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基本思路(第2/3页)
四、主要任务
(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持续深化企业准入制度改革。重点围绕"准入不准营"、市场主体退出难等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向纵深拓展。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认真落实分类管理,通过"照后减证"实现"减证便民"。继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根据国家要求和河南实际,动态更新"多证合一"目录,积极推进"证照联办"升级,继续降低企业准入成本,实现企业开办更加优质高效。进一步推进企业注销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解决企业注销难、退出难问题。继续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名称登记、"一件事一次办"等企业准入便利化改革,进一步降低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加强非公党建、团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党在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中的覆盖面,综合采取政策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推进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进一步压减大类,减少层级。积极开展简化审批程序改革试点,压缩审批时间。进一步压减强制性认证种类,严格落实许可转强制认证"正面清单",对取消许可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转为强制性认证。推动落实财政负担强制性认证费用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食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承接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工作。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措施。优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流程,加快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步伐。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
(二)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1、加强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
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把握网络市场发展规律,健全网络市场监管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网络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推进依法管网,引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落实相关责任,规范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行为,防范网络交易风险,提高网络市场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升级全省网络交易平台监管服务系统,推进"以网管网",强化网络交易市场治理能力。加强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能,提高网络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创新网络市场监管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和市场监管各业务条线之间的监管协同,加强信息共享,发挥各种监管资源的综合效益。加强社会公众、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对网络市场秩序的监督,发挥消费者对网络经营活动的直接监督作用,努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机制。
严厉打击传销。完善传销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完善打击传销工作机制、执法协作机制、信息技术监控机制、群防群控机制,把打击传销作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积极推动建立完善"党政主导、政法牵头、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综合治理"的打传工作新格局,加强对聚集式传销的治理。加强对网络传销的查处,遏制网络传销蔓延势头。加强对新形势新业态下新型传销的研判,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和防范,强化案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
加强合同行政监管。适应新形势下合同行政监管的要求,厘清职责,依法监管,以信用监管为主要手段,全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动产抵押登记为切入口,强化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推广全国市场监管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系统,全省系统线上办理率达到95%以上,实行零见面、一次办、一次清。针对商务活动逐步向线上发展的特点,将监管的重点从传统的线下转为线上。对线上重点领域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加大社会参与度、影响面。对已经开展过专项整治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适时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检查督促整改到位。深入开展合同帮农工作,巩固成绩,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化解生产经营风险,维护农民权益。加强合同行政指导,创新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工作,鼓励基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合同范本,指导帮助依法规范订立合同、履行合同,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加强广告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广告导向监管。建立健全广告监测体系、制度、标准,全面提升广告监测水平和效能。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将药品、医药器械、食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金融理财、汽车房地产、旅游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广告作为重点领域,将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大型电子显示屏等作为重点媒介,将车站、码头、机场、高速公路、城乡结合部等作为重点地区,大力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做好"三品一械"广告审查工作。创新监管方式,按照源头防控、常态监测、分级负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常态长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监管、从严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治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协同共治新格局,有效遏制违法行为,有力维护市场秩序。
2、加大竞争执法力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把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作为实施竞争政策的重要任务,完善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指导政策制定机关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工作,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效应分析,对政策制定机关开展的公平竞争审查成效进行跟踪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第三方评估,对不合理的政策安排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贯彻执行《反垄断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依法查处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把公用企业、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作为监管重点,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烟草、邮政等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滥收费用、强迫交易、搭售商品、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促进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公平竞争、健康发展。针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加强网络市场、分享经济以及高技术领域市场监管,制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和限制竞争、阻碍创新行为。加强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垄断行为的监管。围绕优化环境,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集中优势力量,保持并不断强化联合整治工作的压倒性态势。从保护产权、优化营商环境出发,重点解决市场混淆、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突出问题,查办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和强大声势,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加强价格监管执法。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检查,突出行政事业性收费、红顶中介、行业协会商会价费行为规范、自然垄断行业价费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违规收费行为治理,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强水电气、教育、医疗、电商、物业、停车等民生重点领域价格行为监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聚焦社会热点、重要节点,突出抓好节假日市场价格监管,及时处理价格投诉举报,疏解价费矛盾,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和完善纠纷案件快速调处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侵权案件行政调处前置制度,继续开展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切实加强维权援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
3、全面加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地方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市场监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业态,探索推进网络交易监管立法,为网络市场监管提供保障。推进执法规范公正,规范执法程序,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树立公正公平的执法权威。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大社会评议权重,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提高考评的科学性、效能性和公正性,促进行政机关市场监管水平提高。推行执法公示制度,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提高执法公开化、信息化水平。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制度、权力清单制度,推进事权规范化、法制化。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理顺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理顺纵向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界定各层级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事权和监管职责,强化上下联动,形成监管系统合力。加强机构内部横向协同,推进业务职能整合,完善各业务领域问题会商、工作协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综合优势,强化综合治理,实现一门窗口审批、一个标准管辖、"一箱工具"综治、一套程序办案、一支队伍执法、一条热线维权。加强外部工作协调联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平行部门工作职责,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协调联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社会共治,着力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优化公示系统软硬件和网络环境,提升公示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积极探索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和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内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机制,确保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公示率100%。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抓好"黑名单"管理。进一步推动部门联合惩戒,对违法企业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发挥社会共治力量,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出台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企业自我纠错、重塑信用。
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提高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强化对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监督,实行执法监督制度、督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错案纠错制度,发现市场监管部门有案不查、查案不力、越权管辖、违法办案的,会同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党纪、政纪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切实解决有案不移、有案件难移、以罚代刑等问题。
(三)遵循"四个最严"要求,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我省有关意见精神,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着力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管责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建立完善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刑衔接、案件会商、联合督办等制度,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和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严把食品加工质量安全关。实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落实"处罚到人"要求,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人员联合惩戒力度。改革许可认证制度,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食品生产许可改革,优化许可程序,实现全程电子化。加快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量化分级、风险分级相关制度,省级层面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办法制度,形成科学完备的餐饮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特殊食品安全系统建设和运用,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推动特殊食品安全监管"机器换人",有效提高特殊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能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检查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加速建立一支与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实际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食品检查队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体制机制,夯实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能力基础,强化食品风险预警分析和风险交流能力。加大抽检监测力度,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评价性抽检三种抽检的定位更加清晰,提高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智慧抽检监测水平。
强化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药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创新监管手段,完善药品安全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新生业态监管。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监管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专家智库建设,夯实专业化监管基础,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筑牢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进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主体的安全责任,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共治格局。继续深化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产业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五个监管重点,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的工作效能。坚持从源头抓起,规范准入审核,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反溯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向公众提供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加强生产与流通领域监管联动,更加突出流通领域抽样,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推动综合执法监管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合力。建立健全承担监督检查检验工作的制度规范,推广随机选取、匹配抽检机构和拟抽查企业的"双随机"模式,严格落实承检机构抽检分离。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依法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经费,特别是监督抽查经费足额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全面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及时跟踪监测和防范化解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化工作举措,完善监管基础,严厉查处企业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一单四制"的要求,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管理。综合运用市场化机制、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督促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推广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特种设备监督检查全覆盖,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特种设备技术检查机构设置,加强基层安全监察人员培训。建立我省特种设备大数据分析系统和全省电梯应急处置管理平台,加强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用信息化监管手段来化解人机比矛盾突出问题。
加强12315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12315消费维权体系,实现"一号对外、集中管理、便民利企、高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完善跨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共治格局。开展放心消费环境创建活动,打造500个放心消费集贸市场,500个放心消费超市,10000个放心消费门店。开展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和最美消费维权人物、"十佳"消费维权好新闻评选,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消费氛围。
(四)提升质量高线,加强河南品牌建设
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从源头提高质量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示范作用。加强和改善质量监督管理,坚决维护质量安全。加快质量法制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控制、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夯实质量基础,提升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强化质量激励作用,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完善质量标杆培育机制、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县)示范创建工作。突出创新驱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质量人才,打造创新型质量科技平台。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培育先进质量文化,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社会舆论宣传,促进质量交流合作。促进"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件,力争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第一方阵。大力引导高价值创新创造,提升创新主体专利创造能力,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培育工作,打造企事业单位核心专利,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打造中部知识产权质量高地。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综合布局,以核心专利中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专利布局,努力获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专利权,形成一批高质量专利组合。精简、筛选支撑产业发展专利储备,挑选出一批优质专利,提升河南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产业形成专利联盟,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推进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产业化,开展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优势培育工作。
推动广告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告企业服务能力,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告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细分市场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大型骨干广告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挥广告产业园区对广告产业要素的集聚作用,推进园区内部、园区之间、园区与相关经济体之间的资源交流和整合,新建成1-2个国家广告产业园,新建成2-3个省级广告产业园区、3-4个广告基地,辐射和带动广告业集约化发展。促进广告产业创新,推进以"创意、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广告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支持加快广告业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媒介形式创新、业界文化创新。推进广告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广告企业与新业态、新媒体、新技术以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广告业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构建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提升广告产业国际化水平,注重引进广告业国际理念、国际信息、国际资源等,提高广告业发展国际化水平。完善公益广告发展体系,探索建立完善公益广告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公益广告宣传制度化、长效化。
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在国家标准化体系框架下,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地方、团体、企业标准,建设更加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加快推进地方标准的清理和制定,加快制定满足我省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的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团体标准,加快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在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急需的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进农业农村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农场、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推进工业标准化,结合河南省优势工业产业特色,推动标准化与新兴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建立和完善符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标准体系。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机制。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加强标准化军民统筹协调,推动标准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广泛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方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公开、透明、开放的标准化工作环境,提升企业国际标准化能力。
加快推进计量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部门和行业作用,加强计量监管,强化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规范市场计量秩序,提升计量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建设计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计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计量服务水平,大力扶持计量产业发展,将计量器具制造产业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技术和产能,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建设能效、水效检测实验室,提升计量服务节能减排的能力。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量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培养壮大注册计量师队伍,鼓励计量高层次人才与发达国家计量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持续提升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完成中国计量院基地建设。
加强认证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认证行政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监管的认证执法监管模式,落实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任务,严厉查处认证目录产品无证生产销售行为。结合河南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认证。加快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扩大绿色标识应用范围,落实绿色产品认证结果采信,助推精准扶贫,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推进"蓝山"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持续推进"两型认证"。充分发挥认证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两型村庄""两型景区""两型餐饮企业""两型工业企业"等系列认证服务,打造"两型认证"品牌。积极对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
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到2025年底,我省从业机构数量达***家,营收总额达**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在2018年基础上翻番。进一步深化检验检测行业改革,推进实施"调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告知承诺"、"自我声明"和"优化准入服务"等举措。推进技术机构整合改革,有序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加快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力度。编制《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河南检验检测行业投资建设的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使检验检测行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助推民生改善、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监管力度,切实整治检验检测乱象,确保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市场监管队伍按照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坚持岗位练兵和以案代训,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加快建立忠诚干净担当的职业化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加大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万人培训计划",分层分线加强对干部职工尤其是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库。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守法用法观念,落实学法用法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