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合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第7/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9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4分钟

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精神文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监管的滞后,致使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旗帜鲜明地抵制这些低俗媚俗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主流价值的营造净化网络环境,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之下,形成一批有内涵、有高度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当前,无论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还是语言表达和文化产品创新都存在不足。

3.建设时效有待提升。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时刻都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目前更是花样翻新地通过文化形式进行渗透,一旦我们疏于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就会以学术交流、文化宣传、文化商品贸易等多种形式传播开来。当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采取的措施过于保守,缺乏主动应战、主动迎战的意识能力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意识形态外宣存在"话语逆差"和"历史逆差"。一方面,长期以来相关部门疲于应对西方复杂繁多的意识形态渗透,缺乏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动性,也没有积极构造符合对外文化宣传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很少有中国声音,进而出现了"话语逆差"[6]。另一方面,在对外文化宣传方式和内容选择上还存在误区,一味地想通过时髦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甚至是文化商品贸易来对抗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没有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产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宣传,进而形成了文化宣传的"历史逆差"。

意识形态内宣存在"泛制度化倾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无疑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影响,甚至引发了现实冲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相关部门还缺乏政治意识和基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和网络大V,将我国的个别现象问题化,并推波助澜、添油加醋地进行宣传,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存在的"泛制度化倾向"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甚至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复杂化。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时代回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时代诉求,针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表达方式和建设时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多种维度出发,创新引领方式和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创新。

1.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凝聚力。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着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相应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是提高其引领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为此,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适应,逐步提升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做法上,一要倾听群众呼声。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即群众所处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过于宏观,缺少对群众关切和现实困境的回应。为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遵循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丰富和畅通表达民意的渠道[7]。二要关注社会热点。一些公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网络媒体的加速下,往往会持续发酵。主动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回应,有助于消除群众的顾虑,坚定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此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应对群众进行引导,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在理论逻辑上提高自身的说服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人们思想的形成通常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唯有被人们信服,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此,当前要坚决抵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空话和套话,树立由"被动掌握"向"主动掌握"转变的意识。具体而言,一要主动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愿望与意识形态内容相结合,建构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围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致力于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二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变化多

端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集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人民群众也应发挥主动性,自觉参与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之中。简言之,由"被动掌握"到"主动掌握"的转变,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

2.尊重个体差异,提升引领力。一是实施精准引领。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对象,其思想特征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应体现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引领策略。要么针对一些具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人群,可采用理论推理的方式,引导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做到以理服人;要么针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偏弱的群众,则可通过影像、视频等更为直观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增强其对群众的吸引力,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认同感。针对个别敌对势力,应结合不同的立场分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和观点,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纠偏。简言之,精准引领实施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普通群众与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动态,识别出其特征和特点。

二是培育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可调动这一部分人群的积极性。虽然当今的自媒体为群众发声提供了空间,但多数人的号召力依然有限,而少部分的意见领袖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面对这一情形,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可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一要树立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与网络意见领袖坦诚相待,对其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意气表示宽容,并积极听取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针对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则要严肃处理,并表明立场。二要利用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意见领袖,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力。

3.供给优质内容,提升主导力。一要守正出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其理论本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理念和价值理念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之中[7]。纵观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才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化进程中,

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成功地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导力建设进程中,必须要守正出新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既要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本源,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

二要兼容并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引领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多元社会意识,这些社会意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社会意识的交流、沟通和对话,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和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有些时候我们有理说不出,道理讲了但传播不开,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下功夫解决[8]。按照这一思路,既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态进行创新,也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语句进行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占据一席之地,就在于他们能够用碎片化的内容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网民的眼球,进而影响网民的思想价值。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和做法。在表达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形式、载体、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既要讲好道理,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既要运用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技巧和传播方法,也要设置好话题,增加内容深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思想升华。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追求现实理论逻辑,也要丰富表达形式和内容,用严谨的逻辑来引领,用鲜活的表达方式来回应时代,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十九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李心悦、戴雪红

(2021年3月15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定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使命,强调落实这一使命的"关键作用""关键使命"和"关键路径"。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聚焦意识形态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国内有关研究在各方面均有创见,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成果。本文查找整理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显示,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即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包含"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文献共771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78篇,CSSCI来源(含扩展版)期刊论文935篇。另外,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含有"意识形态建设"或"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词的学位论文共438篇;读秀中文学术平台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学术专著28本。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多次召开相关专题学术会议,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峰论坛、首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等。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性与内容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意识形态就是反映多种利益主体诉求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导向性、边界性与整体性),由此也规定了其自身的任务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与文化建设的其他环节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一)导向性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列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维护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说,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味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意识形态,在理论内涵

上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品格[2],在实践表征上,体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其次,人民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属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归。有学者就此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也具有价值先导性,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内涵人民性导向。[3]具体落实为大量宣传和报道关于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将焦点对准群众基层的正面事迹,文化作品要自觉反映社会存在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将事实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意识形态的目标导向性决定了其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此三权是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三重显著表征。许多学者首先就"三权"之间逻辑联系提出了见解与论述,认为从历史发展来说,坚持领导力、创造力、吸引力、引领力和斗争力是党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4]关于"三权"的运行逻辑,有学者将权力运行视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逻辑,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具体包括理论构建和宣传教育,因此在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上,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体现为"基础和目标(双重)-执行过程

-形式体现"的有机结构。[5]

领导权是根本政治保证,话语权是统治阶级思想实现占统治地位的彰显,而从根本上说是要掌握主导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在目前国际社会舆论格局下,从对外的层面要警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垄断话语模式,防止陷入西方话语逻辑。[6]其次,从肯定意义,对内层面中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关于话语体系构建机制,有学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可以包括理论说服、价值说服、事实说服、话语说服、艺术说服等五个机制,内容包括党史研究、国史宣传等。[7]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中心的统一[8],通过坚定目标导向,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边界性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具有边界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对社会存在的观念意识,尤其是对经济意识的规约与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原则,以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引领社会发展,其本身

就是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完整内容的澄清,也是对意识形态目标导向性的坚持和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较量",意识形态是一种区分性话语实践。当其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理由的时候,意味着需要对其他的意识形态以否定性方式区别表现出来,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以坚定的底线思维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前者从内生力量出发,固本强基,发挥制度优势的同时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后者从外生要素出发,抵制风险,坚守阵地领导权的同时扩大管理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大体从原因与措施两方面入手。原因之一是时代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概括和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加剧渗透。仅就《人民论坛》发布的年度思潮结果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皆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渗透中产生重要作用。原因之二,中国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易引发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同时,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容易出现社会道德失范等问题。[9]另外,民族问题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势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突破口。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措施,有学者提出,首先要提高包括领导、经济、文化、传播和网络在内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并占领网络阵地。[10]有学者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视和反思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背景与运行逻辑,保持清醒的"阵地意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也有学者指出,要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进入和改变黑色地带,稳住和转化灰色地带[12];在政党属性与人民至上、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理论创新与实践强化、教育引导与批判交锋的辩证统一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3]

(三)整体性与文化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整体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建设其他各环节,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互为有机补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着教育引领的社会作用。

第一,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凝聚共识。意识形态建设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三个思想层面发挥作用优势,通过巩固和扩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舆论,社会民众从个体认知出发自觉主动对外部建设的成果表示认同,从而实现思想融入,这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政治保证。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全体人民精神力量的凝聚,事关"四个伟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第二,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质量的重要方式,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培养、塑造、认知等功能,学校等国家机器是实现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指出,没有文化的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健全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责任制,构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育人格局。[15]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16]对此,侯惠勤指出,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加以割裂,试图以非意识形态化借口繁荣文化而模糊挑战是思想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意识形态从两个方面具体决定文化的发展,一是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文化的作用效果,二是贯穿其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塑造人的方向。[17]

第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现。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中表现为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价值领域中则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多维度中讲好中国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第四,意识形态建设依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觉。有学者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化的深度自信,更关键的是有强大的理论自信,才有真正持久深刻的话语权和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体看来,十九大以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更强调意识形态任务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意识形态成就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加以辨认和具象化;意识形态建设也需

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协同配合,在横向配合与纵向传承创新中实现整体推进。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

观念体系最终只有通过主体的思想认同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力量。而在特定的受众、语境和载体中,意识形态建设也要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和价值引领方式,依据不同的阵地建设需要开展实践。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思想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王炳林指出,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管办学首先就直接体现为党管意识形态。[19]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有学者就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理念困境、实践困境等)寻求突破路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实际案例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感染力与实效性的方案。

第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创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牵涉各方,是复杂的统一整体。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多途径、更多形式,意识形态需要覆盖学生全员、贯通育人全程、实现全方位育人。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呈现出协同效应、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需求拉动等特征[20];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眼学生的思想诉求,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育人阵地,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

第三,重思想引领,抓关键少数。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榜样引领的效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实现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从而建设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学者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通古今中外、实事求是、聚焦问题,提升原造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优势。就治理问题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有学者指出,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加强教育事业的辅助,需要协同发挥教育功能与改革教育方法。[23]

(二)宣传思想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包括新闻出版和舆论媒体,核心工作任务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2020年的出版发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曾就宣传工作中如何激发无产阶级主动性问题提出,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是重建党的机关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的思想。因此,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始终不能变。

第一,宣传阵地建设要强化党管媒体。党管媒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是党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始终坚持的立场。从耦合机制上说,党管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内在贯通[24];从现实依循上说,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是依循党情、国情、舆情的必然选择。

第二,宣传阵地需要加强主体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宣传干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将理论学习上升为工作自觉。其次要充分发挥带头引领的模范作用,通过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模式建构思想引领的习惯场域,筑牢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宣传思想工作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阵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阵地要强化人民话语。"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人民话语就是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话语体系。[25]宣传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人民,宣传话语必须符合人民,宣传内容必须贴近人民,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代表人民利益,形成大众认同,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革新也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思路。有学者指出智能传播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算法实现信息与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匹配,因此与提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的传播精度、影响力度和评价效度相契合。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接收窄化、内容生产异化、传播格局分化,也给舆论引导和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挑战。[26]在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对象、空

间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需要从新的维度探讨文化建设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新理路,优化信息域,提升主体认知素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技术、新手段

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意识形态的生长空间与运行状态,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垄断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首先,网络空间承载全部的信息流动,以算法等市场和技术手段决定信息的流转逻辑,其中的可能空间意涵了垄断性特征。其次,信息革命催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检测、传播和分析方面意义重大。大数据将超大样本的信息要素整合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领方案,彻底改变了以往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引领的传播思路,这些是对思维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对此有学者指出,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技术在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更具科学性指导的同时,让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表达、格局也正经历深层嬗变,也使得人类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新技术条件下正发生深刻的转折与变革。

无可否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手段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在信息传播力度方面,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意识形态辐射力更强;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建设更有力;信息实现了有效整合,意识形态掌控力建设更强。[27]在舆情监测方面,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建构舆情检测机制,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评价机制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决策机制,便于有效解决意识形态的受众与对象问题。

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从社会话语渗透的风险来说,有学者指出,新技术以内容和信息介入意识形态的全领域竞争,使西方思潮以更隐蔽和迂回的方式隐藏于公共叙事中,一些概念如"自由""民主""人权"等正在以其诸多变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28]多元思潮的涌入加剧了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外在威胁,可能催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削弱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在当下新技术背景下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滥用网络流行语、重形式轻内涵、重传播轻引导等问题,这些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离心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