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6/56页)
改革后量化的集体资产,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与县(市、区)供销社社有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共同组建新型村级基层供销社。其中,市供销社定点帮扶的太和县徐老家村依托与村集体共同组建的村级基层供销社,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22年为村集体增收122万元。
(二)整合资源优势,创新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村集体、供销社各自优势,一方面,通过盘活闲置的或低效使用的宅基地、水塘、扶贫车间等存量资产,采取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有意愿的农户承包地经营权组织起来,交由村级基层供销社开展以土地"大托管"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部分县(市、区)已在全市112个村建立村级基层供销社,2022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00多万元。其中,亮集宜农供销社通过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协调流转土地1600亩开展特色小麦订单式生产,仅2022年就为村集体增收98.4万元。
(三)坚持因村施策,梯次分类推进。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村,村级基层供销社主要通过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骞兴供销社采取"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的"221"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对村集体委托的5000亩土地提供个性化托管服务,实现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益。对于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村级基层供销社通过承接财政资金投入的各类准公益性项目获得收益,如部分张寨裕民供销社通过竞标参与乡镇农业生产道路修建等项目,2022年给村集体分红62.6万元。对于基础条件
较好的村,村级基层供销社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积极开发实施自营项目获得收益,如三合镇三星村村委会和村民依托村级基层供销社发展农业种植、养殖项目,2022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0多万元。
(四)强化激励机制,密切利益联结。采取按股分红、按劳取酬、按交易额返利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和村民干事创业积极性。部分县(市、区)在"党建引领?双社联动"模式下在村级基层供销社股权结构中预留10%股份,并设置村干部岗位股,依据其职务调整依法退出。富通农联供销社2022年通过农业机械化、智慧化管理,托管6个行政村约1万亩土地,实行集中采购微利润供应,在保底收益每亩每年800元的基础上实行二次分配,70%分给入股农户、10%分给村集体、10%用于村里公益事业、10%分给村级供销社。同时,对参与服务推进村级基层供销社项目落地的村干部给予一定补助,如三合镇三星村供销社实行村干部包联项目负责制,根据项目收益和进展情况,对包联村干部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
四、推进"党建引领?双社联动"存在的制约瓶颈
从各地供销社系统探索开展"党建引领?双社联动"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全市范围推广还受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推动还需强化。目前,部分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和
供销社联合发文开展该项工作,但推进的力度和进展不够均衡,资源整合、经营服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整合和拓展,各地构建的服务平台大多以传统农资供应、综合服务等为主,真正从村集体承接产业发展项目比较少,基层供销社和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度联动不够。二是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涉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等内容,相关职责、业务、政策等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工作联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和利益共享等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合作关系有待厘清。部分地方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还不清晰,认为以村"两委"负责人或者村"两委"干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参与村级基层供销社,就代表了当地的村集体,收益则代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服务能力亟需提升。供销社系统自上而下都是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基层供销社的政策资金支持十分有限,基层供销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基层生产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备,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五、推进"党建引领?双社联动"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联动机制。开展"党建引领?双社联动",涉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涉农政策措施落地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筹推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业务指导,积极推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合作,参与市场化经营。加强与农业农村
等部门的密切协作,精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进一步厘清基层供销社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合作关系,推动社有资产和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推动将"党建引领?双社联动"纳入各级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发展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争取政策支持,用好涉农资金。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构建以流通为主导、生产为基础、信用为支撑的综合协作服务新机制,探索实施"供销+金融"模式,加强与各大银行的联合合作,持续加大对基层供销社开展"党建引领?双社联动"的信用融资支持,着力破解系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积极争取将"党建引领?双社联动"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范畴,加强政策支持,指导推动此项工作扎实开展。同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使用好现有政策,把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作为涉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主体,承担公益性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拓展经营服务领域。
(三)坚持示范引领,突出试点先行。以村党组织为主导,按照"供销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组建新型基层供销社,充分吸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实行公司化运营、按股分红,支持引导村"两委"
负责人入社担任新型基层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要素,拓展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将新型基层供销社打造成为全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的重要服务主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党建引领?双社联动"工作试点,进一步完善"双社"联动制度设计、利益分配等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因地制宜适时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在系统内推广。
关于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重大要求,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居民小区"微治理",引导城乡社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治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标,是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客观要求。我市以党建引领城乡小区治理,创新基层"微治理",作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城乡小区治理"1314"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新时代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治理方向日益模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这些社会组织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就会造成基层社会治理方向日益模糊。第二,群众参与度不够,不能凝聚专业人才力量。在当前基层治理中,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的主
动性,只是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安排和规划。许多地方还没能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群众的集体力量发挥不充分。第三,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群众与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能形成治理合力。这种情况导致社区居民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满足,同时管理者的政策和举措也难以准确地传达给居民。第四,社区治理的权责不清,不能灵活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治理手段。由于职责范围不明确,管理者无法有效行使职权,而居民也不了解管理者的职责,造成社区管理混乱,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我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一)坚持"一个引领",把准小区治理"方向标"
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小区、楼栋,把党的领导融入小区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是建立"红色堡垒"。按照"一小区一支部、一楼栋一党小组"的原则,由县区党委统筹,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党组织和结对单位、主管单位党组织联动,组织社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结对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建立小区党支部。具体做法是:有3名以上直管党员的小区,单独建立党支部;直管党员不足3名的,联合建立党支部;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组织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等,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立小区党支部1583个。二是选好"红色头雁"。按照"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有公心"
的标准,采取党员个人自荐、社区党组织推荐、街道党工委任命等方式,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优先选拔小区居民中的离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他们在小区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三是激活"红色动能"。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的引导下,小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参加活动、开展服务,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释放出强大的动能。
(二)培育"三支队伍",锻造小区治理"生力军"
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推动小区居民自治,关键在于培育小区治理的骨干队伍。我市通过培育业主代表队伍、物业服务队伍、党员骨干队伍,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活了小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一是组建"红色自管会",培育业主代表队伍。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小区党支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业主的先锋模范作用,全程参与、指导小区居民民主产生业主自治组织。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通过召开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委会;对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小区党支部召集业主代表,通过民主协商成立自管会。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主自治组织负责人由一人兼任,实现"一肩挑"。同时,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业主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小区业主自治组织,把小区治理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组织手中。目前,全市3800个居民小区中,已建立业委会121
个、自管会1466个,6418名党员进入小区业主自治组织任职。二是打造"红色物业",培育物业服务队伍。我市共有居民小区3800多个,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物业企业2900余家,纳入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754个。为加强党对物业服务行业的领导,市委成立了物业服务行业党委,负责指导物业行业党建工作和物业行业服务管理。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推行"双向导入"模式,推动社区"两委"班子与物业服务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双向需求清单,提升服务质量。对单位家属院、拆迁安置小区和"三无"小区,充分发挥小区自管会作用,积极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或物业服务人员,做好环境卫生整治、老旧基础设施改造、人防物防技防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还采取组建公益性物业服务实体、成立物业托管中心、打包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等方式,探索物业管理服务路径。目前,全市96家物业服务企业与社区开展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完善议事清单和议事规则,变"两家人"为"一家亲",推动"红色物业"融入基层治理,累计破解小区治理难题2000余件。三是选聘"红色管家",培育党员骨干队伍。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通过摸排小区党员、居民"家底",采取群众推选、社区聘任等方式,从小区居民中选聘威信高、热情高、能力强的党员骨干担任楼栋长,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调解邻里纠纷、监督环境卫生等管理责任,让党员成为小区的"红色管家"
,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楼道、覆盖到家庭。全市先后选聘"红色管家"6957名。
(三)聚焦"一个目标",打造小区治理"共同体"
党建引领小区治理,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辖区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我市通过发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驻区单位、结对单位、群团组织等资源,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做到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难事共商,壮大了小区治理"朋友圈"。一是包保单位给力。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建城乡社区、居民小区,实现单位结对、领导包保、党员下沉。全面实行"一包五帮"制度,推动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联"三无"小区,帮助小区建立党组织,帮助建立自管会等业主自治组织,帮助选聘物业企业或物业服务人员,帮助化解小区治理矛盾,帮助协调资金资源、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建立"一包五帮"落实情况评价反馈机制,每季度由街道汇总评价结果,报送县区组织部门、创建办,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二是网格管理发力。新时代"枫桥经验",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我市充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
,着眼小区的精细化治理,在社区下划分基础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将小区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小区日巡查、日走访制度,完善问题上报、流转、处置、评价工作流程,及时反映小区居民诉求,帮助解决小区管理、矛盾纠纷、治安防控、环境整治等问题,实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全市共划分基础网格1.81万个,配备专职网格员3.93万名。三是志愿服务助力。发挥城乡社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老专家等"五老"人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双报到"在职党员、社区直管党员、结对包保单位党员和热心业主参与志愿服务,通过认领项目、结对帮扶、微心愿助力等多种形式,在每个小区打造12个特色服务品牌。同时,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到小区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小区群众文化生活,为小区居民排忧解难。目前,全市已有5.72万名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结合自身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及单位优势,认领服务岗位3.2万个,服务群众29.8万人次。
(四)实现"四治融合",奏响小区治理"协奏曲"
加强小区治理,需要综合施策。我市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中,注重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小区治理共同体。一是自治"聚"
民心。发挥小区党支部引领作用,以小区业委会、自管会等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综合运用居民议事会、恳谈会等载体,引导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激发了自治活力。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周家山社区是一个自建房多、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三无"小区多的"城中村",以前垃圾到处堆、电线漫天飞、车辆乱停放。通过成立小区党支部和自管会,发动群众集中攻坚,短短两个月,清理"蜘蛛网"线路近4吨,架设"空中线路"4000米,维修排水沟近千米,修砌花坛105处,安装充电装置80套,划设停车位478个,完成23个"三无小区"电子监控全覆盖......"城中村"换颜"幸福家园"。二是德治"润"民心。发挥德治滋润作用,通过打造初心广场、"平语大道"、文化长廊等文化宣传阵地,推动红色文化嵌入小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别山精神和社区文化为内容在小区设置宣传版面,积极打造红色楼栋、文明楼栋,推动红色文化在小区落地生根,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浉河区五星街道和平小区以开展"星级楼组"创建为载体,通过拍摄全家福、对楼道进行装饰、定期开展大扫除等形式,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各县区还通过组织"百家宴""我们的节日",评选"文明市民""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新风尚。三是法治"安"民心。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以零事故、零案件、零上访的"三零"创建为抓手,开展平安创建;整合信访、综治、仲裁、司法等多部门力量,建立一站式"矛调"中心,形成"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工作模式,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四是智治"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