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各级领导调研报告-26篇(第43/4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24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5分钟

常山县有很多村庄,目前空心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村里看不到几个人,缺乏生机和活力。如西源村全村人口1753人,真正在家的只有500余人,而且多半是老人和孩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居住在村里的人稀稀拉拉,特别是没有青壮年,乡村振兴就将成为无源之水。让乡贤回归,可以直接带动家庭回归、集聚乡村人气,还可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的人回到农村发展。

从乡贤本身来说,他们往往是乡村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他们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而乡贤回归无疑与此十分契合。他们可以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带回来,也能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牵线搭桥,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

与此同时,乡村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乡贤参与其中。乡贤因其事业有成,在本乡本土口碑好、受尊重,说话具有一定的分量。他们或通过依法选举加入村干部队伍,或成立乡贤议事会等机构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其影响力与号召力,往往能让基层各项工作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新昌乡岩前村党支部书记程献光就是个鲜活的例子。他当过兵,曾经是宁波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为人正直,思维活、办法多。之前,该村一直是由他母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他回到村里与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竞选,上任之后又因为推行"五水共治"与老父亲差点"翻脸",正因为他的执着、公正、眼界和才能,让村庄治理顺利进行,全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寓外乡贤的"归途"

如何让乡贤回归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这些乡贤的经历和作为,给予我深刻教育和启发:

--要让乡愁找到归宿。我在调研中听村民们讲,乡贤回归首先是情感回归。要让乡贤记得住乡愁,需要从日常联络、关心做起。那么谁来联络、怎么联络、如何保持常态化联络?结合大家讨论,我认为最佳的人选是党员,最亲的语言是乡音,最深的感情在农村,建立乡贤"云上网格"是个不错的选择。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寓外乡贤延伸,按照打造全科网格的思路,建好寓外乡贤"云上网格",由党员网格长负责日常联络,送关爱、送信息、送服务,让乡贤及亲属时刻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情和牵挂。

--要让才华找到舞台。乡贤是全县的宝贵人才资源,全县每一个乡村都是乡贤发展的广阔天地,既不能被特定乡村"捆绑手脚",更不能因缺乏引导而"反复折腾"。一定要强化全局战略思维,坚持全县乡贤"一盘棋"、乡村资源"一本账"、发展规划"一张图",围绕乡村建设、民生事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做实前期、筑巢引凤,建立乡贤项目库,搭建对接平台、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乡贤智力、资金、人员等精准回归,让他们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要让发展找到支点。产业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乡贤回归的核心。在调研中发现,常山乡贤乡愁情结最深的是胡柚、山茶油、猴头菇这"常山三宝"。我们必须保持高度定力,坚定不移走好特色发展、质量兴农之路,持之以恒打造"常山三宝"金字招牌,加快构建乡贤引领"三宝"振兴、带动百姓致富的良好格局。同时,要着眼发展趋势、市场形势、基础优势三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以乡贤为主体的产业孵化发展基地,让乡贤回归与产业兴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让治理找到新路。调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常山乡贤"崇德向善、尊老爱亲、担当实干、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对于基层来讲,要以文化传承的方式,将这些源于乡土、融于血液的乡贤品质发扬光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乡贤参与基层组织建设,让他们成为"领头雁",给予干事创业的平台和展示舞台,让新乡贤文化在百姓中扎根。注重发挥乡贤在教化乡民、和睦乡邻、树正乡风中的独特作用,全面促进基层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

--要让还乡找到通途。对于长期在外特别是"老人不在""户籍不在"的乡贤来说,家乡往往成了"回不去的故乡",这是很多寓外乡贤的一个心结。在基层实践中,我们要把握方向、勇于革新、大胆探索。比如,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探索乡贤"公益贡献积分制",积分用于兑换宅基地等,既引导乡贤反哺家乡,又为乡贤回归增强保障。同时,将乡贤文化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大力选树优秀乡贤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敬贤、重贤、思贤、学贤的浓厚氛围,让乡贤回归充满获得感。

从绿色发展中寻找"致富密码"

--文成县探索全域旅游专题调研报告

中共文成县委书记 王彩莲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5月中旬,我带领县旅游、国土、住建等部门,先后走访百丈漈、铜铃山、珊溪、南田、平和等5个乡镇13个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我们先后召开基层群众座谈会7次,与200名基层干部进行了面对面谈话,着重就全域旅游的产业布局、环境建设、人才培养、交通突围、项目落地等问题,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探讨,做群众的学生、听百姓的想法。通过调研,我进一步掌握了情况,理清了思路,对如何让全域旅游在文成落地开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现状和特点

文成是浙南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生态县,下辖12镇5乡,人口40.2万,也是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县之一,特殊的县情决定文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不寻常之路。近年来,全县立足丰富独特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处处皆景、时时可游、行行涉旅、人人共享"的创建要求,举全县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化发展,孜孜追求绿色崛起。

2012年,文成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2013年设立旅游功能区,实现跨部门职能整合,有效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小马拉大车"等一系列问题;2017年以来,针对全域旅游缺乏资金保障这一最大的制约因素,文成大刀阔斧地进行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组建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设立总额为10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投资,逐步解决旅游开发"低小散"和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今年,还将进一步推进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构筑"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的"1+3"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按照"每年打造一个核心精品景区"的节奏,这些年累计投入6亿多元,先后提升了百丈漈、安福寺、刘伯温故里三个核心景区,并统一打包为"刘伯温故里"景区,去年初通过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

坚持把全县当成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争取到国开行16亿元融资授信,过去三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8.5%,旅游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36.2%。今年1月至5月,全县接待游客306.58万人次,同比增长23.06%;过夜游客23.39万人次,同比增长28.11%;旅游综合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30.11%。

二、短板和不足

从调研的情况看,对生态立县的坚守,让文成全域旅游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在交通突围、产业布局、环境改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域旅游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是资源重复性,存在"开发单一化"的问题。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深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停留在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

二是管理滞后性,存在"服务表面化"的问题。由于镇村管理者对乡村旅游者消费心理了解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乡村旅游服务产品设计层次较低,影响客户满意度,刺激客户持续消费的能力不强,增值服务消费少。

三是建设短暂性,存在"设施简单化"的问题。全县乡村旅游开发时间短、底子薄,加上组织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普遍不健全,难以给旅游者提供系统优质服务。尽管近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如人意,难以留住游客。

四是人员业余性,存在"人才空心化"的问题。旅游产业专业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优,引进难、流失快,平台依托少,作用发挥小。人才与科技,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文成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使山水和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把生态经济培育成发展的新引擎。立足县域实际,文成下一步发展全域旅游亟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下大力气补齐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结合旅游交通、厕所革命、旅游标识、智慧旅游等工程建设,推动全域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革命性提升。龙丽温高速瑞文段、西南线确保在2019年通车,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温武吉铁路和通用航空机场,谋划开通县城至景区的专线车,构建快达慢游的交通体系。深化"旅游厕所革命",按照"提升一批、改建一批、新建一批"的目标,重点推动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旅游集散点的厕所达标,力求建筑立面、风格、色调体现地域特色。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围绕打造"浙南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乡村振兴、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主引擎,深化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与首旅、浙旅、东方园林等大企业联手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产品,落地一批精品民宿,重点培育环飞云湖秘途系列民宿群、高山平台A级乡村旅游综合体、云江秀水十里画廊休闲乡村、国际慢城慢生活乡村,打响文成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深化康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特色康养基地。深化体旅融合发展,加快以徒步、登山、骑游为主要功能的景区景点建设,推动旅游+文体产业集聚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