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4篇(第4/21页)
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求实"。预先成立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机构,做好启动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的准备,加快办理各类恢复重建项目的前期手续,做好设计、规划等前期工作,争取早开工、早建设。认真落实《永吉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资金使用及项目建设等关键应急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先行使用、项目先行建设、物资先行调用、商品先行采购等措施。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全面把握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按建设方向和永吉县实际需求,积极谋划包装申报项目,建立好灾后重建项目库,争取国家项目资金。
未雨绸缪有应对,众志成城有力量。
防患于未然是今年永吉县防汛救灾工作的基石,多措并举,握指成拳,打通防汛减灾"最后一公里",不畏艰险,坚守初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永吉力量",共同铸就永吉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守护住百姓的幸福家园。
匠人匠心---创新宜宾-宜宾市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综述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强国、技能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始终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25.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万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8人、天府工匠荣誉称号1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9人、"宜宾工匠"称号10人、宜宾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18人、宜宾市技术能手218人。
一、精心用才: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宜宾市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坚持"人城产"的营城逻辑,以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新型产业功能区为重点,深入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021年宜宾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3000亿元,连续3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宜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5年间将近大了一倍。宜宾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1.62万人,增量在全省仅次于成都市。
技能人才是宜宾入围中国城市GDP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的重要基础。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在宜宾强势崛起,离不开一支越发壮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2022年宜宾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高职园,推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建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省级"双高计划"院校;积极申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全市中高职生达8万人以上。
为全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宜宾市支持重点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开展补贴性职工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积极推行《宜宾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初、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
抢抓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宜宾组建产教联盟3个、职教集团(联盟)8个,把技能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丰富产教融合载体,支持在宜高校联合市内企业、重点单位,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四川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园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3年技能提升行动,全市共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14.41万人次,支出补贴资金11986.4万元。
二、悉心育才: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8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当日在天津开幕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新近出台的《宜宾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紧密对接我市现代工业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重点支持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新材料等领域紧缺专业建设。在支持技工院校提质增效方面,"支持省级示范及以上中职学校创建技师学院","支持技师学院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培养规模","落实技师学院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培养生均拨款与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同等待遇。"
2002年,宜宾市政府统筹整合全市中职教育资源,5校合并组建了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2014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9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宜宾技师学院,是全省唯一获批设立技师学院的公办中职校。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教名校,学校开办了智能制造、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六大类36个专业,在校学生9千余人。目前,宜宾技师学院与宁德时代(四川时代)、极米光电、比亚迪、西门子等企业专业共建;聘请清华大学陈红旭(汽车工程)博士后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冯珂(智能制造)硕士专家领衔指导专业建设;与五粮液普什集团、长城汽车等20余家企业共建专业教师培训基地10个、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15个;为五粮液集团培养技能人才5千人以上,为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千人以上。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牛鼻子"。当前,宜宾市大力支持以院校承载、企业参与模式,建设含有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的综合基地,构建产业发展"蓄水池"和"蓄电池"。从职业技工院校、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民办培训学校、企业培训中心,遴选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好、办学质量高的机构,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目前,全市有定点职业(技工)院校13个、民办职业培训学校34个、企业培训中心5个。
三、细心选才:以考识才以赛引才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对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创建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宜宾市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已备案宜宾五粮液集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6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批准四川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5家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宜宾设立考点,评价工种覆盖与我市经济发展、民生幸福息息相关的50余个工种。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是针对可就业的最小技能单元的岗位需求,对从业人员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综合性水平规定。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下,宜宾市组织宜宾学院等相关单位编写了《宜宾燃面制作》《竹根制备》等7个地方特色鲜明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宜宾市还加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考核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全市已有2.34万人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即将在宜宾开赛的第五届"四川工匠杯"暨四川省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汇聚各类技能高手同台比武,为展示四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和技能人才风采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顺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和宜宾打造"世界动力电池之都"宏伟蓝图,大赛增设了新能源汽车赛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了"技能人才招聘会",组织了20家宜宾本土企业参加现场招聘,不少于100家成渝地区优质企业参加网络招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以赛聚才、以赛引才的平台。
四、真心爱才:技高一筹礼厚一分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宜宾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形成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为培养造就支撑"宜宾制造""宜宾创造"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产业人才,宜宾市相继出台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见》《推进"人才展翼工程"加强本地人才培育扶持的实施办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全市现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3个、市级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3个、省级5个、市级31个。
宜宾市积极引导企业在薪酬构成中充分考虑技能贡献的因素,构建科学、完善、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增强企业员工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技能价值导向薪酬体系,在保证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畅通的同时,还与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全面挂钩,激励技能人才不断提高技能水平。2021年10月,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技能价值导向薪酬体系激励员工提升技能水平》入选全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为激励高技能人才精益求精,宜宾市开展了"宜宾工匠"评选,对获得"宜宾工匠"称号的技能人才,每月给予2千元岗位补助,并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提升技能人才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宜宾市对市级、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每人给予0.3万元至2万元的奖励。
技能汇聚三江,人才共襄盛会。第五届"四川工匠杯"暨四川省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在宜宾举办,对健全宜宾职业技能竞赛激励体系,推动职业技能领域互学互鉴,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乐业之都、宜居之城、向往之地,必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属于我们产业工人的好时候。"宜宾三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彭辉说,近年来,他明显感受到技能人才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留在制造类企业、愿意从事技能类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长江潮未落,风起再扬帆。宜宾正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新的起点,聚焦主导产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制度机制,增强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心干事、科学作为,以更高水平谋划推进工作,奋力谱写宜宾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六盘水市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
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有50个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82.9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37%,有25个民族乡、14个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的镇,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硕果累累,全市4个市(特区、区)均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钟山区2020年荣获第四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并于2021年通过复核验收,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333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打造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2个,涌现出余留芬、张瑜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1年,全市成功创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激发,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广、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凉都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
成绩催人奋进,未来信心满满。六盘水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强化一个格局,建设六大家园"创建主题,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民族工作新篇章。
强化新时代六盘水民族工作格局。六盘水市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领导为副组长,58个市直单位通力合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考核方案,细化23条工作措施,压实44家牵头单位责任,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管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建工作成效考核、政治巡察、督查检查、政绩考核,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提质增效,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1+8+N"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群团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创建力度,推动创建工作在"八进"基础上拓展到进家庭、进岗位、进商圈,做到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发挥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模范个人、模范集体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持续总结一批创建工作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完善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建设各族人民同心守护生命线的示范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网络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流动基地、培训基地"五基地"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幸福家园。聚焦全市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擘画的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幸福六盘水的愿景蓝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六盘水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实施,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每一名群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标。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既关注"富口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又关注"富脑袋",满足各族人民文化需求、增强各族人民精神力量,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
建设各民族"三交互嵌"和谐家园。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建设了78个多民族共居社区,变"小聚居"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变"小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4.18万少数民族群众融入了新家园,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交互嵌"的海坪模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从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入手,完善促进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构建以"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公共服务机制让群众暖心,构建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的市域治理机制让群众放心,构建以"文化中心"为依托的文化共荣机制让群众开心,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建设各民族在"三交互嵌"中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建共享平安家园。以"法治六盘水""平安凉都""平安乡村"建设为抓手,将民族事务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持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纳入普法规划,以"12·4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为载体,深入抓好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保护神"和"压舱石",建设各民族共建共享的平安家园。
建设各民族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围绕满足人民对宜居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自2018年3月23日以来,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100%优良率。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夏季马拉松""冬季冰雪旅游"每年吸引上百万省内外各族游客在六盘水交融汇聚,成为点亮"绿色家园"的三张城市名片。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41.45%提高到2021年的62%,绿色成为凉都最靓丽的底色,形成了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绿色家园。
在新征程中,六盘水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努力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做贡献。
起舞山水间逐梦全域游-邵阳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纪实
"邵阳依巍巍雪峰(山),傍逶迤五岭,生态优良,名胜众多。我们将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品牌优势,做强全域旅游,精心描绘'锦绣潇湘'邵阳绚丽画卷。"5月15日,邵阳市委书记严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严华介绍,邵阳史称"宝庆",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融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是画意江南的山水胜境、大美湖湘的璀璨明珠。
这里有山奇水秀的自然资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崀山,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于一体,被誉为"丹霞之魂";南山国家公园有江南最大的高山台地草原,融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与江南山水的清丽秀美于一体,无愧于"南方的呼伦贝尔";绥宁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天然次生林遍布,"神奇绿洲"名不虚传。
这里有历史厚重的人文积淀。晚唐诗人胡曾咏史,名传中华;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摄事邵州,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清代思想家魏源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主革命家蔡锷讨袁护国,再造共和;当代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蜚声海内外,《游击队歌》唱响全国。
这里有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隆回花瑶"讨僚皈"圣洁神秘,绥宁"四·八"姑娘节、城步"六·六"山歌节尽显苗族风情魅力。滩头年画、蓝印花布、布袋戏、祁剧、花瑶挑花、呜哇山歌等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远播。
严华表示,邵阳市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为契机,把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大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提质。
一是擦亮旅游名片。充分发挥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品牌效应,推动建设"张崀桂"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走廊;以十万古田、南山牧场等生态体验基地为重点,擦亮南山国家公园金字招牌;依托独特的花瑶民俗风情和绝美的自然风光,打造虎形山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度假地。
二是培育特色产品。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崀山户外运动游、南山观光休闲游、黄桑避暑康养游、云山自驾车营地游、虎形山花瑶民俗体验游和白水洞研学游的提质升级,带动培育更多独具邵阳特色的旅游景区。
三是扶持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高等级文旅景区、特色文旅小镇等精品文旅项目;积极开发丹霞山地运动体验、自驾车营地、山地民宿等新业态项目;加快高铁、高速公路和进出景区道路的建设,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四是丰富旅游活动。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围绕本地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推出一批演艺和体验活动,打造《爱在崀山》《花瑶喜宴》等一批沉浸式大型主题文旅节目,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谈到邵阳文旅产业的未来,严华表示:"力争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5A级景区、10个国家4A级景区,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破千亿元,为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邵阳力量。"
高原盛开幸福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藏工作综述
"缕缕清风你来到天边西藏,朵朵格桑花你开遍极地芳华"近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首次援藏主题晚会上,主题歌曲《故乡之上》感动了无数人。
他们,在风雪中前行,在砥砺中奋进;他们,把忠诚和信仰,铭刻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为西藏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就是援藏干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省市、中央企业先后选派近7000名干部人才援助西藏工作,援藏投入持续加强,"组团式"援藏深入推进,产业援藏硕果累累。
一、中央特殊关怀全国大力支援
对口援藏是由"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援藏制度演进而来,对西藏实行对口支援最早开始于1973年,由八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卫生事业;1976年到1979年,先后又在教育、农机、干部援藏上实行对口支援。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支援方针,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
对口援藏机制的建立完善,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创举,也成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顶层设计,高效推动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把工作衔接好,把任务落实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不断谱写援藏事业新篇章。
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以来,9批近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他们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把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援厚植在雪域高原,把关怀和关爱刻印在西藏人民心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藏干部的使命与荣光,有力推动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二、交往交流交融深情厚谊永存
"扎西,姐给你带了点广东的粽子,你们尝尝。"盛夏时节,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谭琼再一次来到了米林县彩门村达娃扎西家。"你终于回来了,我们都很想你,谢谢你!"达娃扎西一边说着,一边将谭琼迎进了家门。
两年前,在工作队开展的"结对结亲、交流交融"行动中,谭琼和达娃扎西一家结了亲戚。援藏期间,广东援藏工作队协调推进广东33家医疗机构、138所学校与林芝结对共建,广东67个市县区与林芝66个县乡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队154名援藏队员与170户726名农牧民群众结亲。
"粤藏一家亲"情谊深厚,产业援藏快速推进。广东援藏工作队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依托林芝资源禀赋优势,"六园六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张建华说,回去以后不管我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实时关注我们西藏;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李久佳说,援藏收获,将会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未来奋进的动力。在这3年里,援藏干部有付出也有收获,而更多的是与西藏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谊。
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不断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三、援藏深入推进结出累累硕果
藏北5月,春风刚开始吹拂大地。那曲市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的村民在大棚里打理黑土豆苗,这是援藏干部为解决高海拔牧民吃菜问题而特别引进的品种。
江雄村党支部书记旦增罗布说,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王军强刚来申扎县援藏,就到江雄村了解情况。不少外地人不习惯牦牛肉、酥油茶的味道,但王军强非常自然地就喝起了酥油茶、吃起了牦牛肉,像个老牧民、老朋友。
就是这位让旦增罗布感觉如此亲切的援藏干部,2022年5月8日,在下乡调研途中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而王军强为申扎县极高海拔牧民引进的黑土豆马上进入丰收季了。
风风雨雨为人民,山山水水留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援藏干部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奋进新时代,义无反顾奋斗在西藏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近10年来,全国对口援藏共投入援藏扶贫资金171亿余元,实施援藏扶贫项目2311个。2015年以来,通过8批次、约1500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和广大本地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