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4篇(第2/21页)
用心用情写好民生答卷-珲春市民政工作综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今年以来,珲春市将"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深入开展社会救助、组织服务、基础治理等民生重点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几年,低保标准提高了,我的低保金也增加了,基本生活更有保障了。"日前,62岁的田义海拿着刚取出的低保金感激地说。
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珲春市深入实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社会救助制度从单项救助制度发展为社会救助综合制度体系,不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形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格局。
今年以来,珲春市细化调整对低保家庭的分类核查、核查方式和重点摸排,有效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兜底救助、临时救助、外来人员救助、畅通服务热线等五个方面保障措施,进一步优化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动态管理成效,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据统计,珲春市共有低保对象7644户9871名,特困供养对象428名。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金3287.58万元,切实兜实兜牢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
同时,积极开展"情暖万家""浩德助学""扶贫助困"等活动,发放助学助困资金及物品共计71万余元,实现慈善助学助困工作常态化。
把准群众需求、精准施策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珲春市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部门筛查预警及沟通协作机制,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项工作摸排行动,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在10个乡镇、街道设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安排工作人员27人,覆盖率达71%,争取年底覆盖率达100%,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珲春市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社会组织年度检查、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社会服务机构非盈利监管等行动,引导全市168家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寒冬送温暖"工作力度,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人。
同时,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活动。上半年,社会组织共捐款59.18万元、捐物37.06万元,有效展现了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珲春市不断增加针对养老、托幼的普惠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今年,珲春市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持续抓紧抓实养老机构封闭管理,实现养老机构"零感染"工作目标。以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自建房安全为重点,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安全管理月"等活动,保持民政服务领域的安全稳定。
为全面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珲春市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的思想认识,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地毯式"排查,全面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保障机制的落地落实。据统计,珲春市共有孤儿1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3名、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员8451人。上半年,发放孤儿生活费10.7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13.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338.8万元,有效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今,5个边境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维修改造项目即将开工,损坏和缺失的75个街路牌已经更换和补设......珲春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持续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补齐民生短板,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奋楫潮头逐浪高-淮北市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综述
从"一煤独大"到"五群十链",紧紧抓住产业转型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汇聚起转型发展新动能。
"双招双引"实现重大突破,上半年新签约、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同比实现三位数增长,相继落地4个百亿元项目、2个50亿元项目,交出了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空间格局日益凸显。
??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扎实推进更高质量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城市形象实现了由黑灰煤城向生态美城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新征程。
产业,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腾飞之梦。面对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和环境压力日渐趋紧的"双重压力",我市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出台实施《淮北市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梳理提炼了"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振兴工业的"四梁八柱"。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纺织服装、锂电池、电子元器件、氢能源等10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整体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引领性发展。
招商引资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的"生命线"。3月26日,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管委会与金浦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煤化工基地投资100亿元建设金浦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一花引得百花开。全市各级各部门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围绕"五群十链"中各自主导产业,树立"链式思维",瞄准产业链上下游,全力精准招商,相关工作高歌猛进、捷报频传。总投资50亿元的南京中比新材料基地项目落户淮北高新区、总投资逾100亿元的华润电力新能源项目签约濉溪县截至目前,已相继实现50亿元项目、100亿元项目新突破,为更高质量转型发展集聚更充足的外源动力,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去年6月28日至29日,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嘉宾被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所打动,被一幅幅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优美画卷所陶醉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生态修复,将一个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打造成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的杰出典范。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今天的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之心更坚、进取之意更锐、担当之举更实,正以昂扬的姿态务实奋进、以饱满的激情争创一流,谱写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给群众稳稳的幸福-汉中公安推进平安建设综述
初秋的傍晚凉风习习,汉中天汉湿地公园散步休闲的群众络绎不绝,滨江路派出所的巡逻车慢慢行进在汉江岸边,守护着这片安宁祥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公安始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初心使命,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21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8.2%、对公安系统满意率98.53%,创历史新高。
一、政务改革便民利企
"过去买车办手续没个一天半天都办不完,现在20多分钟就能办好所有手续,真是越来越方便了。"市民李先生说。
家门口就有交管业务办理点,交通事故实现快处快赔,车辆年检免除异地奔波之苦近年来,汉中公安应用现代科技,构建智慧警务,持续深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改革,在户政、出入境、交管、治安等方面下放权限,实现一证办、异地办、网上办、就近办,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组织开展"护校安园"等活动,完成1461所校园安防标准化智慧改造,一键报警全部安装到位,切实维护校园安定和师生安全。
近年来,汉中公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便民利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4项措施,对市级233项行政服务事项和县(区)级2547项行政服务事项进行标准化梳理,全部进驻服务中心,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全面落实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服务,努力让企业、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二、平安汉中提档升级
平安是民生,也是民意。十年来,汉中公安始终坚持依法严打方针,哪类犯罪突出就严打哪类犯罪,紧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各项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中,全力维护全市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汉中公安以雷霆之势铁腕扫黑,坚持"有黑必扫、有恶必处、有伞必打",纵深推进"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掉涉黑涉恶团伙59个,全面整治了治安乱点,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
针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态势,汉中公安积极构建"立体化宣传、智慧化技术、一体化联动"三道防线,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政法公安主战、行业系统主治、县区镇办主责、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把防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全民反诈"全警先行,"打防管控宣"同步发力。2021年至2022年6月,汉中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工作持续排名全省第二,"两升两降"工作目标初步实现。
三、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7月18日,公安汉台分局北关派出所民警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仅用一天时间就帮助外地游客找到遗失的行李箱并完璧归赵;7月25日,汉中交警一大队路面执勤民警接到集成指挥平台警务通指令,5分钟后在一处路口成功拦截一辆涉案小轿车。集成指挥平台实现了重点车辆查缉由"人工布控核查"向"智能布控核查"的转变,这都是汉中公安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全方位提高风险防控、打击治理、服务管理效能的一个缩影。
汉中公安坚持情报主导、突出重点,立体布防、整体联动,全力打造闭环式治安防控识别圈,最大限度将风险隐患处置在萌芽状态。针对农村面积大、留守人员多、防范意识弱的实际情况,汉中公安联合综治、法庭、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和各方面社会力量,成立了"红袖标"联防队,专门服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近年来,汉中公安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积极融入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在全市建成308个智慧安防小区、179个前端安防建设小区;创建省级"枫桥式派出所"4个,建成标准化社区警务室221个、农村中心警务室383个,配备民警645人、专职辅警556人,努力把风险隐患消除在源头,以"小平安"累积全市社会"大稳定"。
四、淬炼铁军敢于担当
2018年7月,特大洪灾使略阳县五龙洞镇道路中断、通信中断、电力中断,县公安局党员先锋突击队义无反顾挺进"生命孤舟";2020年1月,汉中高速交警帮助被困高速的湖北司机,以"教科书式执法""汉中式厚道"感动全国人民;2021年11月,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跳入冰冷的江水,将落水老人托举上岸的画面感动无数网友;新冠疫情来袭,汉中各级公安机关闻令而动、向疫而行,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圆满完成。
忠诚铸警魂,淬火炼铁军。在一次次的困难挑战面前,汉中公安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以实干实绩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了合格答卷。十年来,汉中公安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周莉,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帆、李秀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公安汉台分局经侦大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勉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等众多先进集体。
文明花开遍中原-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改革发展步履铿锵,必须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创新出彩阔步前行,离不开淳厚文明之风的润泽。
放眼中原大地,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文明之花开遍中原大地。
坚定信念文明先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全省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滚动播出,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简洁明了地把党的声音刻印在人们的头脑之中。
"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连续多年开展的"六文明"专项行动更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转化为全民实践。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在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在今年一场场战"疫"考验中,在交通路口、公交场站和街道社区的岗位上......一抹抹鲜艳的"志愿红"无时无刻不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万支志愿服务队伍、1400万名志愿工作者,15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45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1122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
厚植沃土榜样引领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河南不仅孕育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还涌现了史来贺、任长霞、谢延信、李文祥、裴春亮、黄久生等一大批感动中国的先进模范,2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12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品牌被不断擦亮。
扎根深山,用爱浇灌山村教育之花的张玉滚;坚守放映工作,累计为上亿群众放映电影14万场的郭建华;以身许国,为新中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的陈俊武;许帅、牛振西、杨永峰、李芳......一个个光荣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亿万中原儿女的价值标准,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河南建设树立了时代的价值标杆。
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顶层设计,广泛选树先进典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三巡六进"等活动,凡人善举、草根英雄、平民英雄大量涌现,"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在中原大地深入人心。
助力创建擦亮底色
在郑州,通过推动机关单位开放公厕、设置环卫工人爱心驿站,让城市充满"人情味";在洛阳,老旧小区改造成了"电梯洋房",让居民的幸福感稳稳"上升";在许昌,15分钟健身圈、健康圈、阅读圈、便民生活圈,百姓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各地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个全国文明城市。
大南坡村,文化赋能,"诗与远方";里罗城,因地制宜,古朴清幽;莫沟村,传统生态,人文之美......我省大力推动各地把城市创建延伸到所辖乡镇、行政村,增加文明村镇创建的权重,深入实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打造特色小镇,培育更多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目前,全省共有266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创建活动也逐渐向广大单位、学校、家庭拓展延伸,目前我省的全国文明单位达340个,全国文明家庭有37户,全国文明校园105所。
提升素养弘扬新风
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选择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多了......近年来,全省各地把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广泛支持,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此外,"红黑榜"发布制度的建立,诚信宣传和舆论监督的设置,文明诚信示范街、文明商户创建活动的开展,也为我省诚信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在河南,使用公筷渐成新时尚,"车让人"成为共识,"一米线"已是常态......文明友善,春风化雨。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回望走过的足迹,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眺望未来的征途,我们坚信在中原沃野上,文明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
绿色发展起宏图-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综述
郴州,一座林绕城、城润林的"林中之城",满城绿意,风光旖旎。
在郴州满目绿树的地底,蕴藏着大量的矿物宝藏,"有色金属之乡"也因此得名。
这是一座因矿而兴的城市,工业结构、城市基因、百姓生活,皆以矿为源、延展生发。
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郴州采矿业进入了一个"狂欢时代",街头巷尾处处可闻"挖矿一夜挖出一个富翁"的离奇故事......
郴州"矿老板"一度成为暴发户"代言人",他们靠开矿,短时间集聚了大量财富,腰缠万贯,挥金如土。
这又是一座因矿负累的城市,资源依赖、产能过剩、生态破坏,转型突围刻不容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矿产品价格一落千丈,郴州经济发展跌入谷底。依托矿业的粗放型的畸形发展路径再难以为继,转型势在必行。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郴州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过程中,郴州坚定转型发展,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生态产业发展三个领域,积极探索,不断打造大数据、尾矿尾砂综合利用、硅材料和氟化工精深加工等产业。变无序为有序,变废地为绿地,变绿地为宝地,绿色转型风生水起。
传统产业活力更足
"中国潮,是不断刷新认识的国货品牌;中国潮,是走出国门的中国技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互动,正在"中国银都"永兴县上演。
三百多年里,一代代永兴人不断创新技艺、整合升级,有效推进稀贵金属产业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发展迈进。
但在"淘金路"上,永兴也曾陷入困境。
在利益的驱使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常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于是,永兴县以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整合升级为契机,着力建设以循环经济工业园为龙头,以柏林、太和工业园为基础的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集中区,对全县稀贵金属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技术创新、联大靠强推进转型升级,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污染防治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关闭,最终整合30家入园主体企业,统一进驻柏林、太和工业园区,实行集约化发展。
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发展,永兴县的"蜕变"之路,也是郴州市资源型产业"华丽转身"的生动写照。
曾经,畸形发展的矿业经济为郴州带来了巨大财富,矿业经济一度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财政总收入的75%。
必须打破"资源魔咒"!
我市创新矿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矿业全面绿色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矿山由2019年的496个减少到323个,减少约35%。目前郴州市钨、钼、铋、锡、石墨、萤石等优势资源70%以上集聚在优势企业中。
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我市推进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实施重点恢复治理项目22个、恢复治理面积约87平方公里,实施一般恢复治理项目11个、恢复治理面积约425平方公里。推进高效开发,大中型矿山企业11种主要矿种"三率"水平达标率为95%,达到先进行列;数字化管理矿山比重由5%增加到30%以上;废石年排放量由1780万吨减至920万吨,下降约48%。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市建立起了湖南(广东)家居智造产业园、北湖区鲁塘石墨产业园、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资兴硅材料产业园、临武宝玉石文化产业园、嘉禾铸锻造产业园、宜章氟化学产业园、汝城广东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永兴县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有力推动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12月,郴州正威新材料科技城铜基新材料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这对推动郴州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标杆导向作用。
一期项目投产后,将年产10万吨精密铜杆,产值近6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填补湖南铜基新材料空白,延长郴州有色金属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郴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此基础上,郴州将以正威新材料科技城为主体,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带动全市有色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形成完整的有色产业体系。
事实上,郴州为了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按照一个优势矿种对接一个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先后引进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云南锡业等央企和战略投资者,逐步形成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古老的林中之城历经千帆,依旧活力澎湃、发展强劲。
新兴产业动能更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坚实的产业支撑,就不可能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走进资兴经开区旗滨药玻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根根玻璃管正变成一个个疫苗瓶。
"旗滨药玻中硼玻璃管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资兴经开区负责人介绍说,旗滨药玻一期点火投产后,拉开了资兴市打造全国知名硅材料产业基地的序幕。项目二期将进一步实现硅材料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近年来,资兴市积极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该市立足自身优势,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努力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2022年底完成新三板挂牌,2023年转入创新层,2024年7月前完成北交所上市交易。"2021年12月27日,宜章县郴州恒维电子有限公司启动上市计划。该公司董事长蒋恒亮介绍,公司所生产的液晶显示器被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金融通信等领域,是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2021年完成销售额逾2.5亿元,上缴税收逾1100万元。
在宜章光电产业园,像恒维电子这样的光电企业已达到21家,2021年,全县光电显示产业产值近20亿元。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产业链建设"交相辉映""携手共进"。郴州市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石墨、矿物宝石、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6大产业集群和9条优势产业链。
以"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郴州市一手抓传统有色金属产业提质,一手抓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培育,转型升级蹄疾步稳,路子越走越宽。
绿色产业路子更宽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不要带血的GDP、污染的GDP,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全面淘汰高耗能污染企业的过程。这样的观念在郴州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识。
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严格监管,健全落后产能和企业淘汰机制,引导高耗能企业进行提质改造,降低耗能、减少环境污染。
铸锻造是嘉禾的传统、特色产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曾长期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傻大黑粗式工艺发展阶段。
可以说,嘉禾工业,因铸锻而兴,也因铸锻而困。随着铸锻造业迅速扩张,家庭式管理、产品低端、能耗大、污染大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江南铸都",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
嘉禾县委、县政府咬紧牙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铸锻造业转型升级,对当时全县256家铸锻造企业逐一检查、摸清底子,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拆除5吨以下冲天炉。
短短2个月内,嘉禾县先后停产整顿铸锻造企业76家,依法取缔关闭落后企业50多家,190多家企业自行拆除"冲天炉"250多座。
再次走进嘉禾铸造产业园,一批高精度、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正在运转,一大批几近成型的模具整齐排列,再经过几道加工工序,它们就会变成一台台数控机床。
"我们公司铸造的高速冲床产品,材质与普通铸件不同,金属品相细密度及抗磨抗压强度特别高,产品广泛用于国内众多高新企业做机床,取代进口,市场前景很好。"巨人机床董事长廖巨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