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上半年意识形态材料合集38篇(含总结汇报、研讨发言、理论参考等)(第5/1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79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94分钟

(三)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6]伟大斗争需要伟大旗帜引领,前进道路上,在举旗定向这一根本问题上不能出现偏差。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越是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越是社会矛盾凸显多发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各类矛盾,会波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是一种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提高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才能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并以此作为遏制、搞乱中国的突破口的企图一刻也没有变化,这些敌对势力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也没有停止,加上民族地区因为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综合因素,使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面对的形势依然复杂,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更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居住环境、经济交往、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

条件。

现实生活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通过互联网无原则地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现象,鼓吹民族仇恨和民族对立,直接威胁到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威胁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西部地区大量少数民族群众离开了农村,到东部城市务工经商,而一些地方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敌对势力寻求以民族领域为突破口,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加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有的是打着民族和人权的幌子,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制度,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有的则公开支持我国的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活动。比如所谓"西藏独立"问题,近百年的历史事实清楚地说明,它完全是由新老帝国主义处于摄取西藏的野心而挑动的。1987年以来,在拉萨等地发生的多次骚乱事件,就是在达赖集团的煽动和派遣回藏的叛乱分子的策划下挑起的[5]。

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新疆的分裂势力,其深层原因正是"东突"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祟。"东突"势力的核心是要分裂中国新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因此它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其分裂主义意识形态[7]。同样,民族分裂势力大肆歪曲、编造、篡改新疆历史,夸大文化差异,煽动民族隔阂和仇恨,企图搞乱新疆的意识形态,搞乱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质上是与我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8]。民族分裂主义主张将特定的领土从中国分离出去,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这种"认同危机",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国内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形成了系统地认识与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制度,探索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3?14"拉萨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发生的"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我国民族关系,这也使当时主要局限于学术界争论的一些问题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舆论范围。社会上各种争论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对民族工作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澄清了各种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明确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此后,各种错误观点有所收敛,但一些质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斗争手段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既然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那么,对立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就会有斗争。意识形态的特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新闻媒体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过程中,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媒体对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效果并不理想。民族宗教无小事,一些媒体甚至主流媒体记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民族宗教常识以及对民族宗教政策掌握不全面,害怕"惹事",进而把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新闻舆论视为"敏感"区域,不敢涉及,不愿涉及。部分涉及到民族领域的新闻舆论不适应少数民族的客观实际,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不够。

特别是随着传播的形态和格局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又一重大挑战。一些社会矛盾和个别事件往往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放大、发酵,网络世界里的匿名性特点,也为一些人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煽动情绪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新疆"7?5"乌鲁木齐事件由广东韶关一个恶性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策划而最终演变成了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危害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看到,"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对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灌输他们的反动主张,严重毒害了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对于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入,我们的反击措施有待加强。

四、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基本策略

加强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把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和谋划。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妥善应对民族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鲜明主线。巩固和发展民族工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切政策举措都要由此着眼,一切资源都要往此着力。

(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基础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紧密相连,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如果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导致群众的心理失衡,进而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将在民族地区显得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产业薄弱,民生改善面临诸多瓶颈制约,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对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支撑力更是远远不足。尽管我国所有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但返贫压力依然较大,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面临诸多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扶上马再送一程。

民族地区要实现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大多数民族地区产业普遍偏旧、偏小、偏弱,对当地发展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因此,要支持民族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最大程度缩短民族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才能使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消除因发展而带来的心理落差[9]。

(二)"两个巩固"是根本任务

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根本任务是要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首先,举旗定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推动这一时代精华在民族工作领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根基。

其次,凝魂聚气,在民族工作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层面上的高度浓缩,要用它去引领和整合民族工作领域的价值观念,凝聚不同民族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三)增强"五个认同"是核心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

首先,正确认识我们的"家底"。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0]。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平台和载体,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家底"意识,始终牢记和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其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切认同都是从了解开始,各民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加深了解,在交流中才能取长补短,在交融中才能相互认同。因此,要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舆论氛围。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拉紧各民族共同利益和情感纽带,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是有效路径之一

新闻舆论工作是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运用新闻舆论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抓在手里,是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

要举措。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要进一步发挥民族类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民族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探析》[11]一文中陈述了民族类媒体的内涵及其特殊作用。民族类媒体可以理解为传播民族信息资讯的载体。这里所指民族类媒体,特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播、制作、出版的,主要从事民族新闻报道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语言节目、《中国民族报》、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等。民族类媒体能够较好地把握民族宗教政策,又熟悉民族地区人文环境和受众心理,其开展的新闻舆论,最能引起民族地区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目前,我国民族类媒体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了多语(文)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体系,很多媒体已经走上了融合发展道路。

当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在民族工作领域,要发挥好民族类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加强民族类新媒体内容建设,巩固壮大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区分层次和对象,创新话语体系,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澄清谬误,正本清源,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五)加强民族工作领域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是关键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在民族工作领域,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离不开一支信念特别坚定、立场特别鲜明、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决、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当前,民族领域宣传思想队伍仍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队伍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升,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结语

意识形态安全既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问题。筑牢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也要着眼长远,从国家安全出发,打牢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到国家安全上来。筑牢民

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之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四个维度

周芳、任怡

(2021年2月25日)

随着市场经济深度推进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各种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造成冲击,凸显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多维度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

一、突出政治引领,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文化安全。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原则,从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战略意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高校师生的思想诉求、思想观念、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多元,高校力求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提倡创新精神。高校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判断选择,但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指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深刻认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在错位的价值观中迷失方向,误导青年大学生;少数学生利用网络外挂软件"翻墙",盲目崇拜西方,信仰缺失,推崇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此,应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一强一弱,也不能一实一虚,而是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真正构建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体两翼。

二、突出宣传导向,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涵养高校教学生态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实施好新时

代思政课创新创优计划,推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透、讲活,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共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熏陶与人文素养培植相融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课程里处处都有"思政味",鲜活灵动无"说教感"。

守住网络舆论斗争主战场。高校必须正视多数大学生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络上获取这个事实。同时,高校学生还是最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最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鉴别能力和心理定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用好网络资源,"键对键"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种新媒体手段融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解读、热点辨析、问题辩论等活动进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红色阵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最大增量"。

三、突出队伍建设,切实把建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锻造好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新时代,要通过建设高站位、宽视域、大格局的好班子来抓意识形态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学校(学院或系)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有强烈的政治担当,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选优配强思想理论宣传队伍。高校要坚持高标准选优、配足思想理论宣传部门的专职队伍,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实施"班主任制度",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寓意识形态工作于日常管理。建立校、院(系)两级教育教学督导员队伍、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纪律性、严明性。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本部门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甄选精配辅导员队伍。当前,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全校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规划,归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的招聘纳入学校人才招聘体系与年度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把这一经历作为他们晋升的必要条件。

四、突出制度落实,以意识形态责任制为抓手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常抓常新

压实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校各级党委要主动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要情况、核心问题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理,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高校各级党委应对意识形态工作分级分层负责,抓牢抓实。

构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大系统。牢固树立宣传工作的整体协同理念和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按照分级分层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终落实到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留空隙、不留死角。

鞭策每一个教师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应发掘和培植师德典型并宣讲师德故事,树立师德模范,带动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强大正能量,对学生发挥激励和感召作用。通过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纪律和规则意识,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守规矩",在鼓励学术探讨、学术创新的同时,强调学术纪律、学术规范和课堂纪律,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

【藏经阁】,QQ545658867,加入我们会员群,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坚决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魏党军

(2021年3月1日)

2020年,作为网络视听节目管理部门,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聚焦总局"六大工程"确定的重点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监督监管,强化服务引导,着力推动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实效,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聚焦主题主线,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体现新担当

(一)坚持聚焦核心,全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

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网络视听媒体持续深化"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的网络直转播,做好首页首屏首条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和转载,确保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一年来,组织重点视听网站集中力量、深入宣传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署、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特别是2020年元旦组织制作的《2019,领袖的足迹》中视频和一批短视频,通过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全国各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视听网站,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等矩阵化推送,总播放量超3.1亿次,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确保让鲜活的思想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突出主题主线,全力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

精心研究制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国网络视听宣传方案,全年按计划层层推进,推动形成脱贫攻坚浓郁氛围。精心设计推出网络视听行业统一宣传标识,组织全国网络视听媒体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我们的小康"专题专区,精心指导推出了主题网络电影《毛驴上树之倔驴搬家》《春来怒江》和网络纪录片《追光者:脱贫攻坚人物志》等优秀作品,精心组织制作发布了

主题短视频343条、总播放量近40亿次,宣传各地脱贫攻坚精神和故事,多形式、多层次展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生活的喜人变化。

(三)应对突发事件,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宣传和舆论引

组织重点视听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平台设立战"疫"专题频道或专

区,及时发布转载权威信息,推动15家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各类抗疫短视频近350支、总播放量近62亿次,指导开展3场疫情防控直播答题活动,精心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组织制作播出《在武汉》《第一线》《冬去春归》《正月里的坚持》等一批优秀抗疫题材网络纪录片,强化正面舆论宣传。组织7家互联网电视平台、6家重点网络视听网站和湖北IPTV分平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湖北人民免费看"网络视听公益展播活动,其中超过500个原为会员付费节目,极大丰富了疫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协调全国网络视听媒体全力做好4月4日全国性哀悼活动宣传,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指导推动网络视听媒体创新服务形式,通过直播带货、直播课堂、云端招聘等形式助力复工复产。

(四)全力做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阐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迅速制定网络视听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24家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宣传协调会议,传达中央精神和总局党组工作要求,明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重点和具体举措。各平台积极响应,网络视听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网络视听商业平台配合联动,迅速掀起有节奏、有规模、有层次的宣传热潮。比如,全国网络视听平台在首页首屏开设宣传专区、专题、专栏数百个;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IPTV总平台和各地分平台都开设了相关话题和作品专区;第一时间创作推出《总书记问策"十四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