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18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7分钟

目 录

1.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

2.2022年咸阳市前三季度经济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

3.甘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

4.公主岭市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

5.封丘县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

6.党的十八大以来隆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1

7.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4

8.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28

9.定南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0

10.党的十八以来全市统战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32

11.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竞争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5

12.陇东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9

13.宝丰县"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2

14.2022年韶关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47

15.名山区"教育强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0

16.武陟县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3

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56

18.全州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1

19.乌海市深化家庭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4

20.湘潭县深入推进清廉单元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67

21.2022年韶关高新区人才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0

22.咸阳市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3

23.安康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77

24.乌兰察布市共青团守初心担使命聚合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79

25.海东市乐都区政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3

26.党的十八大以来鹤庆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88

27.新乡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2

28.临潭县政协常委会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5

29.沾益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7

30.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统一战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99

31.临夏市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3

32.安阳市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6

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强化作风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08

34.玉溪市就业创业工作推进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1

35.清廉桂林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18

36.韶关市2022年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21

37.酒泉市消防救援支队十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5

38.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组织工作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28

39.玉林市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1

40.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4

41.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37

42.池州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2

43.闽西市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6

44.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49

45.衡水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1

4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一战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5

47.赣南市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58

48.上饶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3

49.平顶山市"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67

50.临夏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3

51.朝阳县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76

52.清丰县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1

53.珲春市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4

54.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86

55.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190

56.滁州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194

"基层善治"奏响和谐乐章

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2022年11月2日)

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小治理"关乎"大平安"。基础实,百姓安。桂林市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基层善治"助推"桂林之治"。

一、精细化治理串起"和谐音符"

在桂林,提起福隆园村,几乎家喻户晓。福隆园是唐宋时期人们游览漓江山水的必经之地,汇集了四面八方的商贾,浓缩了桂林的市井文化。多年来,杂乱无章的出租房屋、大量的流动人口让福隆园一度治安混乱,偷盗、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

2017年,福隆园终于实现了由乱到治。从政府成立专项整治小组进驻到派驻平安书记,从构建智慧网格到探索出租屋星级管理模式,从成立村民义务巡防队到引入物业公司管理短短一年多时间,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让福隆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桂林市城中村改造与整治的样板。

有了福隆园这个成功范本,桂林市各城区的城中村、无物业小区都相继踏上了创新治理的新征程,一个个混乱的城中村成功转型、一个个脏乱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是桂林市基层社会治理迈入精细化、专业化、网格化的缩影。

"网格化管理依托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夯实社会治理单元,延伸社会治理触角,制定治理责任清单,强化工作职责,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群众满意度。"桂林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士介绍桂林市网格化管理的经验。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2015年起,桂林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提出了目标任务,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到2015年底,桂林市主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基本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如今,全市已初步建成"网格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立体化防控、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2021年后,桂林市网格化管理又有新突破。全市围绕"精、细、准"推动网格治理,创新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12+N"工作体系,精细划分网格6146个、

微网格28231个、专属网格138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5904人,整合职能部门资源,为网格赋能。2021年以来,全市网格信息处理率达98.63%,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网格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筑牢社区防控、通道查控、社会面管控三道防线。

小网格释放出大能量,精细化治理串起的是社会和谐的美妙音符。

二、"智理"提升老百姓安全感

桂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在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上,智慧警务显示出巨大能量,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现行案件侦破、命案积案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七星区是桂林高新区所在地,辖区高新企业、高校、城中村和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桂林市公安局七星分局通过创新构建"一测一察一中心",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警务等,为基层一线民警量身研发"E察"移动警务系统,推行移动执法新模式,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恭城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综治中心投资70万元建设茶江"天眼"工程,执法人员依靠水上"天眼"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捕捞、挖沙等破坏生态行为。

近年来,桂林市坚持"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实体化运行",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压实市域、基层、网格三道防线,构建基层善治体系。围绕"打、防、管、控、治",建强基层基础,投入1.73亿元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建成桂林市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中心,100%完成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全市全部配齐"一村一辅警",实现"三官一律"高标准配备;试点推进派出所、司法所"警司合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十年探索,开拓创新,从"治理"到"智理",桂林老百姓的安全得到最贴心的守护。

三、群策群力化解纠纷促和谐

因为挖泥烧砖,长期以来,平乐县榕津村某砖厂与村民莫某产生纠纷。双方思想偏执,听不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也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直到2021年6月,在榕津村"法律明白人"莫时华的积极调解下,双方才达成和解,砖厂支付6万元给莫某,双方握手言和。

榕津村是平乐县推行"法律明白人"举措试点村。2021年以来,平乐县积

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着力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队伍,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基层法治人才保障。

"法律明白人"采取自愿原则,按照村民自荐或者村委会推荐初选对象,报乡镇党委审核后,再报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审定确定并公示,对象大多为村"两委"干部、兼职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师、普法志愿者等。通过学习培训,他们逐步成为乡村治理的"行家里手"。

2022年8月,桂林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暨"法律明白人"培养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平乐县召开,平乐县的先进做法获全市推广。此后,各县(市、区)将"三治融合"贯穿乡村运行、治理、互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加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带动引领农村广大群众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思维习惯,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法治氛围,进而推动实现乡村治理"善治",有序有力地护航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自治固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从多年前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到如今乡村大力推行的"法律明白人"制度,桂林市在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征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让一个个城中村在立体化治理中实现"蜕变",让一个个"脏乱差"小区在居民携手自治下"向美而生",让一件件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让老百姓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乘风借势赢全年

2022年咸阳市前三季度经济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14日)

深秋已尽,转而立冬。全市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佳报"姗姗来迟,却带来满满惊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9.17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二位。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今年,咸阳迎难而上、破难而行,自加压力、大干快干,紧紧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不断释放稳经济效能,为加快建设"西部名市丝路名都"赋能增力。

一、强基础、抓重点,加压奋进推动经济稳增长

强基固本,务实笃行。咸阳始终保持对经济发展的清醒认识,着力在强工业基础、抓重点项目、扬科创优势上下功夫,加压奋进推进经济稳增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疫情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咸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住工业经济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2665.4亿元,增长16.6%。

制定出台《咸阳市稳定经济增长20条政策措施》《咸阳市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若干措施》等,开展"千名党员干部暖千企"活动、"三送一解"行动,为工业企业常态化送温暖、解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围绕"544"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产业链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七大支柱产业中,装备制造、纺织、能化、食品工业分别同比增长22.5%、22.0%、11.4%和10.5%。

站在新的阶段,咸阳发展机遇重重。

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面对诸多战略机遇,咸阳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打开发展新视野、迈出发展新步伐。

咸阳紧紧围绕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推动与西安同标提质、共同发展。

举办科技盛会、人才盛会、创新挑战赛,聘请"科技顾问"、实施揭榜挂帅 持续汇聚人才力量、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解决关键卡脖子难题,推动产

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5%。9月份,咸阳市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817项,总成交额38.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同时,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深度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咸阳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性显著增强,城市集中供热建设项目等297个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开工建设;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秦都区古渡魏家泉小学改扩建等众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2022年,全市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33个,年度投资1431.59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投资1158.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94%。

二、补短板、创亮点,凝聚合力促进经济高质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掀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热潮。"市委书记夏晓中说。

走进秦都区光伏新能源配套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隆隆作响,工人们繁忙工作,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劳动景象。

"坚持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力促更多科创成果在秦都转化,努力推动'秦都制造'向'秦都智造'转变。"今年,秦都立足产业实际,先后累计签约华拓新能源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北斗AI智能终端及车联网等26个项目,总投资91.2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以来,各县市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奏响咸阳县域经济的"合奏曲"。

坚持产业立县,县域工业集群化水平持续提升,七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前三季度,七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2420.1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

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推动各县产业园区整合提升,持续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将46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合为11个产业园区。

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加大市政、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宜居宜业功能不断增强。

深化县域各领域改革,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事项受到国务院肯定,

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效率等27项改革案例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

建立1+13的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51家、增长112%,转化科技成果174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

兴平、三原、彬州跻身202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强县";泾阳在西咸划转后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动能逐步恢复。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1383.36亿元,县域经济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县域平均规模125.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59亿元。

三、挖潜力、增动力,多点发力激荡经济新活力

11月10日,彬州市农特产品推广品鉴会上,100余种农特产品和系列文创产品展出,现场气氛火热。

"我们邀请了各大电商企业参与其中,通过电商力量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销售模式,助推农特产品走出彬州、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改善消费环境,精准落实惠企政策,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全市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45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居全省第1位。组织实施系列促消费活动,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中华美食荟·知味陕西"餐饮消费季推荐具有浓郁咸阳地理标识美食名吃企业(单位)15家;"遇见咸阳·家乡味道"网上公开评选活动中,13个县市区入选特色美食网。

以福园巷子、北平街、汇通夜市等特色街区为带动,有力拉动餐饮消费和夜间经济发展。前三季度,全市餐饮收入159.72亿元,增长6.0%。

对200户限额以上重点商贸企业进行帮扶纾困,力促企业稳定经营、商贸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商品零售额716.74亿元,增长14.8%。

打造以特色街区为主的商业集聚区,福园巷子特色商业步行街获誉"省级示范步行街"和"陕西省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双示范,并辐射带动渭城北平街、礼泉城东美食城等县域特色街区、夜间经济示范建设。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开展直播大赛,促进优质农特产品和地标产品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67.53亿元,同比增长21.3%。

立冬后的咸阳,各行各业跳动着发展的强劲脉搏、涌动着新生的希望。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咸阳马栏红苹果又一次闪耀进博

会,除此之外,咸阳6大类9种农产品也在进博会上进行了线上线下同步展销,直销现场热闹非凡。

今年,我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平稳向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知名度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09亿元,同比增长4.5%。水果产量141.91万吨,同比增长4.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57.56万吨,同比增长4.5%。

时至年末,更需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开好新局、育好新机。当前,咸阳人民正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振奋的

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能

甘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2日)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一直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活力充分释放,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加。

一、扭住重点发力,纵深推进改革

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成本再节约、企业投资再省心--2021年,我省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简化优化工业项目供地流程,压缩供地时间,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有效加快项目落地。

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兰州新区2021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成为"标准地"改革红利的受益者。

"从项目开工到实现投产,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兰州新区审批帮办代办团队和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企业顺利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证,并同步办理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施工建设。今年3月,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口径给排水管材系列产品均已投放市场。

经过一年试点,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三地出让"标准地"28宗3365亩,相关项目均实现"拿地即开工"。

"'标准地'改革,构建了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过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是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的新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初步构筑起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的雏形;

--2016年,我省推动省市县三级"网上行权",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工作趋于成熟;

--2018年,我省全面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年活动,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

改革越向纵深,释放的动能也越大。

2021年,我省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项,减审批力度为近年最大。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省市县三级涉改部门(单位)按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方式办件总量达到73.9万余件,惠及市场主体2.47万户。

今年,我省编制公布《甘肃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明晰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在涉企经营许可、证明事项、投资项目审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建设用地审批时限压减至20个工作日;生态环境领域85%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同时支持刷脸和刷二维码进行医保结算,医保凭证从"卡时代"进入"码时代"。

二、聚焦利企便民,拓展服务广度

"没想到,现在办理营业执照这么方便。"甘肃元数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大材高兴地说。

今年初,陈大材在营业执照办理网络系统中选择了"送照到家"服务,仅2天时间,纸质版的营业执照就送到他手中。

22个工作日、8.5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2个工作日 近年来,我省企业开办时限持续压缩,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14.38万户,较2021年同期增长7.75%。今年以来全省新设市场主体22.7万户。

企业和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近年来,我省聚焦利企便民,全面保障市场主体,着力加强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登记注册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流程,将适用"秒批"系统的经营范围事项从3大类33项扩充至8大类63项。

同时,将电子税务局100项功能接入"甘快办",推出233项"非接触式"

办税缴费、521项"网上办"服务,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将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压减至1项。

此外,我省住建部门推动颁发电子资质证书,全程实现"零跑腿、零证明"。公安部门建成二维码一码通支撑平台,实现人、企身份检验和材料免交,高频事项"零材料"扫码即办。民政部门采取承诺制方式替代取消家庭财产收入、困难程度等证明材料。文旅部门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将部分文化类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百姓的"小事",正是民生的"大事",也是"放管服"改革瞄准的"靶心"。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可办所有事"。持续加强"好差评"系统建设,推进现场服务"一次一评"和网上服务"一事一评",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好不好,让企业和群众说了算"。

同时,我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57条政务服务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实现"一个号码统一对外服务、一个平台倾听百姓心声"。自2021年11月15日上线运行以来,全省共受理群众有效来电117万余件,日均受理量7525件左右。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2021年3月,我省启动数字政府建设;

2021年5月,省政府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领导小组;

2021年12月,在省政府办公厅加挂省大数据管理局牌子,设立省大数据中心,甘肃省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

2022年4月,甘肃省数字政府第一批建设项目已全面上线;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甘肃省政府以"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打造"甘快办"等特色应用品牌,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贯通的政务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群众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N个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创新提出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要素标准省市县乡"四级46同",52个省直部门及中央在甘单位统筹联动,编制统一的基本目录及实施清单,为全面实现同一事项全省范围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夯实了基础。

推进涉企优惠政策"不来即享"提质扩面,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五项认定业务网上办理,推行减税降费、科技奖补资金、涉企公积金、就业补助等更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在线办理。

深化"甘快办"应用,统一全省政务服务移动端入口,完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功能,13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其中121项实现"全程网办"。

推动电子证照在更多领域应用并互通互认。全面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各层级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体系,全省汇聚政务数据达到700余亿条。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

当前,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放"的领域,提升"管"的效能,优化"服"的质量,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注入新的动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