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1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1分钟

2020年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4日在襄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郄英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的复杂局面,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凝聚的磅礴力量,务实担当、攻坚克难、奋发作为,"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2.1%,外贸出口额增长18.7%、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8%,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均被评为"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枣阳市、谷城县、襄州区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减量化增长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地耗、水耗持续下降,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3%,我市成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尧治河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新的动能加快成长。创新引领集聚新动能,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30.4%,同比加快16.7个百分点;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167家、达到537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结构调整释放新动能,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4个产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9.5%,在全国汽车产销下降的大环境下,我市汽车制造业产值逆势增长7.2%,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3%,我市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古隆中成为我市首家5A级景区;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建"稻虾共作"基地10万亩,新建改造茶园5.49万亩,新认证有机农产品20个,"襄阳高香茶"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营商环境明显优化,中国(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公证"最多跑一次"等5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营商环境在三季度全省督查考评中名列第二。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民间投资增长10.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企业类市场主体19262户、同比增长26.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净增63家,扭转了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不抵退的被动局面;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3家,37家企业成为省级细分领域隐形冠军,3家企业成为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林新火炬公司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双创"动能明显增强,新增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62个、高层次人才805名,吸引2万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5789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

--美丽襄阳魅力彰显。城市能级显著跃升,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建成通车,襄阳迈入高铁时代,襄阳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襄阳新地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襄阳古城和胜利街景观整治、三江五岸亮化、鱼梁洲环岛景观带建设等重点工程成效显著,改造老旧小区110个,新增绿道31公里、绿地318.4万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建设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98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我市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内源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PM10年均值降至84微克/立方米、完成省定目标;"绿满襄阳"提升工程成效明显,建成鄂北生态防护林带258公里,老河口市成为省级森林城市,南漳县成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保康、南漳、谷城三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全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17792户、37192人脱贫,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新增城镇就业10.84万人,"五险"扩面21万人次,社会保障待遇全面提高,先后发放七次价格补贴改善城乡困难群体生活。"三医联动"改革获得湖北改革奖。现行标准下农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八字方针""六稳"措施,扎实推进减量化增长,全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加快打造"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主要做了七个方面工作。

(一)科学调度稳增长。完善机制抓调度。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完善市领导领衔包保制度,实行政府定期调度、部门协调联动、督查跟踪问效,建立企业诉求处理"直通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了经济稳健运行。强化措施抓调度。出台服务业补短板、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等政策措施,落实惠企政策减税降费58.8亿元、降低用电成本超过3亿元;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和砂石供应,出台16条措施增加中小制造企业流动性,开展专项行动促进信贷同比增长12.6%;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积极促成一批本地企业实现产销合作。突出重点抓调度。坚持市县联动、大员上阵抓招商,开展"楚商襄阳行"等39场专题招商活动,新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0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36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8.6%;坚持开展季度拉练、"三集中"活动抓项目,推动405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奥利斯智能装备制造一期、誉德智能自动化设备、兴源控股热交换系统等13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双林新火炬轴承生产基地、长源东谷升级改造、襄阳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等27个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一系列调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组合拳",有效应对了风险挑战,提振了企业信心,促进了经济逆势而进。

(二)优化结构促转型。狠抓技改提质工程。全年投产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11个,新增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生产线130条、数字化生产车间27个、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0家。狠抓新动能壮大工程。深圳一电无人机智能制造、清华同方计算机研发生产基地等41个投资过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产,"智行隆中"项目扎实推进,襄阳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三期建成运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均呈两位数增长;"两化"融合深入推进,登云企业突破2100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成部署。狠抓服务业扩容提质。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电商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以上,农产品线上交易额增长30%以上,我市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华侨城、唐城二期、关圣古镇等25个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5.1%,其中唐城突破200万人次,古隆中突破100万人次。狠抓创新引领。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性科技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襄阳华科工研院建成运行,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行,4个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获批筹建,完成技术交易额131亿元;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荣获一等奖。

(三)推进振兴强"三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和高效种植模式,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建成,水利补短板三年任务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表彰,百亿斤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全力抗击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战胜大范围旱灾再获丰收;非洲猪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国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域推进农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扎实开展"百村示范",新建改建农村厕所20.3万座、农村公路1364公里,完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56.9公里、危桥改造22座,南漳县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农网改造升级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三农"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四)提升能级抓城建。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米字型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骨架网加速形成,老(河口)谷(城)高速、枣(阳)潜(江)南高速建成通车,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31公里;襄阳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90万人次,同比增长35.7%;雅口枢纽、新集枢纽和襄阳新港建设有序推进。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新六两河大桥建成通车,凤雏大桥主桥合龙,东西轴线工程快速推进,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打通断头路16条,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35条,市民出行更加便利。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心城区改造棚户区5021套,综合整治122条背街小巷,在539个居民小区推广垃圾分类,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建改造标准化菜市场15个、公共停车泊位5419个、公共厕所194座,城区供暖一期工程正式运行,市民生活舒适度不断改善。着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实施,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清洁家园"活动,重拳整治市容秩序、违法建设和铁路沿线环境,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五)全力攻坚补短板。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不良贷款压降完成省定目标,8家网贷机构全部关停,政府债务额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有效化解,为200余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清偿拖欠账款5.1亿元,为4289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4569万元,妥善解决48个招商合同履约问题,中心城区37个逾期还建房项目已分配入住14110套、45个小区商品房办证难问题已解决8609户。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巩固,"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稳定长效脱贫机制初步形成。全力抓好污染防治。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快速推进,城乡改厕、精准灭荒分别完成三年总任务的80%和85%,12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试运行,城乡垃圾治理"襄阳模式"在全省推广;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取得突破性进展,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和搬迁改造危化品生产企业12家,启动实施一批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彻底整治河库"四乱"问题323项,取缔非法砂场401个、非法船舶1142艘,复绿岸线47.1公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大气污染治理强力推进,安能热电煤改气项目建成运行,完成东风二动力等25家企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风神汽车公司等24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泰山石膏公司等203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整治。

(六)深化改革增活力。狠抓"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和不动产登记(新商品房)线上办理时间均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46个和80个工作日,创造了全省领先的行政审批"襄阳速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联合惩戒实现常态化;新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全市"一张网"注册用户占常住人口比例居全省第一,办件量突破17万件。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得到优化。持续深化财政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序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汉江国投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6家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8家破产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增长18.4%和14.1%。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新增4条国际货运通道,襄阳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圆满成功,首次实现国际商用飞机直航;新备案外向型企业234家,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监管货值同比增长4.36倍。

(七)倾心竭力惠民生。坚持一手压减一般性支出,一手加大民生投入,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5.5%以上。市政府2019年年初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23个子项中,有22项全面完成(36条城市道路电杆、线缆综合整治预计于2020年2月底前完成)。强化就业优先措施。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9.8万个,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71万人,发放企业稳岗补贴、创业奖励补助、就业创业培训资金1.69亿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保共享计划"深入实施,"一城通办、一岗通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经验在全省推广;跨省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切实减轻了患者医疗费负担。加快发展优质公平教育。调剂增加中心城区教师编制400名,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3220个、中小学学位17790个;襄阳四中新校区建成,全市高考过重点线人数突破1.1万人、创造了"九年九状元"的好成绩;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湖北文理学院尹集新校区基础工程开工建设,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列入全国"双高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项目正式签约。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农村文化小康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市博物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900余场,戏剧《远山丰碑》赴京展演,《黄河绝唱》荣获湖北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襄阳马拉松赛成功举办。积极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市区就诊实现"一卡通",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我市成为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市域一体化、滚动式、持续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武汉世界军运会安保任务;社区减负增效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三安行动"取得积极成效;"防抗救"一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8.3%,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全面加强,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对口支援等工作不断加强,慈善、助残、妇女儿童、红十字事业等都实现了新发展,审计、统计、民防、供销、气象、档案、保密、史志、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机构编制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峻复杂。面对新考验、应对新挑战,我们坚持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力保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得到忠实贯彻、有效落实,推动了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克难前行。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政府工作全过程,聚焦脱贫、住房、出行、上学、看病、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小切口推动发展大主题实施,工程化项目化推进目标任务落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科学调度经济运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有效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和企业融资、用工、用地、产销、成本等方面突出问题,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推动了经济稳中有进。我们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和舆论关切,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我们坚持担当作为,以"担当年"活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敢于动真碰硬,坚决扛起突出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逐个啃下违建别墅、"大棚房"、河库"四乱"、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和农民工工资、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硬骨头";敢于直面矛盾,坚决扛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大责任,有效化解招商合同不履约、城市征迁还建慢、商品房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敢于坚持斗争,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以制度创新完善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政府投资工程等重点领域腐败风险防范机制,强力实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四不两直"推动落实,有力促进了政府系统转作风提效能。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只要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开创襄阳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的新成绩新进步好于预期。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舵定向,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生动实践,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为襄阳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和中央、省驻襄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较多困难;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多点支撑、交替领先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服务业短板仍较突出,农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不强、精深加工能力薄弱,新动能势强力弱、支撑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大气污染治理仍在爬坡过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少数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能力不足、作风不实、担当不够、效率不高,等等。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正视问题、敢于斗争,努力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实、干得更好。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持续显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处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国家稳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逆周期调节政策加速落地,创造了重要的政策窗口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襄阳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襄阳自贸片区开放创新引领力持续提升,要素吸纳集聚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努力,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激发了新活力,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新支撑,一大批优质企业加速成长集聚了新动能,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进形成了全市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心、用好有利条件、善于化危为机,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定能够在攻坚克难中开拓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减量化增长行动为抓手,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八字方针""六稳"部署,统筹做好"稳促调惠防保"各项工作,加快打造"一芯之心、两带之极、三区之柱",不断开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2020年我们要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经济增长好于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外贸出口额增长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面完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省定目标。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扎实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推动经济稳中提质

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精准落实,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物流和用能成本。持续放大增加中小制造企业流动性政策效应,健全"银政担企"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全省"三个一百亿"资金,促进金融服务增量、扩面、平价、提效。建好用好"产销云"平台,促进产业链企业产销对接。积极引进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完善政商联系沟通、领导干部包保、企业诉求回应、政务服务评价等工作机制,建立治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全力提高投资质效。完善招商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招商机制,充分发挥外埠商会等机构作用,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12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40家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紧盯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窗口,全力争取项目资金,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坚持领导包保、项目拉练、"三集中"和重大项目监测机制,全力推进413个投资过亿元重点项目,突出抓好中车交通汉江捷运装备总部基地、骆驼集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园、东风电驱动系统、中烟襄阳公司易地技改等39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抢抓国家促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汉江流域消费中心。加快建设新型消费商圈,结合旧城更新规划建设特色商业步行街,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店、旗舰店、体验店等业态集聚,支持传统百货店、体育场馆、闲置工厂打造消费体验、休闲娱乐、文化时尚、健康养生等新型消费载体,支持樊城区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推动商旅文体、游购娱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夜间经济业态。用足用好国家促进消费升级政策,激发城乡消费活力,大力培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健康、文化等消费热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办好汉江流域农博会,促进优质农产品消费。

全力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紧紧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科学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任务。牢牢把握"一极两中心"的战略定位,深入对接国家战略部署,科学谋划支撑未来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更多发展诉求进入国家和省规划。深度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谋细谋实。建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机制,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

(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制造强市。实施产业培优行动。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我市与东风公司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升级,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布局,扎实抓好"智行隆中2.0"、智能网联生态小镇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打造中部地区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基地;以壮大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深度参与全省"芯屏端网"产业链分工,加快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城。实施技改提质行动。抓好10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力争160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实施企业育强行动。推进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实施绿色制造行动。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动磷石膏、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抓好襄城、谷城、老河口等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