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46/56页)
大气磅礴的自然之美,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x仿佛具有魔力般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数据显示,7月份,全市接待游客523.28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1.78倍,全区排名第二,达到历年同期最好水平;旅游收入89.25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今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1754.88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201.09%,是2019年同期的1.96倍;旅游收入258.2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34.41%。
同时,据《x旅游大数据报告》,游客对x的旅游评价主要分为城市、文化及风俗、景观及特产、旅游感受4类。其中,海拉尔和满洲里是令游客印象最深的城市;蒙古包、那达慕成为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化和风俗;x草原和额尔古纳湿地是让游客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当地特产风干牛肉和俄罗斯列巴令游客印象最为深刻。
总体来看,旅游印象仍以广袤无垠、蓝天白云、流连忘返、风景如画、绿草如茵等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为主。
二、既有游客分析
旅游目的地的稳定发展依赖于旅游市场与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而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客源市场的争夺。因此,分析影响客源市场需求的因素至关重要。其中,游客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游客的闲暇时间、旅游产品的价格和距离因素是影响客源市场需求的主要方面。
据x日报社新闻舆情工作室采集数据,来到x旅游的游客中,在旅游方式上,71%的游客选择参团游,29%的游客选择自助游。
参团游天数以4-6天为主,人均花费在3000-5000元之间;自助游旅行天数以5-6天为主,人均花费3000-5000元之间居多,自助游游客旅行天数及花费略高于参团游游客。
在选择参团游的游客中,选择全程火车出行的游客占比较多,选择"海拉尔--额尔古纳--满洲里"游玩路线的游客最多。
在住宿选择上,49%的游客选择入住2星级酒店,39%的游客选择入住3星级酒店,入住宾馆得餐厅、舒适度、设计感、停车等因素受到游客关注。
旅游吸引力评价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x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普遍对行程路线、游客服务以及自然景观评价较高。但在影响旅行体验的因素中,旅行花费、旅行人数多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通过进一步提取分析游客发布评价,路程耗时长、出行方式有限、昼夜温差大等影响既有游客旅行体验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三、旅游推广分析
文旅形象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文旅形象设计与规划管理的全阶段包含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包括历史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在内的丰富文旅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广模式,能够更好传播城市文旅形象,在增加景区互动性、为游客提供更佳旅游体验的同时,促进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一碗螺蛳粉带火柳州、一把烤串搅动淄博、一部电视剧掠影大理、一入洛阳梦回隋唐近期,国内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文旅产业的开发和营销突破传统迎来新飞跃,以优质文旅IP和创新营销模式为核心,众多旅游目的地惊艳"出圈"、大展异彩。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文旅产业宣传推广工作,拓宽线上线下渠道、丰富创新方式方法,在加速旅游业复苏、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成效显著。
据x日报社新闻舆情工作室采集数据,与x旅游相关的信息主要分布于微信和新闻网站。网民对x市的印象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方面,对热门旅游城市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等关注较多,对蒙古族长调民歌兴趣浓厚,对风干牛肉、烤全羊、奶豆腐等特色饮食尝试意愿较强。
诚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优势以及现有宣传推广手段和政策支持,"x大草原"这一"金字招牌"已颇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然而,由于旅游形象塑造缺乏除自然资源外的新亮点,旅游品牌推广的多元化平台尚未得到充分运用,导致我市文旅形象宣传推广为文化旅游业带来的长尾效应并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持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提升旅游安全和舒适度。
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提高导游、司机、酒店员工等旅游行业经营者与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提升旅游形象和口碑。
优化旅游市场结构,规范旅游产品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设计出多样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旅游偏好和需求。
找寻旅游形象宣传和营销新亮点。注重对文化的挖掘,找到自然资源和人文因素的契合点,以故事性加创新性呈现,让地方文化与游客产生共鸣,从而让游客对打造的文旅IP产生认同感。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尤其是新兴自媒体及短视频平台)。可借鉴"淄博烧烤"模式,将舆论营销由"现象级"热度转化为"质量级"口碑,提高x文旅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
深化国内外文旅产业、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与其他旅游城市旅行社、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联合推广、优惠活动、定制服务等,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持续发力,扩大x文旅行业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关于我市康养护理行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本课题组基于医养结合视角,就我市市康养综合体人才队伍等产教资源配置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分析我市康养护理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从政策支持、参照标准、人力资源结构、薪资待遇、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机制、就业队伍稳定性、人才流动路径等方面指出我市康养综合体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一家一户"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的发展目标,从国家、机关、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我市康养护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近五年全市老年人口以年均3.62%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底,我市总人口305.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48.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8%,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达到7.9万。到2022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57万人以上,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达到10万人。根据国际上"残疾老年人与护理人员3:1"的配比标准,我市至少需要配备33000余养老护理人员。
二、实施"一家一护"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的主要任务
创新全市护理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力争到2035年培养10万名持有等级证书的护理人才、服务100万康养人员,打响"市域护理"品牌。
1.标准先行,引领示范。针对居家养老护理、社区养老护理,研创、申报获批一套省级和国家标准,规范养老护理行业与服务行为,构建"一家一护"引进来+走出去/借船出海+自力更生"的双轨机制,为健康中国提供"一家一护"人才队伍建设的市域样板。
2.推进护理教育进机关。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健康护理意识,普及健康知识和传播健康理念,各级党政机关下发学习任务,协调技能微课进入学习强国平台,每周推送护理技能视频,要求党政机关人员打卡学习。
3.推进护理教育进学校。护理教育事关每个家庭、每个人,必须从小抓起。在全市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开展护理健康教育。
4.推进护理教育进社区。由民政局对接社区网格,组织护理技能进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在村里建立护理互助站,每个村配备一名护理技能导师,导师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发证上岗,给予适当补助,护理技能导师必须从驻村干部中选出;镇上设立护理技能培训点,主要负责镇上居民培训工作。每年评选护理技能优秀村,护理技能优秀镇,护理技能优秀县并给予政策倾斜,对于相关部门领导给予晋升指标。
5.健康护理进特殊家庭。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发挥"医养结合"职能,针对辖区内居家空巢、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病床、巡诊、送药、E网"进家庭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形式,积攒服务积分,后续自己或家人需要护理服务,可以用积分在"健康中国x市域护理"平台购买对应服务。
6.实施护理就业服务培训。组织失业人群到中职或高职,根据其原始学历参与培训颁发对应等级证书,获证的人群,由人社部门建立档案,建立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全市护理员派遣平台,可以面向武汉都市圈乃至全国各地推送护理员,建立评价机制,大力推广我市护理品牌。严格限制每周工作量,确保护理效率,根据100次护理综合评分进行再评价,对于优质护工,推送到全国各地,其评价及档案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
7.建立中高本贯通的人才链。针对市中职学校、职业院校、普通本科学校,制定护理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强化教育资源整合,突出德技并修,注重对专业质量的要求,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达到高度统一深度融合。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医疗护理员培训机构监管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组织机构的护理员使用管理的指导,着重从培养、选拔、管理、督导、考核等方面进行有
针对性监督与管理。依据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依托各级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医养机构中高本融通,带动低端人才实施产学研一体培养。建立一套以康养照护与健康管理为特色的"中高本融通、多路径衔接、职业能力递进"的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一种分层递进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并轨机制,建立"中、高本融合"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实施"1+X"产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1.研创一套标准。建议针对居家养老护理、社区养老护理,研创、申报获批一套省级和国家标准,规范养老护理行业与服务行为。充分发挥行(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相关企业、行业与有关学校深化护理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不断加强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有机衔接,持续提高专业群内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才素质。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的教学内容,将有关医疗护理的新科技、新标准及新规范纳入其中。
2.打造学术高地。建立一家一护"引进来+走出去/借船出海+自力更生"的双轨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打造顶尖人才领衔、规模结构优化的创新团队,重点通过"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博士集群(100名)、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培育形成百亿、乃至千亿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同时,建设好市职院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鄂南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资源,举办全国护理高端论坛,瞄准痛点破解难题,打造护理行业学术高地。
3.构筑人才高地。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建设市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护理人才专项基金市工作站、国内国际护理人才交流等平台,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重点要加强同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护理人才交流,建设中外护理人才交流基地、护理产业基地,强化国际人才智库引领高端服务,构筑护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
4.创建产业高地。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平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园区进工厂,推动教育、科技与护理行业深度融合,建立护理行业技术技能研究院,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大健康产业规模的创造创新生态系统,成长为国内外重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交易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探索在市北高速路口建10万平展会中心,在我市举办中国国际家庭护理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家庭护理高端论坛,举办中国国际家庭护理用品博览会,建立中国国际家庭护理应用平台,做好我市护理品牌的配套,让我市护理通过产品的形式走进千万家,打造我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5.加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推进职业能力递进教育。面对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生源,可以采用符合
自身实际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技能测试方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分级递进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的并轨机制,实行"招工就是招生""进企业就是学校""企校双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和学分制进行管理,采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岗上教、岗上学"的培养方式,获得健康照护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能够持证到养老服务﹑康复护理、婴幼托育、健康促进等岗位得到就业机会。
6.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立足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医疗护理、康养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需要,落实大健康产业成员单位职责,建立护理人才培养分级统筹机制,强化护理人才规划,细化实化落实举措。统筹推进护理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待遇保障、人才流通等关键要素,建立定期调度、定期督导、年终考核的推进机制,切实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充分保障我市大健康产业人才供给。
7.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政策资金统筹,面向护理人才培训、考证、继续教育等教育培训环节,加大向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职业培训项目的补贴资金力度。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扶持我市护理人才建设,申请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等部门的专项基金。强化市场资本统筹,引入社会资金补充护理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8.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着力塑造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形式,加强"健康中国x市域护理"
品牌的宣传引导。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护理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与能力考核、职称职级晋升相适应的薪酬福利机制,打通护理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大力宣传护理人才培养政策、护理人才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护理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9.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增强品牌影响力。宣传我市护理人才品牌。深化宣传阵地建设,在武汉市设立离岸式研习基地,在北京市建立离岸式研习基地,把我市护理推向全国;在迪拜市等国外城市建立离岸式研习基地即是把我市护理推向全球。
10.建立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机制。面向初中、中职、高中毕业生等学校生源,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与考核方式,实行"1+X"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冠名班、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模式。构建"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实践教学及实训基地建设;组建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把思政教育、美育和劳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去。建立面向全国的"一家一护"服务配送平台,实现育训用的有效衔接。
关于我市跨境电商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本报告在研究我市跨境电商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市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政府制定跨境电商发展规划及实施、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内部运营环境、加速布局、依托我市优势产业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培育和集聚跨境电商人才、引进知名跨境电商平台或公司入驻我市、支持外贸转型和鼓励跨境电商业态创新等多方面对策。
一、我市跨境电商发展可行性
(一)跨境电商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效应日益显现。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促进外贸发展十条",加大奖补力度,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积极组织"百展行动",加快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合作RCEP市场。建设我市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我市海关设立工作,打造"中欧班列+海外仓"进出口模式。将我市高新区打造成吸引外资的主平台,将更多外资引进来、发展好。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国际友城工作。发挥好"桂乡城市"对外开放窗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