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十堰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8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0分钟

2021年十堰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十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陈新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聚力脱贫攻坚、奋力转型发展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五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人均GDP接近6万元。

--这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创造性开展"四项重点"工作,组建1807支工作队驻村帮扶,7.2万名干部结对帮扶26.6万户、83.4万贫困人口。整合涉农资金346.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发展产业基地64.9万亩,建设扶贫车间(作坊)3481个,带动72万贫困人口脱贫。建设集中安置点4022个、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改造危房10.4万户,资助贫困学生157万人次,兜底保障低收入和特困对象19万人,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村村建有卫生室,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56个贫困村出列,8个贫困县(市、区)摘帽。扶贫工作成效考核连续六年在全省获得优秀等次。

--这五年,产业升级实现突破性进展。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动能,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乘用车从小到大,商用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车快速成长,开创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新格局。倾力服务东风,深入实施"1+5"协议,东风商用车新工厂、东风小康空港工厂、易捷特新能源乘用车、双星东风4.0新工厂等项目投产。东风十堰板块实现产值897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9.4%;商用车产量达到22万辆,创历史新高。新增新能源整车企业5家、专用车企业22家。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技改项目738个。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成10亿元以上项目45个、亿元以上项目1069个。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进注册规模项目1214个、实际到资662.3亿元。方特武当山中华传统文化园、汉水九歌、新希望养殖等重大项目落地,农夫山泉三期、万润新能源、猛狮科技、华彬矿泉水、鑫资再生科技、嘉麟杰服饰、元和观民宿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创建国家高新区取得重大进展,新增高新企业20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6%。大力发展全域旅游,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85家,汉江休闲观光带、城郊生态游憩带、竹房绿色度假带、大武当健康养生区基本建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8%。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稳定保持在7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2.1:48.9:39优化为8.5:43.9:47.6。

--这五年,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提升。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总里程达525公里,十巫、十淅高速快速推进;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404公里、2693公里、2.9万公里,跨汉江大桥达15座。武当山机场通航,迈入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汉十高铁通车,十西高铁湖北段开工,十堰跨入高铁时代。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京能热电联产项目竣工投产,夹河关电站、孤山电站建成发电。十卧500千伏输电线路竣工运营,县域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全覆盖。启动并推进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建成火箭路等主次干道19条,综合改造北京路等道路8条,滨江新区至武当山玄岳门一级路等15条交通干道加快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2条、83.3公里;集中供暖12万户、1200万平方米;建成公租房4.3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1.5万户。生态滨江新区与中心城区加快融合,山水城特色更加彰显。

--这五年,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性治理。坚持把生态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建立自然保护地41个,占国土面积16.3%。划定生态红线784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3%。完成精准灭荒4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67%。拆除丹江口库区网箱18.2万只、围网23万平方米;"五河"全部消劣,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351.7亿立方米,惠及6700万人口;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我市荣获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丹江口市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竹溪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8个县市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这五年,文明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为民创建,久久为功,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名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村镇、校园、家庭40个,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39人。连续八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获评"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十堰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这五年,人民生活获得实质性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1%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570元、1160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6%,新改扩建学校887所,新增校舍面积140万平方米,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城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实现医药耗材零加成。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救助标准实现"五连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六连增"。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40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公共图书馆8座、文化馆9座、博物馆12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功举办首届南水北调十堰(郧阳)国际马拉松、市第六届运动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咬定发展不放松,笃定实干不懈怠,建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办成了一件件群众期盼的大事小事,解决了一个个制约发展的难题,奠定了启航未来的坚实基础!

刚刚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经济社会发展按下"暂停键",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担难担险、奋勇前行,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效。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有效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民动员、科学应对,坚决落实省委提出的"23245"防控举措,在全省较早较快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一个月时间实现本地新增病例清零、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取得十堰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累计确诊病例672人,病亡8人,治愈率98.81%、病亡率1.19%,在全省市州中治愈率最高、病亡率最低。始终保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状态,坚持"人物地"同防,慎终如始落实严防严控措施和"四方责任",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稳健运行。开展核酸检测137.5万人次。落实"六专"要求、"四全"措施,进口冷链食品防控持续加强。统筹安排、科学部署,8类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应急性接种有序推进。探索建立医防结合长效机制,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投入资金52.9亿元,实施补短板项目76个。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传染病救治楼成为全省第一个使用抗疫特别国债建成的项目,拥有标准负压病床224张,其中重症负压病床12张,成为全省负压病床最多的医院。

二是全力以赴加快疫后重振。千方百计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积极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第一时间推动182家"停不得"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短时间内组织691家东风供应商,在确保疫情有效防控的前提下紧急复工复产,东风公司十堰基地整体复工复产进度比省内其他市州提前15天。开展援企稳岗行动,加快恢复工业经济,规上工业增加值恢复至2019年的96%。积极开展"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深入推进"双百"行动,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全力组织好农业生产,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粮、油、蔬菜稳中有增,分别达16.5亿斤、3.2亿斤、130万吨;加快恢复畜牧业生产,生猪出栏126.6万头,恢复到2017年的80%。武当蜜桔纳入中国特优区。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回补,积极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消费扶贫和直播带货销售22亿元。争取一揽子政策直达资金84.42亿元,其中抗疫特别国债22.94亿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冲疫情影响,组织集中开工37次、项目1115个。深入推进对口协作,引进项目56个、资金2.25亿元;大力争取北京援助,争取抗疫物资62批次、资金4313万元。预计地区生产总值恢复至2019年的97%,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降幅持续收窄。

三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围绕"保脱贫、稳脱贫、防返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监测户和贫困边缘户加强监测预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剩余的1646户、3841人全部脱贫。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泗河、神定河水质达到Ⅳ类,汉江禁捕退捕取得阶段性成果;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有效防范重大风险,分类处置各类风险点,政府债务、非法金融、公共安全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73%。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新增市场主体3.9万户。在全省首推企业开办"2半0"标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时间优于省定目标。创建"企业金融服务方舱",新设1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减免税费47.7亿元、惠及70余万户。深化"双千"活动,为企业解决诉求2302件。出让地"交地即交证"全面推行,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加快推广。东风公司"三供一业"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基本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大棚房"清理整治全面完成。加快推进市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城区环卫体制等改革。4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划转区级管理,城区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十堰经开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五是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8个。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及水制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房县西关印象等一批项目建成。县域经济提质增效,丹江口市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郧西县打造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大县初具雏形,竹山县绿松石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竹溪县农产品加工和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房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郧阳区坚持不懈把小香菇和袜业做成了大产业。

六是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用于民生支出比重仍达81.6%。全力保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力等重点群体就业,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41.1万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为20.5万特困群众发放救助资金11.9亿元。承办全国体育传统学校篮球联赛,开展武当武术"四进"等全民健身活动。市传媒中心启用,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开馆运营,市殡仪服务中心、老年人养护中心建成。人口普查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积极化解信访积案,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加强平安十堰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初步建立,一村(居、企)一警全面推行。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积极化解疫后综合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退役军人保障、国防动员、拥军优属等工作全面加强。

一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3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30件、政协提案188件。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问责,政府作风持续改进,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氛围更加浓厚。

大疫如大考。我们在大疫中牢记初心使命,锤炼过硬作风,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东风公司、广西人民、北京各界、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鼎力支持,广大干部、公安民(辅)警、志愿者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倾情支援,全体市民守望相助、坚守抗疫,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奏响了一曲和衷共济、勠力同心的时代赞歌。罗杰、钟森、刘振伟、石明、江世娥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市公安局、市疾控中心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海内外十堰人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了不起!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兜住了民生底线,守牢了稳定大局,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答卷。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委员,向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的所有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十堰发展的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强,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总体偏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专业能力不足,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有待提高。受疫情冲击影响,去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大多负增长,"十三五"规划的少数指标没有完成。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积极作为,努力做好今后的各方面工作。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脱贫攻坚的决定性成果为全市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全市更大力度对外开放创造了更好条件。同时,我市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叠加,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多困难。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市未来五年和二〇三五年发展蓝图。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发展定位,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走在前列,致力于建成"两山"实践创新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代汽车产业制造重地、文旅康养休闲胜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奋力"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

未来五年,我市经济总量加快向3000亿元迈进,"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力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两山"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我们将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三大战略",推动市场主体、县域经济、基础设施"三大突破",实现营商环境、城市品质、人民生活质量"三大提升"。主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坚持全域协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打造汽车"智造"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力争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推进"两带"建设提档升级,以丹江口、郧阳区、郧西县为重点,建设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和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支持房县、竹山、竹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城乡协同和乡村振兴之路,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双翼"。坚持点面支撑、全域发力、多点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县域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科技强市、质量立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扎实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持续深化与中国工程院合作,高标准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科研能力,深入推进"双百"行动,建成富有秦巴山区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引才引智和培养提升相结合,打造面向"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抓好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引领,以高标准带动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建设现代汽车城,形成2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发挥生态、文化、产业优势,着力发展大旅游产业,到"十四五"末大旅游第二大支柱产业更加稳固,综合收入、游客接待数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实现翻番;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医药等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做大优质生态产品,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水制品、节能环保等大生态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五新"产业。

(四)坚持扩大内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内需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坚持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动十西高铁建设,积极谋划安康-十堰-南阳高铁、三门峡(洛阳)-十堰-宜昌铁路、江北高速、郧商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十巫、十淅、房神、福银高速复线改扩建等项目,启动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推进竹山、竹溪、丹江口通用机场建设。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

(五)坚持深化改革,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异地可办"。落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服务精神,深入开展"双千"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更多企业挂牌上市。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叶、香菇、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力争"十四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七)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建设绿色发展和水质保护协作区,巩固以"五河"为重点的河流治理成果,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丹江口库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坚决落实十年"禁渔令",让库区江河休养生息。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激励约束并重、覆盖领域全面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强"四大医疗集团"建设,做强"六大中心",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加快建设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加强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建党100周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出口增长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只是基本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更加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做到既开局漂亮,又全年精彩。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十堰高新区建设,支持丹江口市、郧西县、房县等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深入开展"双百"行动,高标准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院校、机构等共建开放研发检测平台,支持湖北医药学院争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新增高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狠抓项目调度,推进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谋划争取十宜铁路等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笼子,完成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前期工作,启动两郧一级路、新水厂等334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西高铁、十巫高速、十淅高速、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等382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确保滨江新区至武当山玄岳门一级路城区段等209个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加大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新增亿元以上入库项目150个。

--激活消费市场。支持商贸企业拓展线上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零售、外卖餐饮等新业态,发展直播带货、宅经济、共享教育等新模式。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品质,鼓励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高品位卖场和特色商业街区。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积极支持服务东风各板块企业在堰发展,优化汽车产业布局,推进整车专用化战略,实施零部件提升工程。启动东风专汽新工厂整体迁建,推进大运汽车二期建设,确保东风(十堰)底盘部件、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扩能改造、驰田新工厂、正和高端车身等如期建成。大力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生产线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东风装备智能产业园,支持国瑞智能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0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