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0篇(第45/56页)
1、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在机构组建上,全市共建立服务中心(站)1494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6个、乡镇(街道)86个、村(社区)1401个。在人员编制上,全市共核定事业编制241人,目前各级服务中心(站)安排专兼职人员1806名。在经费保障上,除日常保障经费外,各地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近800万元,通过考核奖励等方式支持基层服务站日常建设和运行。
2、机构建设持续规范。市政府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高规格召开现场推进会,对基层服务站场所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日常工作等逐一明确具体标准,着力解决缺场地、缺编制、缺专职、缺经费等"卡脖子"问题,推动"五有"要求全覆盖、"硬落实"。
3、服务质效有效提高。广泛开展"一地一特色、一站一品牌"创建活动,挖掘培育一批场所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心、成效精彩的特色基层服务站,遴选市级标杆型服务站12家,5家被评为省级红色精品服务站,6家被评为全省优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各地积极整合基层人社、民政、司法、医疗、慈善等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探索融合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持续优化服务方式。
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平台+项目"形式,成立乡镇(街道)优抚驿站75家,引导社会力量为退役军人提供心理慰藉、医疗巡诊、助医助洁、物资采购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促进服务保障从单一化向社会化延伸。全市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558支,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2万余人,常态化开展红色宣讲、走访慰问等特色化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运河之光"退役军人志
愿服务项目,引领退役军人参与大运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获省第七届志愿服务交流会金奖,被评为省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创优"优胜项目。
二、三个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总体来看,全市基层服务中心(站)建设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层服务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点上基本都有"盆景",但面上缺少"风景",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力。
1、"五有"要求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服务站未按要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个别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岗不专职、多岗兼任,无法确保专职专用。经费保障不到位,部分服务站日常办公经费、服务保障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不足以维持日常工作。
2、场所设置不达标。主要表现为:"四室一厅"设置不合理,硬件建设滞后,少数存在为建而建,建而不用的现象。部分服务站未按有关文件要求正确悬挂服务站牌匾标识。部分服务站未按要求规范悬挂张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阅兵视察部队相关图片等规定内容。
3、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极少数服务站对辖区退役军人基本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没有做到精准掌握、动态更新,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未按要求扎实开展"四尊崇""
五关爱""六必访"等活动,常态化联系机制"不常态"。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推进缓慢,常态化开展矛盾化解和思想稳定工作不到位。少数工作人员未熟练掌握基础的涉军政策、业务知识及服务流程等,处理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强化基层服务站职能发挥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事关军地、牵涉各方,要运用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基础,加强统筹推进。要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提升服务质效,有效提升退役军人归属感和获得感。
1、补强机构"弱点",让服务保障更有力。全面细致对全市基层服务站的服务场所、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规章制度台账资料等建设情况进行盘点,逐项列出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和整改时限。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工作主责部门的牵头作用,大力度争取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加大督导力度,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推动"五有""全覆盖"要求全面落地见效,着力解决缺场地、缺编制、缺专职、缺经费等"卡脖子"问题,全方位提升基层服务保障体系标准化水平。
2、畅通联动"堵点",让基层运转更高效。做实服务内容,围绕解难题、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化风险扎实开展
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政策,将其内化为基层服务站工作职责,转化为基层服务站的工作内容。二是强化基层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等网络,组建市县乡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站信息网络体系,破除信息沟通壁垒,推进服务保障精细化。三是聚力提升服务效能,为退役军人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帮扶解困、心理疏导等服务。积极整合基层人社、民政、医疗、慈善等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探索融合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持续优化服务方式。
3、找准长效"支点",让常态运转更规范。一是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基层服务站工作人员快速掌握事项办理流程,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落实常态化走访联系退役军人制度,按照对象精准、信息精准、数据精准的标准,对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系统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形成"一人一档"。三是推行线上服务,延伸服务触角,切实做到服务不缺位,提升服务效能,方便退役军人办事,实现服务"零距离"。
4、聚力成效"亮点",让联结纽带更紧密。一是深化流程管理。从制度建设、岗位职责、现场管理、运行机制等标准入手,实现责任明晰化、工作精细化、运行高效化、管理规范化。二是做精服务指导。做好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帮扶解困等政策解答,对重点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救助、
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等制做办事流程宣传折页。三是加强工作创新。大力整合基层人民武装和退役军人事务资源,以阵地融合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职能融合实现职责无缝对接、机制融合实现管理科学通畅三个方面为发力点,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的闭环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材料来自微信:gwrzp888,其他地方看到的都是盗版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但一些脱贫群众自我发展、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返贫风险依然存在。目前,脱贫地区仍有部分脱贫人口收入水平不高,就业不稳定,经营的产业可持续性不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若发生疾病、意外事故等导致收入大幅减少或支出突然增加的情况,这部分脱贫人口就有可能再度陷入贫困。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低下的"老、弱、病、残"群体规模逐渐扩大,这些人群需要长期依赖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才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如果取消其享受的兜底保障政策,将会重新进入贫困序列。
二是增收产业量小质弱。脱贫地区扶贫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匮乏,且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农业+"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有效
应用,农产品加工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少,引领农户增收能力不足。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总量短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方面,越来越多农村孩子前往县城上学,大面积学生流失,致使乡村学校越来越"小"、优质师资越来越"少"。医疗服务方面,随着新农合全面覆盖和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看病不再难,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生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化生活方面,尽管村村建设了文化广场,但受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文化广场开展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跳跳广场舞,群体性娱乐活动较少。
四是乡村建设仍需加力。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资金向贫困村倾斜扶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个别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欠账,项目实施资金需求大,特别是原来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政策支持较少,资金普遍投入不足,乡村建设推进缓慢,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发展不平衡,非贫困村与脱贫村基础条件、公共
服务等方面出现了新的逆差。同时,受基础条件限制,部分偏僻村组群众居住分散,垃圾桶配备、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费用高,仍存在生活垃圾乱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柴草乱堆、家禽散养等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优化"四圈管理"措施,加大"一键报贫"系统推广力度,动态关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健康和医保政策落实、新增危房动态清零、农村供水稳定达标等情况,全面落实送教上门、困难学生资助、慢病卡办理、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农户危房改造、供水管护保障等帮扶措施。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有致贫和返贫风险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实现稳定增收的困难群体,按规定落实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将农村困难群众中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二是全链发展增收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原则,对现有产业帮扶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将政策支持重点从种养环节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环节,政策支持主体从对农户的支持逐步扩大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心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品牌,培育壮大仓储保鲜、精
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县域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多方聚集产业要素,持续完善产业体系,融合推进牛、果、菜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开发,深度挖掘开发乡村旅游,全力推进农旅融合,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化开发、多层级利用、多环节增值。
三是加快补齐服务短板。统筹经费投入和项目建设,整合优化农村初中阶段学校布点,保留边远山村交通不便的村小和教学点,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上学需求。大力实施名医堂工程,引导高水平医师服务乡村、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乡村,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推进重大疾病协作网延伸覆盖到乡村地区,方便群众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加大乡镇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管好用好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广场舞大赛、戏曲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是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综合考虑脱贫村与一般村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按照"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思路,精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短板弱项,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群众。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统筹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垃
圾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点及面、纵深推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持续深化"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推广运用积分制、红黑榜等机制,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
关于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深度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紧密关联。依托文化底蕴的旅游产业内涵更丰富,体验更深度,而旅游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赋能文化产业,助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旅游"一词提及频率高达76次,其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章节提出"要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丰富优质旅游供给,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供了开展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是X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
"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升政府主导能力,深入践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
展'路径,不断增强优化布局的战略引领力、产城融合的辐射带动力和全域协同的综合竞争力。要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加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调联动,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高层次需求,持续发展更具消费力的旅游业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供更具亲和力的旅游服务、塑造更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市场。要充分彰显游客主角地位,注重品质提升、打造舒适环境,增加优质供给、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和功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愿意再来。"在今年全市推进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深刻阐明X文旅产业发展之"道"。
为了解X旅游现状,推动X旅游改善升级,X日报社新闻舆情工作室采集一年间(2022年5月10日-2023年5月10日)留存于中文互联网平台的X旅游相关数据,形成《X旅游大数据报告》,对X旅游特色、旅游需求、旅游满意度、旅游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揭示X旅游现状、问题和机遇,提出X旅游发展策略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开展旅游推广及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整体情况
X
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如果说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与丰饶富集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蓬勃发展支撑起"四梁八柱",那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悠久绚丽的历史文化则为X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X被誉为"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汉族、蒙古族等48个民族在这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8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123项,X市级非遗名录239项,旗市区级非遗名录457项;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0人次,自治区级传承人155人次,公布市级传承人465人次,旗县级传承人78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