突破方向和前沿领域。

(三)服务于人是目的

以往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处理智慧和城市的关系,着重解决城市如何更加智慧的问题。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处理智慧、城市和人的关系,着重解决城市如何通过智慧服务于人的问题。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推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在政府部门的身份从城市管理者向城市服务者转变的同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已经从城市治理转变为城市服务。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满足人的需要,逐渐完成从"人管理城市"向"城市服务人"的转换。[4]2020年2月以来,国内许多城市陆续推出的"健康码",在为防控疫情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沉淀下了大量的人口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了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行程记录等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动态生成不同颜色的图像,既满足了疫情防控需要,也服务于市民正常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健康码"已经不再成为市民出行的通行证,如何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更好利用城市"健康码"现有的平台、数据和技术,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已经成为摆在有关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