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第13/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18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7分钟

三、文明实践,厚植文明沃土

文明实践春风化雨,时代新风浸润人心。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培育特色,在组织体系、阵地建设、活动内容、动力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奏响衡水文明实践新旋律。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1个,行政村(社区)建成实践站5123个;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达到13支,拥有志愿服务队伍3343个、志愿者65.4万名 近年来,我市以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全市上下不断掀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热潮,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遵守规则、车不乱停;路面平整、无水无坑;美丽家园、墙面洁净;公益宣传、素质提升"近日,走在桃城区赵家圈镇前王家村胡同里,时常能听到大喇叭里传出一阵阵熟悉的声音。前王家村"草根"宣讲员王满江正在为村民们朗读自己编写的创城顺口溜。在衡水,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

以各种方式走进百姓的生活。

在景县,"1个总队、17个大队、1232个小队、9个特色支队"的专兼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人员遍布群众身边。他们主动收集和征求群众的各种诉求和建议,使志愿服务在双向互动中丰富"菜单"、实现"点单",推动服务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他们还在全省率先开发了志愿服务"点单"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平台将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了从"上菜"到"点菜"的根本性转变。

在武强县周窝镇,他们采取镇、村一体打造,确立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一起抓的模式,利用理论政策、扶贫帮困、文艺健身、道德评议、义务巡逻和巾帼志愿服务队六支队伍,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以身边事讲大道理,以亲身经历话乡村振兴,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在深州市,他们把乡村文化大院作为重要抓手,采取政府帮建、文化能人自建、企业捐建等形式,大力创建乡村文化大院,形成以"乡村文化大院"为中心、以基层群众为主体、遍布城乡的"小微文化圈"。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基层宣讲、专题文艺汇演、创办文化墙等,采取寓教于乐、接地气的形式,让党的声音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

充满"泥土味儿"的理论宣讲,传递温情的志愿服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已经在衡水大地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携手共画同心圆&凝心聚力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市统一战线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围绕中心大局,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以事聚人",深入开展"破冰塑形"聚力工程,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彰显"统战担当"、作出"统战贡献"。

一、统一战线工作构建新格局

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遵循,2016年6月,设立市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30次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工作,大统战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建立党委(党组)落实"五个纳入、四个带头"工作制度和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将统战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工作格局。建立领导小组与民族宗教、民营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专项工作衔接机制,形成"领导小组议大事、各个领域抓日常"运行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破冰塑形"聚力工程助力保障追赶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统战工作规范性文件,形成"1+10"制度体系,实现有章可循、依规治事。把统战工作纳入全市党政履责管理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月统计调度、季考核评价、年结果应用办法量化考核,倒逼履责、形成合力。建立领导小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督办制度,实现统战工作由"软任务"向"硬责任"转变,打通贯彻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新型政党制度开拓新实践

始终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总方向,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周年、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支持各民主党派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等主题教育活动350场次,追赶发展的思想行动共识更加牢固。建立完善一线协商、一线办理、一线问效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召开政党协商会、座谈会112次,

对提出的600多条意见建议进行现场交办、跟踪办理。建立建言献策"直通车"机制,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聚焦脱贫攻坚、"四强"行动、乡村振兴等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近200次,提出意见建议1500余条。坚持把民主监督作为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方式,自2016年起,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脱贫攻坚专项民主监督,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各类报告15份,向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反馈意见建议180余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民革、民盟、民进市委会分别被各民主党派中央评为"民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民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民进全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先进集体"。

三、民族宗教工作呈现新局面

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把加快民族乡村脱贫奔小康进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8年持续攻坚,整合投入资金约2.1亿元,1个民族乡镇和3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脱贫,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辛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个、示范单位23个。始终坚持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指导宗教界广泛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着力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我国宗教中国化逐步深入。

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新合力

积极探索"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新路径,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和新阶层人士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全市党外知识分子依托"同心实践基地"和社会服务小组举办"扶贫一线专家讲座"9期,开展"三下乡""送温暖"等社会服务活动24场次,义写义画1000余幅作品,累计惠及群众2800多人。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立足本职岗位,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法律指导服务45场次,建立农村电商平台56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余场,支持会员企业创建"扶贫车间"18个。积极探索"新联会+商(协)会+基地"联谊组织管理运作模式,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市级实践创新基地8个、县级35个。积极打造"同心"社会服务品牌,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的法律服务、消费扶贫、非遗传承等活动品牌已成为定西新阶层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品牌优势。

五、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实践活动,每年开展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谈心活动,2016年开始连续7年在发达地区高等院校举办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高级培训班,2000余人次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政企沟通早餐会"等制度,深入开展"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实现"政企协商"常态化、"一企一策"精准化、"政商关系"亲清化。全市市场主体达到20.44万户,10年增长了近2倍,贡献了接近60%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全市494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695个贫困村,投入产业和公益帮扶资金近8亿元,带动15.2万贫困人口脱贫。4名民营企业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启动"万企兴万村"定西行动,投入6000多万元,探索形成"蓝天""田地""山楂小镇"等乡村振兴模式。

动员民营企业家助力疫情防控,捐赠防疫物资2500多万元。

六、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

始终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巩固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基础工程,持续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在勇担当上作表率,在善作为上动脑筋,着力推动全市统战工作提质增效。注重人才储备,遵循专业积累、政治历练、综合提升等成长规律,扎实开展党外代表人士调研摸底,分层分类建立1000多名优秀代表人士数据库。注重联谊交友,建立《定西市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工作制度》《定西市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工作制度》,200多名市县区领导干部与500多名党外代表人士常态化、零距离、面对面联谊交友、谈心交流,帮助解决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培养使用,在全省率先选派6名民主党派干部赴民主党派省委会机关挂职,16名党外干部赴福州挂职,8名党外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挂职;目前有26名党外干部进入市县区领导班子,554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759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各级政协委员。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夯实同心筑梦的思想基础,凝聚共同奋斗的广泛力量,统一战线责任在肩、使命光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统一战线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加快追赶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金融"活水"滋养希望的田野

赣南市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2022年11月14日)

"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的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仅是金融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金融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近年来,赣州市紧紧抓住开展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从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三农"领域,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希望的田野。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市各项贷款余额7372.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2871.89亿元,同比增长13.18%,占全市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5.06%。

A系统规划筑牢农村金融服务根基

"这几年,寻乌县复种脐橙的果农越来越多,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贷款的便捷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谈起银行融资,寻乌县澄江镇从事近20年脐橙种植加工业的谢牧群感触颇深。"以往三番五次跑银行,还不一定能贷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款项。现在,银行网点离自己越来越近,有资金需求时,一个电话打过去,银行客户经理就会上门办理贷款手续。"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越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就越高。近年来,我市强化系统规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意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以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筑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根基。

系统谋划推进金融机构科学布局网点体系。截至2022年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已达83家,实现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证券营业部、还贷周转金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县域全覆盖,乡乡设有金融机构网点。仅2021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就新增县、乡机构网点15个,特色支行5个;全市保险业机构新增支公司3个、营销服务部(含代理门店)19个、"三农"服务站65个,特色机构1个。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是我市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的

一个创新举措。我市以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在县(市、区)启动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在广大乡村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并通过不断完善服务站政策宣导、信贷对接、融资增信、信用服务、优惠扶持等五大功能的落地见效,为金融机构下沉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信贷服务薄弱的问题。

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已有19个县(市、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落地开展业务,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1178个,覆盖全市34.02%的行政村,其中,建设标杆站35个,贫困村普惠金融服务站991个,覆盖率达到96.87%。普惠金融服务站在提供五大功能基础服务的同时,还进一步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全市已有25家社区支行、7家小微支行、1家科技支行为城乡居民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发挥融资担保补充支撑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风险分担体系,推动全市18个县(市、区)政府性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合作协议,构建"国家-省-市

-县"四级风险分担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担保覆盖面,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融资担保公司在保项目9970户、融资在保余额266.03亿元,担保放大倍数7.6倍。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不断推进科技赋能,持续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各县(市、区)已全域开通移动支付公交;建成助农取款点数量3169个,其中已布放聚合码的助农取款点数量达2701个,农户移动支付支持率达到78%;全市28万户特约商户实现银联移动支付,商户移动支付支持率达到96%;全市已实现乡镇布放CRS机、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全覆盖,利用网点、机具或流动服务覆盖的贫困县行政村达2562个,占比达到100%。

B强化供给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是银行的'总对总'担保贷款,让我度过了那一段最难熬的日子。"寻乌县岑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农民出身的赖丙光真实地体会到了金融服务下沉所带来的便利与扶持。

2020年,因为资金紧张,岑峰酒业公司的发展规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尽管手里攥着几千万元的基酒资产,但因为不能作为抵押物,他申请贷款的计划屡屡碰壁。赣州市创新推动的"总对总"担保贷款给他带来了希望,由赣州金盛源公司提供担保,赖丙光顺利地从农行寻乌县支行拿到了1000万元贷款,顺利地开启了公司扩大规模的计划。

赖丙光的经历,正是我市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长期化、大额化、多元化的趋势,而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市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在深化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涉农押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等多个方面加大创新与探索力度,为满足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深化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业,针对涉农、小微群体创新推出各类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保险+期货""保险+银行+期货"是典型金融产品创新的代表,目前,已在于都、兴国、定南、赣县、南康等县(区)落地肉鸡、生猪饲料成本保险项目,帮助农户、养殖大户提供风险保障,有效保障了养殖户的收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业,创新推出赣州银行"虔诚"系列微贷、建设银行"赣南脐橙贷"、九江银行"致富大棚贷"、平安财险赣州中支赣南脐橙溯源农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人保财险赣州分公司"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保险等一大批具有赣州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我市还围绕本市特色产业合作共建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开发专属线上产品。

赣州银行推出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易贷"和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捷贷"等特色产品;赣州农商银行设计推出"百福光伏贷"和"百福烟商贷",满足对光伏安装、烟商进货的贷款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42家银行机构推出59个线上产品,其中纯信用信贷产品11个;41家保险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官方网站等方式,全部建立了线上销售和线上理赔服务渠道。

拓展涉农押品范围。赣州市印发《关于做好深化农业农村"三改合一"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创性地开展承包耕地"三权分置",加快盘活土地经营权,督促指导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全市金融机构累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777笔、金额3.24亿元。大余县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通过建立农村宅基地智慧管理平台,实施农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截至2021年底,已导入宅基地11143宗、12278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累计145宗,发放贷款567.40万元。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为企业(农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

低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成为赣州市服务企业(农户)融资的又一特色品牌。赣州市独创了"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信贷产品,其中,"财园信贷通"自2013年推出以来,至2022年9月末累计撬动发放贷款827.48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1.9万余户;"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自2020年推出以来,至2022年9月末撬动发放贷款94.01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6.4万余户。

C问题导向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市强化问题导向,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上下功夫的同时,注重在"软件"上下功夫,全力解决好"三农"领域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存在短板等问题,全力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赣州市印发《关于开展普惠金融信用赣州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依托基层自治组织、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园区等五类信用主体创建。同时,积极推进信用报告自助查询设备延伸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和"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与相关单位共享涉农信息,持续提升涉农企业、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截至2022年9月末,赣州市已设立32个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服务网点,归集全市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近百万条,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累计查询企业收支流水报告10658笔,支持发放企业贷款5888笔,总金额达139.05亿元。

健全风险分散补偿机制。一方面做实做强政府增信四大基金。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国有担保基金、风险缓释基金、倒贷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等四大基金规模分别达到32.8亿元、42.64亿元、9.56亿元、186.68亿元,为各普惠客户群体提供了强大的政府增信。另一方面全力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2021年以来,全市信用保证保险累计为96户客户提供了1212.1万元的融资需求,出口信用保险累计为全市81家出口企业约15亿元出口应收账款提供了风险保障,累计赔款支出400余万元。

创新农业巨灾保险试点。为有效化解农业产业受自然条件、市场因素影响大的天然劣势,赣州创新设立农业巨灾保险。该保险模式由政府统一投保,并区别于普通传统型农业保险模式,可不针对具体农业产业或品种,主要以"农

业巨灾有钱赔"作为创新点,探索一条为农业生产救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的新渠道,试点期间已投保农业巨灾保险1667万元。与此同时,赣州市还积极进行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支持将油茶、中药材和大棚蔬菜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或品种纳入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组织各县

(市、区)做好试点品种的摸排、申报和投保工作,下达市级保费补贴资金987.24万元,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借助政策性保险发展壮大。

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已组织协同开展92场非法集资及投资者教育、25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投教基地--国盛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基地坚持每周6×9模式对外开放,采用公益授课形式,挖掘形成"投教+红色文化"、"投教+政企组织、国民教育、普惠金融"等特色,融入专业知识、风险普及和党史学习教育等众多元素,引导投资者甄别风险、增长知识。与此同时,市政府金融办还牵头与相关部门联合组建以金融机构高管为成员的38个金融专家服务团,通过集中宣讲、进园入企等方式,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赋能激发乡村振兴强劲动力。赣州金融系统将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发展成果,全面融入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当中,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赣州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

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前行

上饶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2022年11月14日)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在鄱阳县鸦鹊湖乡,3万多亩晚稻基本成熟,丰收的田野里,稻浪翻滚似金色海洋;

在马家柚之乡广丰区大南镇,层层马家柚树从山底绵延至山坡,金黄的柚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柚农们欢笑着,采摘正忙;

夜色渐染,华灯初上,群山深处的望仙峡谷小镇灯烛辉煌、玉楼金阙,身着霓裳的游客三五成群,挑灯徜徉在小镇古街;

上饶"三农"多奇景,沃野千里书华章。

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始终围绕产业兴旺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智慧高效、三产融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农业强市之路。今年,我市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总数居全省第一。

一、稳粮仓、优产业,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好在乡里及时调配水库用水保证灌溉,要是没有水的话就真的颗粒无收了!"广信区石人乡杉树村村民苏元兴看着眼前一袋袋摞好的稻谷,心里乐开了花。今年9月,因持续干旱无雨,苏元兴种植的几亩晚稻眼看着要绝收。所幸,该乡通过渠道清淤、科学调水、精准用水,保证了大旱之年苏元兴农田关键时期的灌溉。

上饶是全省产粮大市,肩负"稳粮保供"的重任。我市坚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市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定在65亿斤左右。尤其是面对今年的洪水和干旱,我市坚持稳粮为先,通过提灌、打井、增施穗粒肥等田管措施减少中稻损失,实施中稻改种晚稻3万余亩、扩种旱粮1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达65.9亿斤,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了"大洪大旱无

大损"。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7万亩。自主研发兴安香占、启两优1639及岑两优1810等一批优质水稻品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3.3%,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9.8%。

坚持财政补贴、保险补充。通过重点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种粮企业发展粮食生产。在支持全体种粮户参加种粮专项财政性保险之外,我市设立了巨灾保险,专项用于大灾时对农户的单项补贴。面对今年超历史的洪水和高温干旱天气,协调落实赔付农业政策性保险1.1亿元和农业巨灾保险3785万元,用于抗灾救灾。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市坚持产业带动,推进乡村振兴。调整生产结构,推进特色布局,引导12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培育1个农业首位产业和1至3个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优质稻、马家柚、蔬菜、茶叶、油茶、水产等6个百亿级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水产、蔬菜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了广丰马家柚、婺源绿茶2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随着特色主导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市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上上之选·饶有风味"系列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农产品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二、促融合、强经营,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稳步构建

让城里人享受田园乐趣,让农村人在家门口赚钱,这幅令人向往的场景,从星星点点到成群成片,逐渐铺展开来。在广信区云谷田园生态小镇,智能化垂直叶菜工厂里,只见20层高的"蔬菜工厂"里绿意盎然,各色菜苗一层层整齐排列,来此参观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

云谷田园生态小镇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还是集精品农业、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自2021年12月正式开业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及研学人次近200万人次。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我市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农业逐步迈向"功能"农业。云谷田园便是农文旅融合的成功典型。

在强化农业产业体系上,我市注重产业链延伸,全市规上农业企业突破1000

家,已形成粮食、茶叶、水产品等三大支柱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值近300亿元;精心打造篁岭、望仙谷、葛仙村等一批农文旅项目,推动从卖农产品向卖风光、卖体验跃升,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的"双赢",全市2389个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村过10万元"的目标。

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我市还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抽调优秀年轻干部组成跟班学习工作队,赴深圳海吉星、百果园两大国内知名企业进行跟班学习,为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