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9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分钟

--2022年1月12日在高邮市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田醒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高邮发展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创新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务实苦干、比学赶超,"强富美高"新高邮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级台阶,工业开票销售迈上"千亿能级",疫情防控始终坚守"三零净土",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摘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危房改造等11项工作获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631亿元增至900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9亿元,年均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6亿元,年均增长8.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116元提高至35968元。工业经济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产值达946亿元、年均增长18.3%,工业开票销售达1208亿元、年均增长18.7%,开票亿元企业由78家增至128家,"十亿方阵"企业达10家,秦邮特钢跻身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3+3"产业体系加快培育,规上工业开票贡献率达86%,成功培育智慧照明、智能健康装备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建筑业总产值达1322亿元、年均增长12%,累计实现税收39.6亿元。全面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恢复重建新型基层供销社7家。启动"四河四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举办首届邮商大会、省首届快递员节,汪曾祺纪念馆、集邮家博物馆建成开馆,盂城驿、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获批国家4A级景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4:48.6:41。荣列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8位。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推行招商引资"六个一"模式,搭建招商管理智慧云平台,聘请"招商大使"150名,持续唱响招商引资"四季歌",航天数联、中贸区块链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09个,实现外资到账5.5亿美元。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八项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评审、用地保障"双流程"和项目落户"双把关"制度。常态化组织月调度、季考核、"奖红颁黄"推动重大项目提质增效,累计实施列省重大项目9个、扬州市级重大项目110个,完成技改投资978.2亿元。晶樱光电、智纬科技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顺利推进。中环艾能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高邮速度"。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扎实推进,开发区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光储充产业园创成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高新区创成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送桥镇获批省级经济发达镇。城南新区电商园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全国第一名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获批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内生活力有效激发。创新构建"2+13+X"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层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落实"3550"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64"改革,大幅压缩企业开办、建设许可、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审批时限,实现扬州首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证联发"。多措并举推动企业进军资本市场,传艺科技主板上市,龙腾照明报会受理。出台科技创新"12条",着力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累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5家,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30项,获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深化"聚才创新"工程,在全省首创"院团会"联动机制,出台人才新政"18条",与国内外85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460项,柔性引进高端人才518名。创成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试点。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环境品质作为第一名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建设新城、改造旧城、保护古城"思路,高质量完成总体城市设计,累计实施城建工程334项。世贸金街、吾悦广场建成开业,文体中心落成投运,金融大厦正式竣工,东部新城城市框架基本奠定。完成西北片棚户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5.5万平米。京沪高速扩容、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通扬线"五改三"等重大交通工程稳步推进,海潮路、屏淮路、捍海路、秦邮路完成改造,S611、S333、界首大桥、威高大桥建成通车。连镇高铁全线贯通,同步建成投用高邮"双站","运河古城"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建成开放各类公园29处,新增绿地140.8公顷,创成国家园林城市。"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临泽、界首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卸甲创成全国文明镇。推行空气质量"点位长"制,环境空气优良率提高25.9个百分点。试行河湖水质"断面长"制,国考省考断面III类以上水质比例提高42.8个百分点,高效完成高邮湖禁捕退捕。"263"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完成,关闭化工企业(项目)79家、小型铸造企业38家,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全部整改销号。获评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追求,百姓福祉持续增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累计实施民生实事项目709个。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新增就业岗位5.4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5万元,化解村级债务1.36亿元,无债村比例达94%,最贫困家庭帮扶获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奖。完成东北片区域供水提标工程。创成省健康促进市、省医改工作先进市,三垛、卸甲等创成省健康乡镇,农村区域医共体建设模式获全省推广。创成国家卫生城市,龙虬、周山等创成国家卫生镇,甘垛、汤庄等创成省卫生镇。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义务段学校"全面改薄"任务,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低保、残疾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大幅提升,养老、殡葬等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创成省双拥模范城,民兵工作全国综合检查考评名列前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实效,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创成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市。菱塘回族乡第四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这五年,我们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第一责任,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获评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人口普查工作获省成绩显著集体。顺利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政府组织体系更加精干高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政府工作和议事规则,规范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7件、政协提案1045件,办结率分别从66.1%、67.7%提高至73.6%、71.1%,重点建议、重点提案办复率100%。12345热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回访满意率达97%。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预算管理,"三公"经费累计削减27.2%。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131个,核减工程造价17.5亿元。

与此同时,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档案、气象、慈善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展、取得新业绩。

各位代表,成就抒写历史,经验启迪未来。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保持迎难而上的锐气,才能危中寻机、把握主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不利因素,我们在危机之中保持定力、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疫情期间在扬州率先出台"扶企稳岗15条",全力协调物资、人员有序流动,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颓势,提振了企业家信心,经济呈现趋稳向好态势。只有保持创新实干的韧劲,才能突破制约、打开局面。面对要素瓶颈制约,我们用新办法破解难题,用新举措突破困局,设立新高邮人服务中心,助推人才从"流出"向"留住"转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在扬州首创区域土地指标调剂平台,以时间换空间、以资源引资本、以存量促增量,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一批列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百亿航母"实现零的突破。只有保持严守底线的思维,才能固本强基、行稳致远。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历史遗留问题,我们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有序衔接"三年大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双下降"。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单位GDP能耗下降17.6%。政府性债务、村级债务有序化解,债务率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保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才能赢得民心、凝聚合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民生事业,加快增收富足"大多数"、普惠共享提升"平均数"、脱贫攻坚兜住"极少数"。每年出台民生"1号文件",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始终保持民生保障力度不减、水平不降。

各位代表,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知,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历届历任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都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高邮市委的坚强领导,都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奋进和努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历届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高邮发展的各界人士、驻邮各单位和在外打拼的高邮籍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邮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实体经济规模总量偏小,经济外向度偏低,产业结构偏重,旗舰型、领军型"四梁八柱"项目偏少;保民生、保基本、保运转等刚性支出压力加大,乡镇自我造血能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民生事业仍然存在短板弱项,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本质安全水平亟需加快提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还需攻坚突破;政府系统少数干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勇争一流的创业激情有待进一步激发,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及2022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高邮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抢抓机遇、破局起势,推动现代化新高邮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根据省、扬州及我市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高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聚焦江苏绿心、加快中部崛起"目标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探索试点为抓手,聚焦"四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高邮。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扬州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站稳第一方阵,确保在全省县市中争先进位。到202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超1200亿元,力争挺进GDP百强县前30强,工业开票销售超2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以上,新增外来人口3万人,保持县域发展旺盛活力。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在未来五年全力实施八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重点工程:一是实施"'3+3'产业强链补链扩链"工程,推行产业"链长制",力争光储充、智慧照明、电子信息产业开票销售分别突破580亿元、460亿元、230亿元,"3+3"产业规上工业开票贡献率超88%。二是实施"工业企业三年培大育强、中小企业五年助推升级"工程,新增"百亿航母"企业1家、"十亿方阵"企业20家、上市企业3-5家,引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25家。三是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47%,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至2.5%。四是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工程,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线,构建"一轴四组团"文旅产业总体架构,推动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旅游收入突破170亿元,创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五是实施"'双核驱动'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农科园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河四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建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六是实施"城市功能性短板补缺提升"工程,推进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聚焦宜居品质,顺应城市肌理,渐进式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城镇化率达63%以上。七是实施"教育卫生招才引智和强基提档"工程,建成扬州职大高邮新校区,创成扬州市高品质教育建设先进学校15所,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引培扬州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5名、高层次医学人才20名。八是实施"居民增收提级跃升"工程,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创业、强保障,力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名前进3位,增幅进入扬州第一方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高邮的攻坚突破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意义重大、责任更大。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工业开票销售力争增长2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推动多链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新质态

以打造产业链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产业扩链成群,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坚实支撑。在整体"强链"上下功夫,遴选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可期的9条产业链,建立"链长制",落实领导挂链、政策扶持、载体承接、机构支撑等工作机制,发挥"链主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集聚资源培育链上企业,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培大育强和中小企业升级助推计划,力争工业技改投入超百亿元,新增开票6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2家、规上工业企业80家。在高端"扩链"上见实效,推动光储充和电子信息产业裂变式发展,光储充紧盯新能源迭代前沿技术,积极构建"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集群,实现开票增长35%。电子信息紧盯核心元器件、专业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着力招引终端产品企业,确保开票突破70亿元。在短板"补链"上求突破,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智慧照明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确保开票销售达130亿元。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赋能,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家、星级上云企业30家以上。

以完善服务链为支撑,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不断提升招商精准度、项目实在度、亩均贡献度。高标准招引项目,围绕"引资引技引智",锁定重点区域绘制"产业招商地图",瞄准"国资民资外资"开展"全员全域全时"招商。坚持科创能力、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环境影响等准入标准,实行"一个项目、两份协议",从源头上促进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新。借智借力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专业机构,市场化推进委托招商、基金招商、以链招商、以商引商,确保全年新招引项目150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全周期优化服务,推行项目建设"两会三制"闭环服务模式,完善全过程、精细化、保姆式服务体系。清单化管理签约项目,推动中贸区块链、5G智慧关盒等加快落地。节点化推进在建项目,力促智纬科技、晶通电子等按期竣工。常态化督导竣工项目,推进航天数联、托新汽车零部件等投产达效。全年新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扬州市级项目25个、列省重大项目1个。分层次保障要素,按照"对等对应对赌"原则匹配政策,通过"有条件承诺,按节点兑现",提高项目履约率。试行工业用地带方案挂牌出让,推动项目节约高效用地。建立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市场化运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拓外省劳务协作基地,全年引进外来务工4000人以上。

以植入创新链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深度推动产创融合,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立体化构筑科创体系,建设S333科创走廊,高效整合中汽研高邮科创园、大连理工高邮研究院、厦大高邮创新园等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着力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堵点,筹建光储充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上海、南京等"离岸孵化器"落地,争创智慧照明国家级孵化器。深层次激发科创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136"百企培育工程,获批高新技术企业8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扬州瞪羚(培育)企业10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件。全方位优化科创生态,持续完善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实行科技产业政策资金"拨改投","高企贷""苏科贷"投放3亿元以上。聚焦"高精尖缺",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30人,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00人以上。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支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顺应注册制改革重整上市梯队,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2家,提升"院团会"服务匹配度,签约产学研项目100个,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亿元。

二、持续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高点站位,以更宽视野规划区域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加快融入宁镇扬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规划融合,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执行城镇、产业、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加快东部新城高铁片区规划设计,打造城市未来门户枢纽。推进交通融达,开工建设宁盐高速,加快实施京沪高速扩容,推进通扬线"五改三"改造,建成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推进G344改建、S264扩建,实施S352路面改造,启动高邮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推动高邮至扬州快速路和城际轻轨研究,加快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产业融通,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梯度转移和高端资源溢出,寻求区域间园区合作共建,加快产业、人才、技术高水平导入,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国际融汇,着力提升经济外向度,进一步落实稳外贸、稳外资系列举措,谋划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企业参与海外投资并购开辟国际市场,引导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利润转投,外资到账1.8亿美元以上。

坚持集聚发展,以更大力度提升载体效能。发挥"三区一镇"主阵地作用,深化"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助力"二次创业"。开发区要担起全市工业开票、外资利用"半壁江山"的重任,聚焦3年打造500亿量级光储充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招引50亿元项目2个,确保在全省开发园区排名前进5位。高新区要彰显"高""新"内涵,进一步富集科创资源,推动路灯企业整体向智慧照明系统集成商转型,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全面融入主机厂产业链。立足去"筹",加快产城融合,力争突破50亿元项目,奋力打造创新驱动核心策源地。城南新区要放大产业"葡萄串"效应,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建链成链,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工业开票销售突破百亿。高邮镇要围绕招引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建设新平台,全力打造都市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各乡镇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一园区一特色",加快电动工具、液压机械、消防、环保等特色园区提档升级,形成与"三区一镇"产业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秉承守正创新的思维、务实担当的作为寻求发展路径新突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不断释放新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一件事一次办",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聚焦"证照分离""非禁即入",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聚焦"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验收即发证"和企业注销便利化,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宅基地改革,继续放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效应,统筹好农民权益保护和发展用地保障。加快国企聚焦主业实体化转型,推进国企混改,不断做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严格国资监管,建立健全外部投资风险评价和科学融资决策体系,坚决落实违规投融资终身追责制。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家担负更多企业公民责任。"亲"上加"清"做好涉企服务,凝聚新生代力量,焕发"创二代"激情,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三、聚力乡村振兴,绘就"三农"发展新画卷

围绕质量效益,推动现代农业更优更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级。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强化科技兴农,大力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工程。稳定粮食生产,新增高标准农田10.3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新增5%。大力发展含税农业、电商农业、工厂化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绿色食品品牌4个。用产业化思维提升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优质肉鸡、高邮湖大闸蟹、生态罗氏沼虾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农科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河四路"示范先导区加快先行先试,建设食品产业园、国家级罗氏沼虾生态养殖基地,鸭产业基地年饲养规模达30万羽。用多元化模式拓展农业,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科普相融合,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围绕宜居宜业,推动乡村面貌更美更靓。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因地制宜编制实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2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大力完善"水电路气网"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60公里,改造桥梁60座,疏浚整治乡级河道15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探索构建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水体保洁、公厕管护市场化运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处理设施运行率分别达35%、75%,创建长效管护示范村30个。

围绕富民增收,推动农民口袋更鼓更实。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联耕联种、农田托管力度,新增扬州市级家庭农场10家,培训职业农民1800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扩大财产性收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等新型村集体经济,实现无债村比例达100%。稳步提升经营性收入,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引导农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合作,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领域,促进农民抱团闯市场,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共享农村集体经济红利。

四、对标"绿心"定位,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

放大优势,厚植最美生态底色。把生态作为高邮最靓丽的名片,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实现金山银山"价值"。让天更蓝,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取缔城区散煤销售网点,顶真碰硬抓好秸秆禁烧,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水更清,全力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加强"河(湖)长+断面长"机制衔接,重点推动乡镇园区污水管网、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国考省考断面稳定达标。让地更绿,加强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强化遗留地块污染调查治理。实施大运河文化带造林绿化试点项目,成片造林和低效林改造1500亩,修复湿地1000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镇级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司法联动执法,建立"查、建、改、销"闭环机制。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

塑造品质,提升城市建管水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紧贴百姓生活需求,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做优交通环境,新建玉水路、改造武安路、东延海潮路、北延珠光路,建成武安大桥、捍海大桥,升级改造海潮大桥,实行全域公交同价一票制。完善城市功能,提速结转城建项目,加快推进澄子河湿地水系连通、盐河之心公建配套,建成智慧城市数字灯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人防指挥中心等工程。改造老旧小区27个、棚户区410套,增补小区充电桩和停车位,全面消除主城区13个易涝点,提标建设瑞和农贸市场。强化精细管理,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坚持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下大力气整治城市"十乱",全天候治理马路市场、夜市烧烤等顽疾。坚决遏制新增"两违",推行物服企业"星级管理",常态化开展综合执法进小区,高效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清运处置,确保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注重长远规划和当前需求相结合,控制好规模和节奏,有序推进地块储备和出让,提高城市整体运营效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