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14个单位2021年重点工作总结(畜牧、发改、工信、教育、科技、民政、农业农村、人社、商务、生态环境、水务、卫健、乡村振兴、住建总结)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40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主要部门重点工作总结

目 录

畜牧局重点工作总结 2

发改委重点工作总结 6

工信局重点工作总结 14

教育局重点工作总结 19

科技局重点工作总结 22

民政局重点工作总结 26

农业农村局重点工作总结 34

人社局重点工作总结 39

商务局重点工作总结 43

生态环境局重点工作总结 48

水务局重点工作总结 53

卫健委重点工作总结 59

乡村振兴局重点工作总结 64

住建局重点工作总结 71

畜牧局重点工作总结

一、年初以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两牛一猪""一羊一禽"产业发展,前三季度全市乳、肉、蛋累计产量分别达到89.6万吨、

38.2万吨、13.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16%、6.5%,实现畜牧业产值211.7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去年同期2.2个百分点,全市畜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奶牛方面,签订了奶牛产业发展框架协议,未来将在我市布局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市A2奶牛存栏已达到1.2万头。肉牛方面,新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预计年末全市肉牛万头规模场将达到6个;依托种质资源进行高端肉牛改良扩繁和"华牛"高档肉牛品种培育有序推进,目前改良牛F1代达到1.38万头,F2代存栏达到800头。生猪方面,生猪龙头企业已在我市建成9个大型生猪产业集群基地,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同比增长19.3%,预计年末出栏可达到400万头。羊禽方面,已建设湖羊规模养殖场30个,全市湖羊基础母羊存栏达到5万头;成功

争取到农业部鹅产业集群项目,预计可向上争取扶持资金1亿

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生猪养殖效益持续低迷。年初以来猪价持续下跌,6月

起,全国猪粮比已连续5个月低于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场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生产积极性有所减弱。二是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受今年效益低迷和降水较大等因素影响,部分新续建项目出现停建和缓建的情况,影响了全市畜牧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增。三是环保和疫病防控压力持续存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目标不断提高,养殖业粪污治理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受今年洪涝灾害影响,炭疽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压力增大,动物疫情隐患仍然存在。

三、下步重点工作安排

我们将继续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向建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畜牧强市的目标继续迈进。

一是着力抓好养殖生产。指导生猪养殖场户有序出栏、补栏,淘汰低产母猪,入栏高产母猪,逐步优化生猪基础产能。鼓励大型奶牛规模养殖场扩栏增养,推广奶牛高产高效技术,加快A2奶牛筛选、培育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生鲜乳产量。继续推进高档肉牛改良扩繁和"华牛"品种培育,鼓励引导中小养殖场发展肉牛基础母牛养殖,实现肉牛产能持续提升。利用

好青青草原、对青鹅业等羊、禽龙头企业优势,进一步扩大羊、禽生产规模。

二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加强与企业沟通以及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及时掌握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稳定企业投资信心。加快新项目谋划招引,围绕"奶-乳"、"肉-食"一体化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全产业链项目招商,重点招引、建设肉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

三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有序开展春秋两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积极推进省动物、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制度,加快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保障全市畜禽及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在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提升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水平的基础上,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组织七个县(区)积极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确保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项目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四、相关建议

主要是希望省级有关部门能够针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

粪污资源化利用、良种繁育、贷款融资等内容,给予生产主体更多环境审批、用地落实和财政金融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助力我市畜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良种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

发改委重点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监测经济运行、推进重大项目、振兴老工业基地、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拟定规划政策等方面聚焦发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有益成效。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63.7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

一、2021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一是做好年度经济指标分解。年初,分解落实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7大类52项

和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项,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下发实施。二是常态化推进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为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实现,对GDP、固定资产投资等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行季度分解。与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联系制度,对我市200户重点企业的产值情况进行月调度,对22户石化企业、10户装备制造企业、15户食品产业企业和7户驻地央企的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月监测,精准掌握企业运行动态。

三是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按季度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全程监测、科学研判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猪肉价格回落、重点企业运行不稳等问题对我市经济的不利影响。

(二)统筹做好对上资金政策争取。争取资金方面,加强对上联络,提前谋划项目,做好中央预算内项目谋划申报工作。截止目前,已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7个,获得支持资金3.95

亿元;储备2022年中央预算内项目110个,总投资136亿元,

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4.7亿元。争取政策方面,全力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4月以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会同中科院地理所等科研院所先后到我市开展深入调研,9月上旬,我委组织相关县区和企业代表赴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考察学习,为探索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奠定基础。目前我委已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申报方案。

(三)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一是全力推进省百大项目建设。我市共18个项目列入2021年省百大项目推进计划,

总投资64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9亿元。其中,重点产业

项目1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个。截至9月份,18个项目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为100%,完成投资90.7亿元,投

资完成率为81%,投资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6%。二是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项目。编制并下达了《2021年政府投资年度计划》,推进政府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1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1亿元。推进重大基础设施

和重点民生工程项目245个,年度计划投资63.1亿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资41.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5.8%。三是稳步推动铁路和通用机场项目建设。高铁项目完成预可研究报告,并研究枢纽线位站方案,加快通用机场项目建设进程。

(四)持续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起草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贯彻落实

《东北西部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推动跨省生态经济合作区创建工作,争取今年建立三市一盟合作推进机制。

(五)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环保产业项目43个,项目总投资135.9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2亿元,1-8月开复工项目32个,完成

投资29.3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快编制《数字

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总投资16.6亿元的工业互联网核心数据中心项目正式签约,已完成能评指标审批、数据通道协议、合作协议起草,正在对接用户。

(六)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能源结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谋划能源项目100个,预计总投资650亿元以上。编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基地规划》,优选中核集团为基地开发主体。二是推进一批新能源项目并网。70万千瓦风光平价项目实现或力争实现年内并网。三是加快形成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市政府已与中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建成投产;风电叶片项目落地,年内建成投产。四是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引进国家电投绿拓新能源4个区域性企业总部。五是积极推进核能供热项目前期工作。中核集团中心城区核能热电联产项目正在进行厂址普选;国电投核电项目厂址普选报告通过评审;谋划西南部地区核小堆供热项目,正在开展厂址调研和普选工作。

(七)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抓好"开门办民生"改革。通过民生建议征集、事项梳理,确定民生事项31项,16

项任务已完成,完成率达52%。二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组织3个增量配电试点编制规划方案,3个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报送至国家;申报数据中心+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待省批复后组织实施。

(八)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一是强化要素保障供应。

煤炭方面,推进煤炭仓储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并签订25万吨应急储备煤炭代储协议,编制《供暖期煤炭保供应急预案》,保障冬季用煤安全。天然气方面,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应急储气项目开工建设,配合国家管网集团稳步推动天然气管网项目,预计年底前开工。电力方面,编制《全市有序用电方案》《全市2021年迎峰度冬电力保供方案》,落准、落实、落靠各项序用电指标,坚决守住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引导我市更多的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全年实现合同交易电量24.5亿度以上,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1亿元。二是积极推进价格制定工作。恢复性调整市区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组织召开听证会调整市第五殡仪馆遗体火化费(平板炉)收费标准。

(九)高质量完成宏观政策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制定实施《"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百万千"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方案》,起草《人口城市化发展策略(征求意见稿)》,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以文辅政"能力。

(十)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一是逐步形成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市政府印发实施;21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

17个专项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政府印发实施;44个子规划陆续完成衔接审查后由各部门出台实施。二是全面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会同政府研究室将规划

《纲要》中提出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年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报告,协助市委督考办制定《"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机制》,将规划《纲要》细化分解为350项重点工作任务,逐项落实责任部门,纳入考评体系。起草《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分工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着手开展规划《纲要》年度监测分析,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电力、煤炭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受煤炭供应紧张、电力需求屡创新高等多重因素影响,自9月10日起我市实施有序用电,这对我市各行业经济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省发改预测,到明年4月中旬供暖期结束,我省电力和煤炭缺口还会持续,我市工业企业产能将持续受到有序用电的影响。

三、2022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一是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规划(2021-2025年)》编制任务,开辟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二是加快建设新能

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业,稳步推进风光平价项目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扩大2022年风、光开发规模,强化绿能的供给、使用和消纳。三是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3个增量配电试点园区项目建设。四是加大"双控"工作力度,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两高"项目管理,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关。

(二)坚定不移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锚定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全国样板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入谋划东北振兴专项项目、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择机赴国家发改委汇报我市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全国样板事宜,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做好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围绕国家鼓励扶持的关键领域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认真研究中央投资导向,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明确项目资金争取重点,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储备,扎实做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对上争取工作,同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处室沟通对接,争取政策倾斜。

(四)谋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扎实推进省"百大项目"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我市更多项目纳入省"百大项目",全力

完成省"百大项目"推进任务。加快推进机场改扩建和通用机场项目建设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五)做好稳价保供工作。一是加强要素保供,完善煤炭、天然气储备长效机制,重点建设天然气支线沿线县区分输站、分输阀室,紧跟天然气(LNG)应急储气项目。二是抓好直供电政策落实,引导我市更多的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三是密切监测粮、油、猪肉、鸡蛋、蔬菜等重要生活用品价格走势,持续关注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物价联动补贴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六)全力争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根据国家试点争取的有关要求,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探索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试点申报方案和规划,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积极向国家、省汇报我市试点争取思路和工作开展情况,全力以赴做好试点争取工作。

工信局重点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强化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抓工业项目建设、抓骨干企业培育、抓产业集群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1-9月份,全市360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5.9亿元,同比增长23.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7位、考评单元第2位。从两年平均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

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力度增强。截至9月末,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8项。1-9月份,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7%。

精密制造实现突破。邀请精密超精密联合体专家组莅临我市考察,与市政府、高新区分别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举办了精密超精密制造业务培训等系列活动。

企业融资得到保障。截至9月末,已为20户企业周转贷款

22笔、4.49亿元,保障了企业生产运营资金。推动企业股改上

市,新增入库企业1户。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调整了市非公经济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举办"工业擂台赛",建立了工业网格化包保服务工作体系,大力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截至9

月末,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户。

科技创新成效显现。推进3户企业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户企业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企业22个产品争取省首台套奖补资金支持。

加快工业数字化建设。推动我市5G基站建设规划编制及5G商用场景试点工作,中国移动设基于5G技术的局域网,实现了生产车间5G高清视频监控、车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境监测、车间加工设备互联互通等应用场景。

工业能耗显著下降。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344.32

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29万吨(5.3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79%,超额完成了省厅全年下降3%的任务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运行还有一定下行压力。个别龙头企业受订单不足和市场影响,产值出现较大下滑;部分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

2.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虽然铸造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但建设还不够快,铸锻件产品还不能满足我市装备工业企业需求,铸造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市装备工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头条号:基层公务员的日常,QQ545658867,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

3.

4.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贷款抵押不足,金融机构融资产品创新程度不够。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2022年,在持续常态化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推动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一是推进精密超精密制造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再造产业链供应链。

2.加快食品加工产业和原料药基地建设。一是加快食品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大项目建设。二是延伸食品产业链条。招引玉米生化产业重要辅料-酶制剂及尿素和新型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助力产业链延伸。三是申报建设国家级原料药基地。

3.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控。一是分析产业链、供应链情况,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寻求突破。二是做好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工作。重点关注临规企业和有退规风险企业。三是强化工业网格化包保服务。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困难问题。

4.加强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工作。动态跟踪推进全市重点

工业项目,确保工业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

5.着力推进工业数字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建设。一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二是持续推动企业上云工作。2022年,新增上云企业150户。三是积极培育工业企业数字化。2022年,培育打造省级数字化工厂1个、省级数字化(智能)车间5个、市级数字化(智能)车间

5个。四是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五是组织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工作。

6.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大力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梯度培育企业扶持力度。2022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二是抓好银企对接,建设供应链金融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良性循环。三是推动企业"规改股、股上市"。四是稳步推进培训工作。计划2022年组织线下培训5次以上。五是推进双创工作。2022年争取新进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基地1家。

7.以节能降耗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对高耗能行业企业进行节能监察,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改。二是发展"绿色"能源装备和节能装备。打造风机叶片制造基地、打造风机装备总装基地,形成组装2-4MW

风机整机200套的生产能力。三是提升工业绿色生产。抢抓机遇,在制造业领域打造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示范工程,培育出一批绿色设计产品。

教育局重点工作总结

按照要求,现就教育工作从三方面汇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全市教育认真实施质量提升、文明礼仪、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教育惠民"六大行动",着力抓好30件大事实事。在教育惠民上,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确定的"一减、两治、四补"七件实事全面落实。学生家长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90%的小学生能够在校内看护时间完成作业。446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初审合规82

所,自行注销54所。取缔黑班黑校123所,公布黑名单100所。全市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同上一节党课,领导班子走流程、破解上放学交通拥堵难题得到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市委主要领导肯定。在质量提升上,聚焦"五维十环",让教师课上讲透,学生当堂学会,学生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双随机抽测满意度达92.3%。全市中小学"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型课堂实施面达9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在立德树人上,坚持小切口、大教育理念,强化师生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开展了文明我先行、

小手拉大手活动,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以教师文明带动学生文明。文明礼仪教育成为中小学立德树人的品牌,《学习强国》予以报道。在队伍建设上,深化"县管校聘"改革,2次在全省介绍经验,省委《调查研究》推广我市做法。开办了名校长讲学堂5期,名师宣讲堂4期,举办名校长工作

坊月例会、名校长联盟经验分享10余次,发挥258个名师工作

室辐射带动作用,培训校长近2000名,教师1万多名,师能进一步提升。在改革创新上,"双减"改革、"县管校聘"改革、大校区制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督导改革由教育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意识、政府行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在服务发展上,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省市共建省级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争取专项资金2000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还不平衡,16个县(市)区只达到了基本均衡县标准,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异较大。二是教育质量与人们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还不紧密。三是校长和教师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四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还不紧密,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

三、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围绕教育强市建设,发挥"六大教育品牌的支点作用,促进教育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主要工作目标:(1)3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验收。(2)新高考改革平稳顺利,学生家长双随机抽测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3)校内外管理更加规范,"双减"、课后看护和周边环境治理等群众关注的问题有效解决。(4)省市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5)争取一些大项目,借助外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局重点工作总结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科技工作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年初以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启动实施科技攻坚三年行动。目前,年度工作目标已基本完成,各项科技工作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可完成全部目标任务。

(一)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754.34亿元,同比增长36.77%,其中95户国家级高企总产值为330.25亿元,同比增长17.0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81.96亿元,同比增长20.28%;从总体情况看,增幅较大的有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和新能源、高效节能领域。

(二)科技型企业大幅提升。1-9月,培育成长型科技企业541户,完成全年目标的135.25%,同比增长105.70%;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274户,另有74户企业待公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46.52%;分3批次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2户,已经通过省评审并公示32户,预计全年可超额完

成高企认定目标净增45户。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良好。1-9月,生成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20项,同比增长6.6%,引进落地转化科技成果65项,同比增长44.4%,完成全年目标的86.67%。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84项成交额11.68亿元,同比增长312.72%。开展线上线下政策宣讲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4次;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217

项;同步兑现省、市两级技术交易奖补政策,惠及单位22家,

获奖补资金410万元。

(四)创新创业平台提质增量。出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营实施方案(试行)》,对科技创新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1-9月,新增科创平台22家,其中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科学家工作室3个、头雁工作站18个,已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入库管理实施方案(暂行)》,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总数达到43家,已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尚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1家,占全省的1/7;二是受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等多重影响,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仍然突出;三是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不高,我市现有高企数量不

足全省的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三、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安排

我们将对标"十四五"规划及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科技攻坚三年行动,突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实现突破。实施新一轮千企行动计划,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量质提升。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300户,高企数量继续争取突破。

(二)在创新链建设上实现突破。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铸链、强链、延链,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以企业需求引导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引进落地转化科技成果75项。

(三)在平台园区建设上实现突破。推动科创平台增量增效,推动重大装备高端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精密超精密共享服务中心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继续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全市农业科技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