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7分钟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3日在余姚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拓进取、实干作为、勇立潮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这段历程中,我们收到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大底气。在回信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土地超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创新经验全省推广,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位居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第9,这样的成效让我们为之鼓舞;井头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姆渡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阳明故里"知名度进一步打响,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这样的标识让我们为之自豪;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夙夜在公应对台风暴雨考验,千方百计破解"五难五多"民生难题,这样的情境让我们为之动容;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12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这样的荣誉让我们为之骄傲。

--过去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壮大、不断跨越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由887亿元增加到1441.5亿元,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90.6亿元增加到129.7亿元,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40亿元,年均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13.3%。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6.0%,增速始终位居宁波前列,成为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示范县市,荣登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9位。现代商贸转型提升,中国塑料城入选改革开放40年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市场,世界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商圈基本形成,我市跨入全国电商百佳县行列,创建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用电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增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件,新录入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个,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特色农业强镇3个,"四明臻货"成为区域公用品牌,上榜全省产粮大县,成为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第3。

--过去这五年,是动能活力持续迸发、不断增强的五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战略新兴、高端装备制造、"246"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迈出积极步伐。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入驻运营,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20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4家、"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35家,创建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家,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0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5项,10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76%增长到3.92%、位居全省第5,名列中国创新百强县(市)第4位,进入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前十。产业平台加速构建,开发园区整合顺利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工业总产值五年翻两番,智能光电小镇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初具规模,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10个,舜宇新基地、吉利整车制造等一批旗舰型、引领型项目投产见效,实到外资16.2亿美元、内资514.5亿元。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净增市场主体超过6万户,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9家企业成功上市、总数达到15家。

--过去这五年,是城乡品质持续提档、不断趋优的五年。国土空间规划列入省级试点,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乡镇规划修编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实现全覆盖。城区"一轴两环三片区"展现新颜,阳明古镇、高铁新城、西南组团等板块初具形象,打造"精特亮"项目20个,"三江六岸"光影艺术工程扮靓姚城,滨江水环慢行系统(一期)贯通投用,累计完成危改33.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18.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45.2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提标升级,胜陆公路、余梁公路北延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用,防洪排涝体系更加完善,5G基站基本实现全域覆盖,我市列入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单位、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先进集体。镇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泗门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梁弄镇荣膺全国特色小镇,横坎头村、谢家路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邵家丘村、西街村等入选全国文明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21个,被评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消除,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完成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1个,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场所)3571家,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乡镇(街道)13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省级森林城镇实现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创建成为省"基本无违建市",四明山区域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率先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标准地"出让试点,成功创建为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过去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的五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548元、43428元,年均分别增长7.9%、8.7%;民生支出累计达到474.8亿元、年均增长8.2%。每年都高质量办好三级民生实事工程,一批民生"关键小事"的妥善解决受到群众点赞。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全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78%和99.75%,低保救助标准从每月664元提高至1005元,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面覆盖,社会养老床位增加到1.5万张。"全民创业乐业增收"行动深入开展,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2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新(改、扩)建学校167所,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从20.5%提升至50.3%,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99.1%,"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创建成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市。"健康余姚"深化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新中医医院等建成投用,基层就诊率达到66.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14个百分点。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全覆盖,档案馆新馆建成投用,4部作品获全国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累计举办省级以上各类赛事活动40余次,获评"中国戏曲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称号,"道德银行"入选中宣部实践案例。结对合作成果丰硕,新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4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助力望谟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基层社会治理"阿拉一起来"创新实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纵深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初步得到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实现"五连降",我市获评省"食品安全市",有望捧回"一星平安金鼎"。慎终如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深化"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强化平战结合、精准施策,尤其是面对毗邻县市的突发疫情,迅速反应、果断行动,最短时间控制风险源、切断传播途径,经受住了大战大考,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过去这五年,是政府建设持续加强、不断增效的五年。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和"七张问题清单"整改,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政治建设更加有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政府运行更具效能。"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扎实推进,183个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最多80天",城市大脑1.0版建成运营,智能家电产业大脑等应用场景列入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土地预告登记转让、纳税人"引导式申报"等工作全国首创,"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等做法领跑全省,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落户我市,我市位居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第5。"六个清零"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银行贷款不良率从4.1%下降到0.64%,"三公"经费较五年前下降34.7%。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重大事项、重要工作主动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84件、政协委员提案1327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0万余条。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双拥共建等工作迈上新台阶,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审计、史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慈善、工会、红十字、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正是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正是有了市委的正确把向、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和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才有了余姚今天的成就。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新旧动能转换速度还不够快,创新和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有力;城市功能承载、城乡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匹配,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民生事业、基层治理等领域仍有弱项,提升城乡品质还需要花较大功夫;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不足,干部队伍战略视野、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等有待加强,对照争先创优进位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用心、用情、用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各位代表,百年谱华章,赓续奋斗路。站在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对重大战略叠加、数字改革赋能、双城格局发力等新机遇,面对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外部环境复杂等新形势,未来五年余姚将迎来爬坡过坎、赶超跨越、转型突破的发展关键期。我们必须保持定力、把握机遇,敢打头阵、勇当先锋,推动余姚改革发展再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

根据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余姚重要回信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八大工程",聚力打造"六个余姚",努力在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的进程中奋力争先进位,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更具美誉度、更具幸福感的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

具体而言,要着力奋进"六大赶考路"、答好"六张高分卷":

--奋进高质量发展赶考路,答好智造余姚高分卷。超常规落实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依托甬西智能科创走廊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聚力"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四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950亿元、8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9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让智造成为余姚最硬核的实力。

--奋进双循环格局赶考路,答好开放余姚高分卷。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发展,更加积极参与杭绍甬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区域加速流动;着眼国内外市场深度开拓,充分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高标准打造高能级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空间得到更大拓展;着眼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服务体系,推动余姚从"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到2026年累计实现实到外资12.5亿美元、内资55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让开放成为余姚最独特的气质。

--奋进数字化改革赶考路,答好数治余姚高分卷。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以"一件事"集成改革理念打造数字政府建设"余姚样板",依托"1512"工作体系促进全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加快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到2026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智慧化对市域治理和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让智慧成为余姚最显著的特征。

--奋进软实力提升赶考路,答好文化余姚高分卷。全面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充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处理好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集中力量打响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和红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生活相遇、与技术结合、与艺术联袂、与创意碰撞、与旅游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更高辨识度和更强影响力的文化"老字号",到202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全国文明城市牌子更加闪亮,河姆渡文化遗址申遗取得积极进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让文化成为余姚最鲜明的标识。

--奋进全域化美丽赶考路,答好品质余姚高分卷。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突出全域美丽建设,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深化实施环境整治、基础提升、功能完善等系列行动计划,精心打造"水环""绿环",全面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构建"显山露水"的魅力城乡格局,到202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基本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让美丽成为余姚最动人的底色。

--奋进先行地打造赶考路,答好幸福余姚高分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实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姚优"系列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行动计划,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高标准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到202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5万元和6.5万元,"平安余姚""法治余姚""健康余姚"建设再上新台阶,让幸福成为余姚最骄傲的印记。

各位代表,党旗领航赶考路,初心砥砺高分卷。具体工作中,我们:

--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全力以赴把"蛋糕"做大做好,着力打造宁波城市副中心。

--必须牢牢把握共富时代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着力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推进"扩中""提低",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切实形成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必须牢牢把握安全基本前提。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余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牢牢把握节约优先理念。节约是一种社会美德,更是一种工作理念。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全面实施节约战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利用,倡导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集中力量谋大事抓大事办大事,切实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老百姓"过好日子"。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着眼全局善谋划,抓住关键快落实,动员全市共参与,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发力产业强基,壮大经济增长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全力打造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把人才和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重要基石,促进经济发展转到创新驱动模式上来。强化科技引领,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等行动,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93%。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动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速器和众创空间,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3亿元。积极争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人才新政,力争新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10个、宁波甬江引才工程25个。

突出产业链式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施"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再提升行动,制订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完善"一集群一规划"治理机制,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打造四大标志性产业链,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战略新兴、高端装备制造、"246"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2%、10%。打造高端产业平台,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统筹抓好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争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特色小镇打造和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完善小微园区"建管运维"机制,不断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突出主体培育壮大。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深化"凤凰行动",打好"350"企业、"单项冠军"培育等系列组合拳,推动"龙头企业+关键配套企业"链式培育,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培育宁波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新增"小升规"100家、"个转企"250家。推动产业数字转型,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160个、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试点项目5个。加大金融惠企力度,深化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制造业贷款增长12%。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培育,关心关爱国内外姚商和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支持本地企业增资扩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发力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源。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深化数字化改革。聚力"1512"体系架构优化,高标准建设智能家电产业大脑等应用场景,推动重大应用上下贯通,争取更多省级先行试点示范项目落户余姚。迭代升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健全完善数字驾驶舱指标体系,建成投用城市大脑2.0版。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快"政务服务2.0"向基层延伸,建设"十五分钟办事圈",实现一批高频事项智能"秒办"。高水平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

激发市场化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通涉企全生命周期堵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投资项目代办帮办全覆盖,实现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升级"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优化"土地超市""金融超市"运营,完善"限地价、竞配建""限地价、竞产出"等土地出让方式,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45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00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运作好农村"产权超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力争全面完成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不断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促进国有资产布局优化、高效利用。

推动全方位开放。塑造外贸新优势,开展"抢订单、抢市场、抢出口、稳外贸"专项行动,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业务模式,实现外贸出口在全国占比持续提升。积极参与浙江自贸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办好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国塑料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做好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援疆工作,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深化"姚货行天下"工程,促进余姚名品打开更大市场。实施服务业扩容提升行动,大力引进信息咨询、创意研发、法律服务等新业态。推进传统商贸升级改造,开展"余姚购物节"系列推广活动,积极发展首店经济、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深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好项目库、资源库、招商图,强化驻点招商、基金招商和以企引企,推动一批高精尖项目、补链强链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地,确保实到外资2.5亿美元、内资80亿元。

(三)发力品质提档,提升城市首位度。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用"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强化规划引领。突出人民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立足打造宁波城市副中心,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分区规划、支撑性专项规划编制,科学谋划以黄湖区块开发建设为抓手的余慈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聚焦中央商务区、现代商贸示范区打造,多元化布局城市业态,高品质打造中国云城,支持塑料城、裘皮城等专业市场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中心。抓好城市设计导则实施,深化重点区块、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打造一批精品城市客厅、城市门户和城市公共空间,谋划创建城市风貌样板区,让城市更具韵味。加大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力度,深化卫星城、中心镇改革发展。强化规划刚性执行,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全域产业治理,构建产业地图,试点推进工业用地、村庄、生态环境、低效用地"四位一体"综合整治,为发展打开空间。

强化功能承载。聚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实施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推行片区一体化开发模式,高品质打造黄山、康山等重点区块,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力争完成拆迁"清零"区块12个、老旧小区改造5个。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二期,开工建设梁周线南段高架改造、东环南路一期(北姚江路-南滨江路)等工程,深化实施交通治堵三年行动,打通城区断头路6条,改造堵点路口6个,新增停车泊位3000个,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动市域交通"内畅外通"。加快打造海绵城市,推进北排(西分)、下姚江堤防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实施积水区域排涝设施改造,适度超前布局供水、燃气、新型电力等基础工程,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强化精细治理。着眼魅力城区建设,开展城市亮化彩化艺术化行动,着力打造城市精品线路、特色街区和城市夜游示范点。依托"城市大脑"作用发挥,强化交通管理、综合执法等功能,提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快统筹区域一体化保洁,优化"门前三包"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区域性"精美街区"。开展治水拆违攻坚行动,对新增违建保持"零容忍"和高压态势。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推行"互联网+执法"监管模式,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四)发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样板地。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做强农业提质文章。深入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动杨梅、榨菜等传统农业和山区林特产业"老树发新芽"。持续抓好耕地"非粮化"整治,推进粮食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17万吨以上,守好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擦亮农业特色品牌,推广运营好"四明臻货"展示展销中心。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精心打造农牧渔"未来农场""数字工厂",加快创建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做优农村美丽文章。统筹实施"千万工程"、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协同推进"五美建设",新增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示范带2条,争创省级美丽城镇建设样板1个,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全覆盖。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积极培育小集镇式中心村,打造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未来乡村2个以上,建设富裕富足样板村6个。着眼农旅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六清六净""一扫七治"环境整治,注重传统特色村落保护开发,推出一批网红打卡村,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