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32/56页)
二、当前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受到复杂严峻国际形势和国内新冠疫情影响,全市一些民营企业存在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减弱、信心明显不足等问题。
(一)经营成本高。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衰退、俄乌冲突引发能源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连锁反应,企业租赁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用能成本、用工成本等持续上涨,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直接导致要素成本上升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仅以2022年第三季度为例,全市原材料及燃料
购进价格指数和生产成本指数分别为38.5%和36.7%,表明原材料价格及生产成本上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压力来源。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欲望降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利润收窄,但企业仍要承担相应的人力、资金等要素成本,许多企业反映经营压力不断增大。
(二)企业融资贵。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企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较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的股票、债券市场门槛太高,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致使企业现金流不足,高负债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市民营企业100强中,65.3%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40%,另外还有2.7%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100%。近年来政府虽然推出了专项资金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银行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政府专项资金贷款形同虚设,难以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
(三)民企办事难。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有待提高,手续仍有简化空间,办事指南不够清晰。全市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普遍存在着配套措施少、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政策偏原则性,缺乏具体可操作性;涉及非公经济的部门众多,相互扯皮,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够用不管用、政策优惠难享用。有些地方综合办事大厅依然存在授权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已进驻的单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而部门窗口仅有"收发室""
中转站"功能,只能咨询问题,却不能办事。部分地方、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督导协调不力,配合衔接不畅,民营企业重复跑路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费用负担重。隐形收费、间接成本、服务缺失现象尚未消除。全市民营企业获取要素资源的成本高,土地、资金、劳动力、电力、水等要素的价格,以及企业为获取这些要素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较高。特别是一些涉及质量检测、消防生产、产品审验、环评、安评等方面的收费极高,民营企业难以承受。企业税费成本高,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企业综合税,以及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企业所需缴纳的费用较高。增值税抵扣规则过于复杂、责任主体不清晰,部分涉企收费细则不明晰,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扶持政策。
(五)企业创新乏力。民营企业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全市一些民营企业多是通过高额贷款来支持前期的研发投入,企业背负了严重的债务成本,而一旦创新投入后续乏力,没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有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灭顶之灾。高端成熟人才缺乏,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与民营企业需求难以匹配。
三、推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加快构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要素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一是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把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政领导对口联系民营企业家机制,放心、放手、放胆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未列入负面清单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民营企业均可依法平等进入,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和门槛。三是推动国企民企"双强双促"。依托央企国企等产业链核心企业,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立国企与民企交流对话机制,在技术研发、资源项目、"走出去"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健全民营企业培育体系,培育壮大世界一流企业。一是做优做强民营龙头企业。建立全市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库,设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奖励基金,培育更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二是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建立"专精特新"
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提供投融资、辅导培训、技术对接等服务,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谋求企业化、公司化发展。三是支持优势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展企业家资本市场知识培训,提供上市挂牌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上市融资奖励机制,对进入不同上市培育阶段的民营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或者经费奖励。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民营经济发展根基。一是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协作共生、互惠共赢。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二是强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支持在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设立园区商会,提升企业家地域归属感,打造共创共融共赢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的经济共同体。三是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鼓励骨干民营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匹配,推动传统行业的产业链现代化转型。
(四)汇聚全市科技要素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环境,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二是加强研发投入支持。制定落实对企业技术创新源头支持的具体办法,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创新型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支持更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四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在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企业主动创新、大胆创新的内生动力。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聚焦集中度高、关注度高、与民营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深化涉及民营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二是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涉案财产处置,依法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加大对危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让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三是加强惠企政策落实和兑现力度。系统梳理涉企优惠政策,查找惠企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四是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制度,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接触交往。
关于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群体,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政工作,市委宣传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征集意见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做法,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1.强化政治引领,在增进共识中聚合力。一是围绕主线"学"。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在新业态企业中开展参观考察、研讨交流等活动。基层党组织做好"口袋书""宣传单""小册子"等学习宣传资料分发投送等工作,赠送暖"新"学习包。二是创新方式"讲"。适应不同群体和受众的特点,运用大思政课、"百姓说唱团"、视频微党课等形式,组织开展党的理论政策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分众化宣讲活动。2023年以来,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3期,组织学习宣讲10多场次,1100多名新就业群体党员积极参与。
2.完善组织体系,在党群共建中强队伍。一是以党建增动力,在互联网行业、快递行业等采取龙头企业单独建、集中区域联合建、社区兜底建等方式,推动成立党组织13个,实现有党员的全部建立党组织,使党的领导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实现有效覆盖。二是以群团聚合力,先后成立了XX市物流协会、电商协会、互联网协会等,最大程度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聚集起来。积极开展建会入会工作,成立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外卖配送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建有35处工会服务驿站,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被广泛组织起来。
3.关注实际需求,在优化服务中解难题。一是落实保障措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享受创业奖补、税费减免、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灵活就业人员实行养老保险线上缴费。二是开展关爱快递从业青年暖蜂行动,每年定期发放关爱礼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险和免费体检套餐。三是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机制,对家庭困难的新就业群体开展帮扶慰问。四是提升专业技能,广泛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实施精准培训。
4.融入城市治理,在创业奋斗中显担当。一是充分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社情民意收集、文明安全宣传、文明创建监督中去,主动融入城市治理大格局。二是鼓励外卖小哥担任"节约用餐"宣传员、环境管理员等,引导网约车、货车司机积极参与春节运输、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
流入"到"融入"。三是强化典型评比选树,定期开展"铜都最美新业态劳动者""先锋骑手""最美快递员"等评选活动,展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良好精神风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指导"落而不实"。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加强规范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性文件,存在行业部门管理交叉、牵头单位不明确等问题,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新业态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缺少抓手。例如,快递物流业分属快递行业和物流行业,行业监管涉及邮政、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容易产生"都能管却都不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空"。
2.组织覆盖"有而不优"。新业态企业多具有规模小、分布散、人员流动频繁、党员数量少、平台企业管事不管人等问题,采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做法在新业态企业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例如,调查的XX市快递物流从业人员2109人,其中工作3年以上的680人,仅占32%,不满1年的990人,占比47%。以快递、外卖为主的新就业群体,大多对企业平台依赖性不高,群体中以同行概念覆盖同事关系,从业人员凝聚力不强。
3.思政工作"融而不深"。新业态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轻资产等特点,致使企业首先关心的是生存发展问题,企业管理者存在"重业务,轻思政"的情况。
4.作用发挥"抓而不强"。新就业群体大多年纪较轻、学历不高、党员人数少。XX市快递员平均年龄32周岁,外卖骑手平均年龄35周岁;2109名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1910人,占比93%,大专以上学历111人,占比5%,党员16人,占比0.76%。部分新业态企业职工晋升路径不明确,参与经营管理的机会不多,在职工群众中号召力较低,在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社会发展上载体活动较少。
三、对策建议
1.抓主体责任,一盘棋统筹推进。一是压实各方责任。积极构建"地方党委负总责、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主管部门各负其责、职能部门统筹配合、行业部门直接落实、平台企业压实责任"责任体系,构建齐抓共管、责任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网络。二是健全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新媒体、快递物流和网约车等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三是完善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由网信、邮政管理、交通运输、工会、共青团及地方组织部门、属地党组织等参加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综合协调、调研指导、督促推动等工作机制,提高运行质效。
2.抓组织建设,一张网联动覆盖。一是实现人员动态化管理。运用网格化工作模式,及时调整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数据库,动态掌握其思想变化、利益诉求和发展方向。二是加快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三是促进队伍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各领域的行业组织,推动成立行业协会,搭建更多对话沟通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分散的"社会人"变为"有组织的人"。
3.抓思想引领,一条心凝聚合力。一是深化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人群、有目的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推行网络课堂、掌上学堂、微党课等做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强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全覆盖培训。二是筑牢思想根基。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运用身边和周边的红色资源,开展团建活动、实地参观学习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强化典型激励。围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城市治理、投身社会服务等生动实践,挖掘和宣传典型做法、先进事迹,多角度、多形式、多媒体开展系列专题宣传,不断提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4.抓服务引导,一体化共建共享。一是回应群体关切,释放城市温度。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推动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保障好新就业群体待遇和权益,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利
益诉求的实现中。二是搭建活动平台,畅通参政渠道。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代表性人士参加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事项、重要决策的座谈会、听证会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让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三是引导参与公益,扩大社会影响。做大做强新业态、就业群体联谊会公益品牌,持续发挥"公益联盟"资源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基层社会治理之中。
关于全市药品监管工作的调研报告
药品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之一。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药品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精神状态,围绕药品安全,做好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等各项工作,药品监管有力有效,服务能力创新提升,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满意。
一、我市药品监督管理现状
(一)我市药品监督管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药品安全监管形势总体趋好,没有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全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家、医院制剂中心1家、药包材生产企业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1家、化妆品生产企业1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含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1家;药品零食连锁总部8家,连锁门店402家,单体药店151家;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600余家;化妆品经营企业5000多家;药械网络销售2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