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下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9篇)(第11/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40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47分钟

载文明而驰,沐清风前行。在泾川,城乡大地劲吹文明新风,街头巷尾盛开志愿之花,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植根泾川大地,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百姓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凝聚起党群同心、感恩奋进的澎湃力量。

绿色蓝图绘到底

濮阳市持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综述

(2022年10月20日)

秋日的濮阳,这座国家森林城市,因绿的演绎、绿的弥漫、绿的神韵,更显灵秀俊俏,更显勃勃生机。

自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锚定"两个确保",持续把造林绿化作为推进生态濮阳建设的关键抓手,统筹推进生态廊道绿化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城区绿化等四大阵地建设,累计完成绿化造林30万亩,不断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家园,形成了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绿色崛起中实现了"满目秀色看不尽,大美濮阳入画来"。

一、生态为本筑绿色高度

绿色对濮阳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福泽后代的绿色宝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2018年10月15日,我市成功摘取"国家森林城市"这一金字招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

4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等殷殷嘱托,市委主要领导专题听取年度国土绿化工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年度森林濮阳生态建设工作。

《森林濮阳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濮阳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专项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进城、环村、沿路、依水的思路清晰明确,廊道绿化、乡村绿化、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城区绿化等重点工程蹄疾步稳。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20万亩,片林面积约6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30.5%。绿色,已成为展示我市风采的亮丽名片。

二、绿满城乡拓绿色宽度

人在树下走,车在绿中行,村庄绿荫卧,城市森林中。这是4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及国土绿化,打造的生态绿色新图景。

生态廊道构骨架。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四大生态

走廊为骨架,全市实施廊道绿化1200余公里,绿化面积约15万亩,形成了黄河大堤、引黄入冀补淀、范台梁高速等一大批精品亮点工程。

乡村绿化织林网。全面实施村庄、路沟河渠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创建及"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专项行动,完成造林面积约7万亩,创建各级森林乡村500余个,其中国家级森林乡村22个、省级森林乡村66个、森林乡村示范村123个,打造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8个,形成了"春有花、夏有彩、秋有果、冬有绿"的森林景观。

湿地公园添绿肺。全市新获批建设3处省级湿地公园。全市现有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全市湿地保护面积8900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达64.41%。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成为亮丽的名片,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城市绿化造绿洲。以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努力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大文章,搞好城区道路、河道、机关、学校、公园等绿化,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对城区全方位增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清丰县、台前县相继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三、点绿成金彰绿色温度

绿,不仅是用来观赏的,也是用来经营的。4年来,我市以"生态惠民、兴林富民"为宗旨,树立和强化"冬春抓造林、长年抓产业"的思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浆纸板加工等民生林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全市以优质林果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15万亩、苗木花卉6万亩,逐步形成南乐苹果、杏,台前樱桃,开发区桃、葡萄,濮阳县金银花等经济林发展集群;全市林下经济规模达到24万亩,年产值15亿元以上,实现了社会得绿、群众得利。

与此同时,以清丰县家具产业园、范县张庄木业产业园和龙丰纸业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范县张庄木业产业园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业快速发展,范县被确定为2019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市新建濮上园、台前县姜庄、范县毛楼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处。

四、文明入心增绿色厚度

如果说,树木葱茏、鸟儿欢鸣铺就了森林濮阳的底色,那么,爱绿于行、护绿于情就铸就了森林濮阳的血脉灵魂。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我市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引导群众树立"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成果"的理念,同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要依托,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及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大力加强林地、林木采伐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未发生重特大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及非法采伐、破坏林木案件;抓好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控工作,4年来累计投入防治资金3600余万元,实施防治作业约350万亩次,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6‰以下;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全年无火灾发生,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安全。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随着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400余万龙都儿女正信念执着、步履铿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要求,着力构建"一屏两区三带四组团多节点多廊道"的大绿化格局,在新一轮绿色崛起中迸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中流击水再奋楫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财政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20日)

湖湘大地,底蕴雄厚;三湘儿女,敢为人先。

"凡重大形势变化,第一时间拿出财政应对预案;凡重大政策出台,第一时间拿出财政测算方案;凡重大指示批示,第一时间拿出财政落实方案。"湖南省财政厅历史陈列室屏幕上的这句话格外醒目,这也是湖南财政人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的"三个第一时间"工作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财政系统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在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谱写新篇章:

从2012年到2021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82亿元跃升到3251亿元,年均增长6.9%。

2019-2021年财政管理连续3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2019年度、

2020年度预决算公开工作在财政部考核中分别排全国第4位、第3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连续5年获全国先进等级;2012-2017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连续6年全国第一,2017年以来考核中4次获"一等奖"。

一、统筹财力,全力支持打造"三个高地"

湘江北去,奔腾不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明确要求: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湖南财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强政策集成和资金统筹,推动"三个高地"建设全面铺开并取得重要进展,抢占发展制高点。

--着力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2017年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66亿元,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17条财政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9条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类专项支持方向,着力支持"3+3+2"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目前,湖南"3+3+2"产业集群体系中,有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先进轨道交

通装备、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4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西部第一。

--着力支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243.7亿元,较2017年增加152.3亿元,年均增长21.7%。加大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奖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力度,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1.5%提升至2021年的2.2%,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

--着力支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出台支持湖南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19条财政政策,促进自贸区改革创新、产业升级、平台提质。出台国际航线补贴相关政策,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办好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支持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深化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法国、以色列等外国政府财经合作,十年来引进利用国外贷款23.95亿美元。

二、狠抓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政之要,重在落实。

十年来,湖南持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决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落实中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400亿元(含社保降费)。

预计今年全年退、减、缓各项税费1000亿元左右。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等一大批国家级试点落户湖南。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融资渠道。2018-2022年,争取中央新增债券7182.4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支持产业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全国第一支健康养老服务基金、第一支油茶产业基金,目前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达130亿元。加强产业园区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3年累计安排专项债券1829亿元,占全部额度的45.2%,有力提升了园区产业项目承载力。

--系统推进财源建设工程。省财政着力支持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135"工程及其升级版、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等重大产业建设,出台先进制造业

补链延链等政策措施,实施产业园区亩均效益改革,补齐产业与园区发展短板,制定市县财源建设激励措施,引导市县涵养优质税源,做大收入"蛋糕"。2021年湖南省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9.1%,省级以上园区亩均税收增长10.4%,新增骨干税源企业837户。

三、扛牢责任,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

十年来,湖南财政强化政治担当,保资金、保重点、保安全,集中力量推动三大攻坚战实现预期目标。

--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湖南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0.6亿元,十年年均增幅达21.7%,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连续五年获全国"先进"等级,获中央奖励6亿元。保持财税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湖南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获全国第二名,获中央奖励3.3亿元。

--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疏堵结合、防控并举,省财政采取有效措施、付出超常努力,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链条闭环制度体系,着力控增量、化存量、促转型,有效缓释了债务风险。

--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湖南财政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设立全国首支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发行全国首支碳中和专项债券,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2021年全省生态环保支出达到361亿元。十年来,湖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四、民生为本,倾力做好利民惠民大文章

人民至上,念兹在兹。

十年来,湖南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0%以上,民生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办成151件重点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全力支持疫情防控。疫情暴发之初,湖南迅速安排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抢占防控先机。

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03.4亿元。

--大力支持稳岗就业。2017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96亿元,省级就业专项资金规模稳居中部前列,湖南省城镇调查失业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中部最好。

--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省教育支出连年保持第一大支出位置,

2021年支出规模达到1374亿元。为统筹解决教育扶贫和大班额问题,全力筹措资金支持建成101所芙蓉学校。十年来,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和普惠性幼儿园"民转公",新增公办学位89.6万个。

--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打造群众"明白卡""幸福卡",十年来,全省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2351亿元,惠及2027万户(人)。

五、开拓创新,打造财税改革"湖南经验"

改革之任,人人有责。

十年来,湖南财政攻坚克难、较真碰硬,纵深推进财税改革,一系列亮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财税改革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加力盘活存量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经验做法多次得到国务院肯定。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四本预算统编、统批、统管。全力推进预决算公开,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财政透明度跃居全国前列。深度推进专项资金整合,省级专项由过去上千项压减到47项,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搭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创造性推出财审联动机制,并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2012-2021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58.6%提高到85%。对人均可用财力低的困难地区给予"托低"补助。坚持财力下沉,2021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达到2844亿元,较2012年增长178.1%。债券资金大幅向市县倾斜,2022年94.4%转贷给了市县。在11个领域明确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办法,省级支出责任由平均60%提高到近70%。

--管理创新稳步推进。实施"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三年行动",非税收入占比大幅降低,2021年降至30.9%,财政收入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施"规范市县财政管理三年行动",优化管理机制,守住基层"三保"底线,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实施"清理财政暂付款三年行动",暂付款余额大幅下降。切实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推动省属国有金融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财信金控全力打造本土"金融航母",以省融资担保集团为龙头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顺利推动华融湘江银行股权回归

湖南。278家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纳入省级统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评审、财政监督、会计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改革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风雨,十年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财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壮丽篇章。

平安珠城建设步履铿锵法治北海创建行稳致远

北海市政法系统护航珠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20日)

平安珠城建设步履铿锵,法治北海建设行稳致远,政法改革深入推进,执法司法成果丰硕。

党的十九大以来,北海市政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将北海打造成为"安全之城和谐之都"的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北海、法治北海建设,以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固根基,以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强支撑,以一体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提效能,为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政法答卷。

一、以碧海之安托起向海图强脊梁

全力参与声势浩大的"净海"行动,严打走私偷渡行为,查办涉嫌走私案件124起抓获563人,查扣涉案船(车)298艘(辆),查获物品209吨总案值约6300万元,"净海"行动深得群众支持;

重拳扫黑除恶,铁腕整治传销,全力铲除涉及枪爆源头祸端,成功摘掉全国"传销重点整治城市"和合浦县全国"毒品重点关注地区"、全区"枪爆重点整治地区"三顶"帽子";

公益诉讼从无到有,全市检察机关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同比上升14.7%,4项核心指标并列排名全区第一,助推生态环境治理,用"检察蓝"守护"海洋蓝";北海两级法院践行"两山"理念,审结非法捕捞、滥伐林木等案件546件849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破产、保护中小企业、执行合同3项营商环境考核指标排名全区第一;

北海海事法院2012年以来依法妥善审理水域环境污染案件389件,涉案标的约1.47亿元,其中北海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诉市海洋渔业局海洋行政处罚案,实现了广西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零"的突破。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实例,是北海政法系统扎实推进平安珠城建设,助力向海经济发展的坚实步履和生动诠释。

三面环海,向海而兴。"打造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5年来,北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乘风扬帆向海图强新航程,"蓝色

引擎"动力强劲。这背后是北海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以碧海之安托起向海图强脊梁的生动实践。

作为护航向海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市政法机关树牢服务大局理念,自觉在发展大局中谋划政法工作,坚决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高站位谋划推动平安北海建设,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平安北海建设协调小组组长,以上率下全面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切实将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平安北海建设的强大动能。

为厚植高质量发展法治沃土,全市政法系统坚持问题导向,齐抓共管,协调联动促平安,依法打击和遏制各类违法犯罪,督促指导各相关单位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黄赌毒"、"食药环"、传销、电诈等领域犯罪活动成效明显。全市政法战线严管整治抓防范,开展起底式大清查,全面清剿治安隐患,社会治安环境不断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平安建设步履铿锵,政法工作硕果盈枝。全市刑事案件警情同比下降45.5%,行政案件警情同比下降55.6%,破案率同比上升14.33%。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2012年的78%上升到2021年的98.68%;扫除除恶专项目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2个,恶势力团伙18个,查封、冻结、扣押涉黑涉恶案件资产54.6775亿元,市委政法委获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2次获评"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市";2021年,北海市首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政法机关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开展"走企护商除乱"行动,严打涉企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审慎处理各类涉企案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了"大数据+大脚板+N""法院+工会""一企一警"等工作品牌,倾力服务国计民生,高质量优化法治环境。在营商环境评估中,北海连续4年排名全区第一。

二、用和谐共治绘就法治北海底色

基层社会治理是法治北海建设的基石。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海政法系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创新实施"五航治理"工程,融合全市各单位力量,采取"四定"方式推进476项工作,突出党建引领,立足网格微治,发挥群众自治优势,构建北海特色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高效能,以和谐共治绘就法治北海底色。

全力推进"党管政法"向基层延伸,党建领航更加凸显,治理体制更趋完善。全市设置网格5096个,配备网格长5096名、网格员12171名,大力推进机关党员、专业力量下沉网格形成常态化,"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深化;率先在全区启动市县乡三级"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合浦县建成广西首个县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石康、闸口、党江等乡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星级综治中心"创建经验在全区获推广。

为进一步提升源头解纷能力,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探索,着力从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等方面有效深化多元化解诉源治理格局,社会矛盾化解持续加强,成功化解一批历史积案,中央信访联席会议交办我市信访积案提交办结率98.87%,相关指标全区排名最好;2022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受理调解各类纠纷1792件,调解成功1770件,调解成功率98.77%,我市矛盾纠纷调处率位列全区第一方阵;网络安全防范进一步强化,建成全区首个地级市网络安全攻防战训实验室,防范水平不断提升;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心全部建成,法治公安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全区作经验推广介绍,14个行政执法大队力量下沉乡镇(街道),切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社会同向持续发力,基层自治活力明显增强。基层民主实践创新推进,打造一批优秀居民公约示范社区,合浦县烟楼村被评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市总工会建立工会系统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法院+工会"劳动纠纷化解经验获全区推广;团市委打造"团干部+社工+志愿者"专业工作队伍;市妇联创新婚姻家庭辅导接访模式,各群团助推作用不断彰显。志愿者服务不断深化拓展,全市2800多个志愿者服务队超35万名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源头治理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

此外,北海市政法系统持续推进智慧治理"综治信息系统+微连心"、服务群众便捷平台、"雪亮大脑+大数据应用"、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平台、"数字平安北海+智慧政法体系"高效运作,自主研发"珠城矫务"管理系统,对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不打烊"移动监管,全面推动智慧小区、智慧检查站、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建设改造,打造智慧治理"北海样本"。北海"微连心"目前用户达34.6万户,受理各类诉求、申报、意见23.5万余条,入选2021年全国政法智能化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今年以来,数字大脑防控精准防范稳控风险人员

200余人次。

三、办惠民实事书写人民满意的政法答卷

北海公安全面启动政务服务2.0建设,推出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实现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5大类144个高频民生事项"仅凭一张身份证可办",25个高频民生事项全流程"零跑腿",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全流程办结。出入境、车驾管、户籍三类民生事项"一次办"实现率97.1%,满意率99.2%,位居全区前列。

北海两级法院2017年率先在全区组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1:1:1"团队新模式,有效推动办案团队高效运转;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速裁速办,全市70%以上的民商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速裁速执案件近5万件,平均审理时限缩短40%;攻克"基本解决执行难"痛点,深化执法司法为民理念,2017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执行案件73889件,结案69781件,全市法官人均结案从2017年的146.4件到2021年的320.29件,法官人均结案数连续排名全区前三。

北海市检察机关深挖社会治理难点痛点问题,提升检察建议刚性,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职,以"我管"促"都管",实现双赢多赢共赢。2022年,共发出各类检察建议96份,其中,食药品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动26个农贸市场完善农产品快速检测、市场准入管理等机制,解决果蔬农药残留等问题21个,规范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售卖处方药行为,守护群众的美好生活。

市司法局强化网络平台联动,在全市范围内投入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终端61台,大力提升我市公共法律智能化水平。北海市公证处进一步优化公证服务,推出电话约办、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截至目前,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5354件,公证办证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缩短至3天。

开通"法援"绿色通道,扩大援助范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62件。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全市政法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主责主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开门纳谏",广征社情民意,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列出实事清单,通过"智治北海"提升政法服务"加速度",大力推行便民利企举措,奋力书写了"为民办实事"满意答卷。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各级政法单位先后推出130项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实事3665件,为基层解难题302件;积极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活动,成功阻止15.1万余名群众被骗,止付(冻结)金额近15.89亿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3万元;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破获案件110起,涉案金额5486.64万元,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