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4/56页)
当前,高校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网络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网络内容,但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网络上存在着一些低俗、虚假、误导性的信息,这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虚假新闻、不良信息的传播,甚至网络欺凌等问题,都给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威胁。
其次,随意传播谣言和人身攻击行为在网络上也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名誉,还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再者,网络上存在着极端思想和激进观念的传播,这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走向,误导他们偏离主流意识形态。高校需要警惕极端主义的滋生,从源头上切断极端思想的温床。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安全问题在高校中日益突出,需要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以确保校园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非主流思潮不断出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这些文化思潮的传播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一大挑战。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试图影响我国的青年大学生。
首先,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自由、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年轻人容易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性,甚至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其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传播也在高校中存在。一些大学生通过攀比消费、炫耀财富来满足虚荣心,这可能导致金钱至上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追求,还可能引诱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一些极端思想和激进观念在网络中的传播可能导致学生偏离主流价值观,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非主流思潮的传播在高校中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高校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路径
(一)思政课教学和学校氛围培养
高校中,保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中思政课教学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关键因素。思政课的质量取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首先,学校应该配备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次,思政课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程内容,适度增加授课时间,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学校可以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还可以采用奖惩机制,定期组织公开课听课活动,并建立多元评价
的评分机制,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师互相评价以及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来确保教学质量的公平评估。此外,学校应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识,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领导和教师共同思考和规划校园活动,包括多样化的文化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明确学生工作者的任务。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知识竞赛、论文比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将这些比赛的成绩纳入学分体系,以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积极参与活动。另外,可以考虑举办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境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参与。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在积极、有益的校园氛围中主动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并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中。
(二)加强互联网安全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领域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性进行教学。例如,使用"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等平台中的新鲜、合适、积极向上的案例作为课程素材。其次,学校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
和教育,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例如,可以在学校的食堂或休闲区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等。再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在虚拟世界,我们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秉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校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已经成为网络大众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借助那些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学生,例如"网络大V"和"网络红人",让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积极精神力量。
(三)抵御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
高校面临非主流思潮不断涌现的挑战,特别是来自别有用心者的错误意识形态的恶意传播。为了抵御这一威胁,高校应采取多种综合措施。首先,强化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帮助他们辨别和拒绝非主流思潮。其次,提升媒体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以防止他们受虚假信息的影响。同时,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非主流思潮的深入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通过校园宣传、文化活动、媒体推广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受非主流思潮影响的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建立非主流思潮举报机制,
鼓励师生积极举报可能存在的非主流思潮,共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助于高校有效应对非主流思潮,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捍卫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保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对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高校学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承担着重要使命。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为基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够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目标。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及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得到统治地位的阶级认可并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实现凝心聚力,达成普遍共识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制度得以存续的重要依托。自x世纪冷战结束尤其是进入x世纪以来,文化多样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增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加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性不断上升。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
重视意识形态,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高度重视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x-18x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
项重要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其力度和强度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明确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我们党的历史甚至国际共运史上都是罕见的,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基调、指明了重点。
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无论从战略格局还是意识形态角度,西方国家都绝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崛起,20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是绝对不愿看到共产党遭中国长期执政的,也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天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图谋从未停止,这就决定了我们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不可调和的,反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为隐蔽,以往的使用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错误思潮并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下已不多见,而是通过借用"民主权利""新闻自由",在热点问题上制造混乱,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制造公信力危机,利用一切机会在中国煽动"街头政治"、推行"颜色革命",倚重网络进行各种破坏活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尖锐。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
当前的这个时代,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科技革命的快速进步,互联网和自媒体深入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每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基础,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全球化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其中,赢得了和其他国家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必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遭遇的挑战。
(一)全球化的挑战
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日益增多,而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协作,这种超越国家界限和发展水平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趋同性。
这种一致性的行动,让对于全球化的实质没有深刻认识的人产生了模糊认识,对保有独立性的坚持不足,丧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性,在意识形态方面强调共有理念而忽视差异和危机,放弃我们自己经过艰辛探索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危机重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并未因趋同性的展现而削弱或结束,西方国家并未因苏联解体而摒弃冷战思维,而是通过新的形式在不断强化。x危机的爆发,非一日之功,长期以来,美国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和策动"颜色革命"等方式制造冲突隔阂。20x年x爆发的"橙色革命"和20x年的"广场革命",都有x或明或暗的支持。20x年至20x年x发生骚乱时,x时任助理国务卿x和时任参议员x现身基辅独立广场,公开支持反对派。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显示出传统与新生多种意识方式交错的复杂态势。然而,其本质和目标是恒定的,看似错综复杂的较量和论战的主线依然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孰优孰劣,好像混乱无章的交锋和对抗之中的核心依然是两种社会制度谁将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使得作为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化、显性化。
(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在意识形态方面拥有着文化霸权,全球化态势下,我国和西方国家进行的是起点并不公平的直接对弈。
过去几十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借助在信息、科技、网络、媒体和话语体系中的一系列优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附着在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设备之中,利用一切可乘之机,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同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将西方文化批量生产成日常消费品,通行全球,培植认同。
全球化时代,西方多种手段并举,以无孔不入的态势攻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或明或暗、或激烈或隐蔽的争夺,发出并不微弱的声音,和我们争夺意识形态空间,挑战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网络空间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正能量得以更亲民地展示的同时,负能量也泥沙俱下,混淆其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x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x年x月,我国网民规模达x.x亿,较x年x月增长x万,互联网普及率达x.x%,较x年x月提升x.x
个百分点,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成为网络大国、拥有海量数据信息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网络能量十分巨大,由此带来的网络治理和引导网络能量正确发展的工作也非常复杂艰巨。
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在自媒体兴起之后,可谓真假共存、良莠不齐,干扰着社会公众的正常判断和思考。在自媒体平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非常便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阐释则完全依据个人偏好,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难以保证。而实时发布的形式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在视觉冲击下,很容易造成虚假消息和网络谣言的快速流传。出于猎奇心理,网民对于隐私揭露、案件起底等事件关注程度较高,传播速度极快,这种片面的信息严重干扰了社会公众的正常思考和判断。网络中的谣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对当事人的隐私披露以及掺杂了个人视角的对社会事件不实爆料,极易在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从网上蔓延至网下,在现实中产生"蝴蝶效应",极易导致社会公众对发生的事件无法进行理性辨别,失去客观公正的判断,甚至顺从网络言论的引导,对热点事件形成误解,造成网络舆论一边倒,影响事件本身的公正处理。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个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商议后继续向偏向移动,最
终形成极端的观点";"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互联网是网民表达观点和意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了博取流量,一些不负责任、断章取义的解读因为迎合猎奇心理,很容易将网民"带节奏",点击量迅速上升,湮没主流媒体声音,甚至背离歪曲事实。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在过去有很多例证,所谓网络"意见领袖"的偏颇意见一旦被认同,公众盲从如山呼海啸,结果导致网上舆情的快速出现演变,网民一面倒的情绪化宣泄一旦占据上风,真心关注事件真相的网民数量将下降,其声音也会被湮灭甚至遭到攻击,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理,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蔓延至网下,引发国内外舆情共振,甚至引发公信力危机。
(四)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与标志,是国家、民族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概念、民族概念形成和存续的必要性因素。争夺舆论话语权、文化领导权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