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沂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1日在新沂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李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新沂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履职的五年,是新沂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抢抓重大机遇、实现重大发展的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战略定位,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圆满完成市十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稳中求进,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在接续奋斗中实现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600亿元、700亿元大关,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6.3%;人均GDP达80466元,位列徐州县(市)区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亿元,税占比达84.4%。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0%、6.3%、18.9%。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8.3%,较2016年提高5.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97.1万人,年均增长约5000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00元,较2016年提高1.1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607亿元、600亿元,年均增长9.5%、19.5%。徐连高铁建成投运,合新、潍新高铁规划建设,新沂人民迎来了梦寐以求的高铁时代。连续5年获评全国百强县,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国字招牌",荣获生态园林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试点、污水提质增效示范市、食品安全示范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省级荣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棚户区改造、农房改善等16项工作获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高质量发展跃入徐州第一方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腾笼换凤,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在负重前行中把产业结构调优调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调"的决心,加大"转"的力度,转型发展打开新局面。以破立并举开辟发展新路径。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稳步推进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取缔不达标化工企业34家,搬迁卫生防护区居民1249户,历史性破解了化工围城的发展困局。刀刃向内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70家,关停"散乱污"企业1033家,盘活低效用地5634亩,为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4+4"先进制造业聚链成群,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5%;"2+2"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额居全省第一,枢纽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以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完成亿元以上项目签约465个、开工329个、投产246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项目数量和投资体量均创新高,尤其是新凤鸣、温德水性超纤、科隆新能源等超百亿项目创造了"1号工程"新沂现象。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45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5%,新河化工、永诚化工等56家企业启动"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迸发。以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新优势。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8家,培育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13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19件;高新技术企业达217家,位列徐州县(市)区首位;经开区、高新区分别获批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推进"钟吾英才"计划,建成人才公寓1548套,发放补贴3800余万元,招引大学生1.5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8名,成为重要的创新"聚集地"和人才"虹吸地"。
--五年来,我们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在青山绿水中构筑中等城市现实模样。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城市空间逐步打开。实施"南进北优、西聚东联"战略,编制城市发展规划,不断拓展主城区发展空间,"一体两翼多组团"的城市格局更加明晰。实施城建重点工程项目340个,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马陵山路、徐海路沭河大桥飞架东西,城南综合立交、高铁枢纽、临沭南路等重点工程内外联动,中等城市空间框架初步成型。加快更新步伐,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完成棚户区改造773.5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3万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8个,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改造背街小巷22条,出新建筑外立面70万平方米,拆除违建近300万平方米,整治管线飞线近100万米,城市空间愈发清爽有序。高铁商务区、文博广场、企业家创新园等项目加快实施,吾悦广场、新悦广场、花厅水街等商业地标投入运营,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突出生态底色,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竞争力,高标准打造集休闲、健身、文化、科普于一体的10公里城市水环和15公里泛水环,建成城市绿道42公里、街头游园13个,新增城区绿化面积700余万平方米、农村绿化面积12.3万亩,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降至35.5微克/立方米,居徐州县(市)区第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5.5%,位居全省前列;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骆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强镇富民,坚持"三农"优先发展,在城乡统筹中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农业发展更"旺"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稳定在14亿斤以上。累计招引投资10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126个,徐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4家,稻香小村、宋庄民宿等农文旅项目投入运营,沂岸花卉成功登陆新三板,时集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强镇。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位居全省前列,高效设施农业占比提升至35.3%,形成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成果丰硕,"两品一标"认证总数达40个,"新沂水蜜桃""新沂大米""阿湖葡萄"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名片。农村面貌更"美"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清理违章搭建745.4万平方米,新建村内道路1970公里,完成户厕改造8万余座,栽植各类苗木1819万株,建成特色田园乡村25个、美丽宜居村庄201个。农房改善工作获省委"四个一"高度赞誉,建成瓦窑富驰家园、棋盘小杨庄等社区32个,1.1万户农民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村级文化中心284个,举办送戏下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360余场次。农民口袋更"鼓"了。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成"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17个、示范合作社106家、示范家庭农场208家,带动就业4万余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0元,年均增长9.1%。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91个、超100万元25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1万户7.8万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3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实现了全面小康百年夙愿。
--五年来,我们不忘初心,最大力度保障民生,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以政府的负重前行换取群众的岁月静好。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累计发放各类补助救助金11.4亿元、优抚金2.6亿元、慰问金1400万元,投入250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210个,新建改建城乡农贸市场12个、便民服务中心279个,投放新能源公交车498辆,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项目167个,招录教师4425名,创成四星级高中3所、三星级高中6所,中高考成绩坐稳徐州第一方阵。统筹布局医疗卫生资源,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获批三级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省示范卫生院16家、示范卫生室97家,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走在苏北前列。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1个,区域养老服务改革经验全省推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28763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923人,781名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基础养老金"十一年连增"。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之家10个,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点5个,救助临时生活困难群众7571户,2.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全市社会事业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五年来,我们坚守底线,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风险挑战。积极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疫情防控精准有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措施,组织开展核酸检测214.3万人次,完成疫苗接种178.7万人次,快速处置多起抗疫险情,有效阻止多轮省内外疫情向新沂蔓延,以精准有效的工作举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任务,顺利转入全国"三年大灶"。投入90亿元补齐化工园区建设短板,实现重大危险源智慧监控全覆盖,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宣讲、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等行动,新建消防站6个,增配消防车辆28台,排查整改安全隐患近3万条,完成3708家工业企业风险评估,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五连降"。社会治理日益完善。困扰新沂多年的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群体性信访三大遗留问题有序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量大幅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4个,抓获涉黑涉恶成员535人,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5%。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5%以下,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
五年来,全市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联、工会、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审计、统计、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物价、粮食、外事、台侨、档案、地方志、地震、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新沂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有效克服经济下行、疫情反复、能源保供等多重困难,实现了本届政府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良好开局。面对"十四五"叠加机遇,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的蓝图,紧扣"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战略定位,编制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城市建设、镇村布局、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三年行动计划,编排"两重一实一数"项目投资计划,将路线图变成作战图、施工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6%,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30.9%,净增"四上"企业超2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6家。全力以赴惠企稳企、畅通供应链,减免各类市场主体税费13.7亿元,发放稳岗补贴396.9万元,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培大育强,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6家,中新钢铁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利民控股集团跻身全球农药行业20强。面对各地激烈竞争态势,狠抓项目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8个;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投资180亿元的新凤鸣、105亿元的科隆新能源等"1号工程"签约落地,中清光伏、上菱电器、启峰科技、卓越精密等74个项目投产。强化土地、能评、环评等要素保障,新增用地指标6639亩,"765"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转规率均位列徐州县(市)区第一。企业"二次创业"步伐加快,投入165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6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2%。面对"双碳""两高""双控"新形势,承压前行挺过转型阵痛。精准落实国家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多渠道争取煤量、电力指标,综合运用错峰生产、停车检修等方式推进能耗调控,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生产运营。机关事业单位带头节能办公,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加大产业转型力度,能耗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大力开展生态廊道、路网绿道、美丽河道建设,栽植各类苗木300余万株,生态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面对新时代高效能服务要求,勇于改革攻坚破解发展难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中介服务专项整治,成立"马上办"办公室,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材料由137件缩减到最少11件,审批时限由50个工作日压降到20个工作日,位列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第40位。实施招投标管理制度改革,阳光招标、公平竞争,中标价平均下浮17.3%。实施投融资管理机制改革,国有公司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实施国有公司改革,9家市属国有平台公司优化整合为4家,23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
过去一年,我们持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主动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策程序,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1件、政协委员提案17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前行,启示尤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才能扛起新时代使命担当。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两城一地"和"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战略定位,重点推进"363""五大突破"和"两大振兴""三个新沂"等牵引性工作,实现新沂综合实力节节攀升。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各方力量,目标同向、工作同频,确保全市上下谋事"一盘棋"、干事"一股劲"、成事"一条心"!
--始终坚持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践行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五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提质效。实践证明,必须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新实践,才能确保新沂这艘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做大实体经济,才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五年来,我们保持定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把项目建设摆在"头版头条",新凤鸣、温德水性超纤、科隆新能源等一批投资体量超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创造了新沂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实践证明,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才能把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的目标定位变成现实地位!
--始终坚持沿着老百姓方向走,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才能体现在群众笑脸上。五年来,我们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民生建设,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出行等难题,将85%以上财力用于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以百姓心为心,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才能干出样子。五年来,我们秉持"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状态,持之以恒推动全市干部作风大转变、状态大提升,以强烈的担当精神、拼抢意识,干出了新沂干部的风彩。实践证明,必须弘扬求真务实、拼搏奉献的工作作风,敢与强者争,勇攀最高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沂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新沂市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沂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偏重,转型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建设还需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镇域经济相对薄弱,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改善,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疫情防控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政府效能仍需不断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新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保持"从头越"的豪气、"肯登攀"的胆气、"试比高"的志气,解放思想谋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在新起点上开创新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聚焦打造"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狠抓工业振兴、乡村振兴,实施"三大驱动",提升"六大发展能级",营造"六大生态",全力建设实力新沂、美丽新沂和幸福新沂,奋力谱写新沂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是:
--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高,建成徐州工业第一县。经济运行更加稳健,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600亿元,服务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1200亿元,高质量发展走在徐州前列。"4+4"先进制造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工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形成大企业"大树成荫"、中小微企业"小树成林"的产业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0%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以上,新建公共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70%以上,光伏新增装机1000兆瓦以上,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100%,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清洁能源体系、低碳生活体系。
--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合新高铁、淮新高铁、潍新高铁稳步推进,京沪高速扩建、G311改线有序实施,建成三大通勤圈、四张交通网。保税物流中心业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新沂港、国际铁路物流园货物吞吐量分别实现3000万吨、2000万吨,擦亮"枢纽新沂,开放门户"名片。"一体两翼多组团"城市格局全面拉开,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以上,现代化中等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雏形。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践行"两山"理念更加自觉,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7%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废处理和利用率达95%以上。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造林绿化和森林提质增效面积1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28%以上,镇域实现水系连通全覆盖,骆马湖、沭河建成国家级流域性"幸福河湖"。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攀升,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平安新沂、法治新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六大工程"。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开展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55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行动,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开展创新平台提质行动,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孵化平台达20家以上。开展创新人才引领行动,深入实施钟吾英才计划,大力引进各类领军人才、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才。
--实施工业倍增工程。突出培大育强,重点打造冶金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新材料500亿级,新能源300亿级,智能电器、精密制造200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100亿级企业3家以上、50-100亿级企业3家以上、20-50亿级企业8家以上、10-20亿级企业1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建立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培育库,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家、北交所上市企业4家。
--实施平台提升工程。经开区聚焦打造千亿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建设科技生态新城,进入省级高新区第一方阵。保税物流中心争创国家综合保税区,新沂港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枢纽内河航运中心,通用机场打造华东东部最大的通用航空基地、航空旅游基地,国际铁路物流园融入中亚、中欧等国际班列,陆港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推进镇域经济全面崛起,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镇"。
--实施区域协同工程。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连云港自贸片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扩大开放,主动作为,向东依托连云港对外开放优势,向西借助徐州国际陆港,向南有机联动宿迁关联产业,向北无缝衔接临沂商贸物流,努力在区域协作中展现更大作为。积极承接大湾区、苏南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创新转化,努力在更大范围参与区域合作。
--实施城市绿岛工程。持续推进公园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提升"含绿量"。全域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以主城区河道为重点,以国道省道、县道村道为骨架,以水系连通工程为载体,打造生态廊道、路网绿道、美丽河道。加快实施土壤修复、宕口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添园增绿",规划建设湿地公园、专类公园及综合性公园,布局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加快城乡道路绿化提档升级。
--实施富民强基工程。坚持共同富裕,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坚持产业富民,鼓励更多的群众发展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坚持就业创业优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城镇新增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低于10000人。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新沂籍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在父母身边就业创业,让在外新沂人享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幸福。
三、2022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制造业就业人数超万人,自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注册外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完成徐州市政府下达任务。
具体实践中,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奋力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让实体经济成为实力新沂最硬核的支撑。
做大做强现代工业。聚焦"4+4"先进制造业体系,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贯通工程,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突出新材料"1号产业"。以中新钢铁、伟业铝材为龙头发展优钢特钢、工业铝材等冶金新材料;以利民化学、蓝丰生化为引领发展化学新材料;以新凤鸣、温德水性超纤为链主培育高端纺织新材料集群;推进华信新材装饰膜向细分领域延伸,打造国家级膜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产业崛起成势。依托科隆新能源、富骅新能源发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完善产业链布局;依托中清光伏、中福大明发展高端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储能系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智能电器聚链成群。支持上菱冰箱与小米科技、方太电器在智能家居领域开展合作,引入网络通信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启峰科技、卓越精密等基础制造优势,招引3C产品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供应链配套闭环。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复星医药、希诺谷等项目投产,构建医药、医疗、医美、医养大健康产业体系。持续掀起"二次创业"热潮。鼓励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战略合作,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营销、品牌创建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工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龙头企业领先发展、骨干企业倍增发展、中小微企业特色发展,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以上。
上一篇:关于机关事务工作
下一篇:统计局202X年度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