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1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56篇)(第16/1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18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7分钟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金昌市紧盯群众需求,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启动2022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组织送文艺、书画、图书、电影等8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送文化下基层2100多场次,将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入基层群众心间。

--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今年以来,举办了迎新春网络春节文艺晚会、"多彩少年梦·扬帆新时代"网络少儿新春文艺晚会等线上演出,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欣赏精彩文艺节目,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培育打造"书香金昌"品牌,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七进"工程,在城乡客运站、医院等人员聚集区建成"悦读驿站"10个,命名"书香村镇"12个,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100多场次,分区域组织举办农民阅读大赛3场次,读书氛围日益浓厚。为农村地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5个、健身路径23个,创建"体育特色村"10个,基层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经济。永昌县南坝滑雪场入选全国10条精品冰雪旅游线路,永昌县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和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结项验收,龙景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补短板项目顺利推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标杆,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申报获批为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文化铸魂,行稳致远。迈进新征程,金昌正以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提升乡风文明新高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最强音

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综述

(2022年11月5日)

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广东林业大市,韶关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现有森林面积1371743hm2、林地面积1446366hm2、林木覆盖率74.95%、森林蓄积量100669371m3,森林资源的核心指标数据均稳居全省前列,是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块绿洲,素有"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和"南岭生物基因库"之称。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对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构筑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36项指标和24项工程建设全部达标,森林质量稳步提升,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态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奏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绿色发展主旋律。

一、先行先试立潮头唱响敢为人先"主旋律"

创森行动之初,我市高水平开展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广东省韶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印发《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8-2021)》《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创森工作的正确方向,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善美韶关"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风貌、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建设布局,高举全域创建大旗,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县、镇、村延伸,着重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四级联动式建设新格局。

"有了'蓝图'和'指南',韶关随即便踏出高标准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其中首要的就是着力探索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探索完善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力争建成广东首个国家公园。"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大力加快完善南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助力生态产业"增绿、减碳、结果、创收",打造粤北生态文明科研新高地;以"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油茶营造助推乡村振兴"为特色,成功竞选全国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城乡一体的国土绿化体系,形成韶关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效应;还投入近90亿元实施300余个项目,实现山水林田湖草19项试点绩效目标全部达标在全域创森的漫漫征程中稳稳扎下了一个接一个坚实的脚印。

二、青山绿水育灵蕴高歌粤北屏障"奏鸣曲"

生物多样性维系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2019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全市物种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近千种珍稀动植物和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建立了物种资源数据库。依托广东首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岭基地启动建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入研究,保护地内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

积极开展林业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绿美广东大行动要求,综合采用"造、改、封"等措施,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森林抚育、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近4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造林更新)面积75100hm;大力试行"先造后补""以工代赈""一造三年"等多种造林机制,完成碳汇工程(高质量水源林)造林16213.13hm2、退化林修复28927.7hm2、森林抚育195145.47hm2,新建、提升生态景观林带73.1km;出台《韶关市封山育林实施办法》,全市新增封山育林30223.87hm2,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4方面65项工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其中,矿山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工作成绩亮眼,真正实现了"荒山复绿"。9家矿山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35家矿山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凡口铅锌矿矿山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截至2021年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557.1hm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86.8%,曾经的滚滚泥流和机器轰鸣,如今变成清脆鸟鸣和枝叶摩挲声,奏响了美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重奏。

三、城乡绿化探新路同绘森林城市"五线谱"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结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336"计划及县

城提升"439"计划、乡镇(镇街)提升"139"计划,开展系列城区绿化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提升城区绿化水平,让森林走进城市;加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推进镇村绿化率不断提高,让森林环绕乡村。

以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为核心,着力实施"绿意韶城""景观道路""绿色游园"等工程,不断提升城区绿化品位,打造特点鲜明、功能突出、生态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森林体系。在城市建成区700多公顷山体森林基础上,通过实施林相改造、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水岸道路绿化美化,新建生态停车场29处,重点打造张九龄纪念公园、拾贝湖公园、韶州公园和林桥公园等民生亮点工程,道路和水系绿化提升1300多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率、水岸绿化率等重要绿化指标分别提升至44.99%、93.43%和93.31%,实现了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万里碧道绕城环抱,网红公路穿城过街,城市绿色脉络日益完善,森林树种丰富多样。

此外,全市7个县(市)均已获得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翁源江尾、仁化长江等5个小镇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南雄水口、乐昌五山等11个乡镇也正积极争创;打造了48个"山绿、水清、天蓝、景美"的国家森林乡村,建成了39个绿美古树和绿美红色乡村;实施古驿道沿线生态修复治理、乡村绿化美化和石漠化公园建设项目,绿化提升南粤古驿道沿线150km,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更是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四、文化生态互促进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我市将义务植树纳入全市重要政务活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党员先锋林"、珍贵彩色示范林建设和群团组织营造"巾帼林、青年林、抗疫林"等主题林建设。积极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联动,通过主题党日、团建活动、送苗下乡等形式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新建、扩建义务植树基地718.3hm2,打造全民义务植树基地65个;扎实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搭建了创森云植树平台,让"植绿、爱绿、护绿"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植绿"氛围。创森以来,全市累计参与义务植树660万人次、植树2720万株,林木保存率达90%。

创森期间,我市林业系统积极聚力创新全域创森活动形式,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创森的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如面向全体市民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评定樟树、兰花为我市"市树、市花";组织

开展"森林城市·绿美广东"21城同创、城市徒步等创森主题活动;精心制作创森主题宣传MV"创森Mojito"、主题曲"善美韶关·绿满山川";充分利用古树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十大"樟树王、榕树王和银杏王"评选活动为推手,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结合党员报到和社区入户,开展创森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据统计,当前我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广大市民已成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全域创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市还将创森工作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惠农振兴相结合,积极探索林业资源资产价值化实现机制,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是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契机,依托农林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和打造了一批以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绿色惠民产业为主体的优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二是优化整合森林资源,打造富有韶关文化元素特色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重点品牌;三是全方位落实林业碳普惠精准扶贫,全市10个县(市、区)93个村开展林业碳普惠申报,完成交易124.36万吨,实现交易额3075.3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助推林业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我市形成了特色经济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格局,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30.53亿元。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今后,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生态建设使命担当,统筹推进绿美广东大行动及市县镇城区品质提升绿化美化等生态工程,把我市建成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森林城市,做大做强韶关独特生态品牌,为全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为实践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韶关路径",谱写韶关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韶乐",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最强音。

遵良法&谋善治

滁州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8日)

2022年1月1日,在滁州市法治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聚焦强化优化、细化实化,4月30日,《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150条(2022年版)》随之出台。

对标省外先进、省内一流,利用法治手段规范、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只是我市推行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精彩篇章之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用法治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我市有16项法治建设工作获省部级以上表彰,15项做法经验在全国推广,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医保智能监管等全国现场会和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现场会在滁召开。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是为了保障百姓安居乐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上半年,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二,其中司法行政系统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队伍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一、让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新时代下,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滁州,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的鲜明印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市第七次党代会、第七届人代会工作报告,将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推动法治政府率先突破作为重要目标,与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市委常委会将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列入2022年工作要点,定期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及时研究审议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为示范创建跟踪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询事考言,循名责实。"我市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通过印发《滁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明确各地各部门"一把手"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并列入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内容。

我市还创新建立季度专题述法制度,且在一年内实现县级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指引、提醒、警示清单和督办制度,每年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推动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创建的工作格局。

同时,我市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实现法治政府建设评价与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全面衔接。

一项项深谋远虑的改革,一件件卓有成效的举措,让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内健康运行,确保滁州的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这不仅体现了我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态度和力度,更彰显出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福祉的决心和信心。

二、以法治准绳营造政务服务透亮环境

"100-1=0"!这则"法治公式"发人深省,要求法治政府建设要走"对"路。我市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如,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创新行政决策机制,出台《滁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滁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管理办法》,全面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创新合法性审查机制,在全省创新设立合法性审查研究中心,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率100%,审查意见采信率100%。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法治政府建设还要走"稳"路。我市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坚持立法先行、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用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全力推进法治滁州建设,做稳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压舱石",牢固维护保障民生福祉的"定海针"。我市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领域综合执法队伍整合重组,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执法协作机制。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制度。全面提升执法工作质效,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权限""依据""流程""结果"全公开,实现行政行为全覆盖。"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滁州被视若圭

臬的这一重要论断,更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将法治之"智"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环境,以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在全面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我市将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优化,全面普及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将标准化政务服务更加优化,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推进涉企政务服务"一屏通办"改革,开展7×24小时"随时办"服务,在全省率先实行365天"不打烊"服务,政务服务事项"一门办理率"100%,全程网办率99.8%,353个"一件事"全程联办。沪苏浙皖41个城市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86个事项实现全国通办。

我市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成为全省示范。依法制定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指南等4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以标准化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方式,引领服务创新,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工程建设"全网办",不动产登记"综合办",便民事项"掌上办"。滁州市政府"以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政府权力依法运行"项目,先后获评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审批项目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执法效能高了,政务环境优了。2022年上半年,全市营商环境18项指标中有10项进入全省标杆,法治环境第三方调查市场主体满意度得分全省第一。

三、用法治理念提升群众理念浸润民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法治既是保障平安建设的依凭,也是衡量平安成色的尺度。去年,滁州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二。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平安",已成为滁州一张亮丽名片。

平安建设,考验着政府依法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我市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健全,创新建立"1+5+N"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一站式"调解模式在全省推广;完善复议应诉监督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健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常态化疫情防控"五网四图三治"工作机制得到省委肯定,并被省疫防办在全省通报推广。

矛盾纠纷依法调解工作,已然形成"滁州特色"。全省商会人民调解工作

现场会在滁召开,商会调解"滁州经验"全省推广。创新医疗纠纷调解"1+1+1"新模式,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获全国表彰。全椒县"一站式"调解模式在全省推广。皖苏接边地区联合调解工作机制受到两省司法厅肯定。在全省率先设立诉前和解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设获最高法院肯定。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我市依法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获全国先进。出台《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滁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法治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滁州市连续六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获评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位于龙蟠河公园内的滁州市宪法主题公园,是一座以"宪法"为核心,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园区。"宪法"相关知识、十位古代著名法治人物、46种法治元素造型石刻等,为孩子们多了一个身边的法治课堂,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之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沐浴文明新风。

国家级凤阳县小岗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如今成为不少群众自发前往学法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融入红色传统教育,着力挖掘"小岗精神""沈浩精神"蕴含的法治理念,充分融入小岗村法治元素,强化法治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搭建起法治教育的新平台。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厉行法治,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当下的滁州,法治理念如春风般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强了,大家看得见、感受得到法治的价值和意义,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法治的崇尚和信赖。全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的效果已然显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