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13/56页)
(三)提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组织工作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根植于校史校情校训,显现于事业发展成就。高质量的组织工作能够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建立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培养担当有为的干部队伍,引进具有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锻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条件。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组织工作,聚焦提升内涵、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凸显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事关国运民魂文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是每一所大学首先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高校组织工作推动高校立足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无论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还是贯彻落实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等,高校组织工作都坚决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立足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四个服务",担起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推动高校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
三、全面推动高校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面对高校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高校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抓好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龙头,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基础,扭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紧抓教师队伍建设这个重点,不断增强党委的领导权威,强化基层组织的动员力组织力。高校组织部门要带领广大干部作表率、立标杆、当头雁,引领广大教师增底气、强本事、上舞台,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干事创业、争创一流。
(一)实施党旗领航行动,奠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基础
高校要高举办学治校"方向旗"。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高校工作的各方面,教育引导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突出政治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提升高校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谋划引领高校发展,通过强化战略执行,提升高校党委对学校中心工作、关键环节的领导能力。要抓好理论武装。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统筹校内外、网上网下、课内外各种资源,切实增进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引领和助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强基攻坚行动,奠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为室也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需要建强政治组织,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组织整合力和组织凝聚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高校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强化高校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
提高议事决策质量和效率,确保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完善院系党组织工作规则,规范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院系治理的方方面面,促进院系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为院系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障,使院系党组织成为师生最坚强的组织依靠,成为教书育人的领导力量,确保院系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好师生党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的作用,让基层党支部成为团结师生的核心、教育党员的阵地、攻坚克难的堡垒。深入推进党的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促进每一名党员自觉形成"政治生物钟",推动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高校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聚焦高校党建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积极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有关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按期高质量规范化换届。优化党支部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健全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长效机制。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梳理排查和整顿转化工作,着力消除软弱涣散党组织。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党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高校各级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双带头人"工程和"双引领"工程建设,探索形成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对标争先行动",推进基层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党建品牌。
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载体和形式,分级分类对干部党员、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进行普遍的教育培训,促使广大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纪律作风更加过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教师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师党支部活动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学生党支部活动与学习经典理论、社团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标杆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向发力、互促互进。
不断增强高校各级组织的群众工作能力。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师生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切实加强党委对高校共青团、工会、学代会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把各级各类组织和群体团结凝聚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服务师生作为高校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各级各类组织、群体和师生对高校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
(三)实施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基础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校干部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条"好干部"标准,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
一是实施干部培养培育行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补足精神之"钙",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中,通过举办干部理论业务学习班、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班,主动开展高校与政府、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内部院系与机关之间的双向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提高干部的业务学习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治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驾驭风险能力,增强把握时代特征和高校工作规律的水平。
二是营造选人用人良好风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将政治素养的考核考察贯穿到选人用人的全过程,突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选拔干部,坚决抵制
"说情风""打招呼",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风气。
三是完善全过程干部管理与监督。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协同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规范和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监督合力,实现干部管理监督工作全覆盖。健全干部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任前谈话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以制度管理干部。围绕严管与厚爱结合、思想教育与平台搭建结合,完善从严管理制度和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的工作活力,营造干部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的良好环境。
四是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工程。做好对后备干部队伍的调研与规划,打破隐性台阶,树立鲜明导向,定期更新补充后备干部库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制定个性化后备干部培养方案,统筹好业务工作和社会锻炼,合理规划发展路径,综合运用挂职锻炼、进修学习、交流轮岗、导师结对等措施引导年轻干部"蹲苗成长"。
(四)实施人才引领行动,奠定高质量发展的才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围绕落实党管人才要求,组织工作要主动对接好党和
国家的人才战略布局,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各地的人才政策,鼓励校地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开展人才队伍交流合作,更好地实现跨学科人才资源共享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发挥人才队伍效能。要改革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高校组织工作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机制,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分梯队评价体系,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学术评价系统。要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以严把政治关为前提,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培养、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引导教师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
关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强化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优良行风意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是构筑我市X现代化新格局的有力保障。本文就X市X系统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队伍总体情况
X局核定公务员编制155个,其中:局机关编制数77个(行政编47个、执法编30个)、基层所编制数78个(行政编36个、执法编42个)。截至2023年10月19日,鹤山局在职公务员144人(空编9个),平均年龄41.17岁,学士以上学位人员共99人,占68.75%。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人,占4.86%;全日制本科生92人,占63.89%。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任务重,队伍人员总量不足,流动性大。X部门既是登记注册部门、行政许可部门,同时又是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广,职能多,其中以监管执法任务重,专业化人才短缺,执法力量薄弱问题最显著。局机关业务股室工作人员多为2至3人,基层所工作人员一般为5至7人,部分山区所,如X、X
所甚至只有2至3人。我局近年来调出的干部中,以年轻的业务骨干为主,监管执法的中坚力量流失严重,加上近年部分人员扎堆退休(2022年5人退休,2023年11人退休,接下来两年亦将有近10人达到退休年龄),且队伍中行政辅助人员数量少,行政执法人员总量不足,队伍的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业务范围广,专业化培养周期长,"高精尖"人才缺乏。X领域涉及业务范围广、种类多、专业性强,全面掌握各项业务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与实践,年轻干部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周期长,成材率低,尤其是在检验检测、药品审评、检查核查、网络数据监管、知识产权、质量技术等重点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缺乏,而在基层所由于人少事多,身兼多岗的情况普遍,熟悉多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欠缺,监管执法工作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三)人才需求分析不足,人员招录主动性前瞻性不够。在选调生招录、公务员招录、商调、编外人员招聘等工作中仍然存在按需招聘的思想,人员招录依旧把满足本职工作的开展作为落脚点,但未能以发展我市社会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及时对系统内人员结构以及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急需紧缺专业补充队伍力量,在人员招录工作中主动性不够,前瞻性缺乏。
三、改进方向
(一)坚持"两个"
走访,做好人才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向上向下走访力度和深度。一方面,既要坚持积极向上级走访,争取上级部门如X市局、X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经验、资金支持,在人才管理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争取在公务员招录、商调、编外人员招聘等方面有效补充增强队伍人员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摸清年轻骨干的所需所求,了解流失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加强X文化建设,增进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切实增强年轻干部做好市场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求改善优秀年轻骨干"留不住"的现状。
(二)强化业务培训,精准培育业务能手。结合我局队伍优势与急需紧缺人才现状,分别建立登记许可、监管执法、内勤组织等人才库,立足各岗位的共性目标与差异化需求,对不同年龄、专业、学历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组建骨干班、精英班、提升班,针对性开展知识产权、药品、标准化、工业产品等方面业务能力培训,采取"传帮带"学习、集中学习、下基层锻炼、内部轮岗等方式,精准培育,提升干部队伍实战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积极组织队伍参加省、市两级业务培训,培育更多省级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打造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紧跟政策文件,对标对表补齐短板。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上级决策部署,把人员招录引进、选人用人工作与
日常工作同步谋划、同步开展,同步落实。主动作为,对照省局部署充分发挥登记注册、标准、地理标志、商标、认证、监管执法等职能作用,强化人才需求分析,定期分析人才短板,及时通过招录、引进、培训等方式补足急需紧缺人才,真正把人才工作谋划在前,落实在前,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需求。
四、意见建议
《X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若干措施》和今年全省公务员工作推进会关于"加强省、市机关条块业务培训"和"建立省、市、县、镇各级机关年轻公务员互派锻炼机制"有利于提升公务员能力素质、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是增强公务员队伍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的有效举措。为确保相关措施取得成效,建议如下:
一是出台条块业务培训以及互派锻炼工作的实施细则,确保工作落实不走样。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对干部互派锻炼工作的组织原则、交流方式、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予以明确,根据实际拓宽培训内容和互派锻炼对象人选,推动条块业务培训和互派锻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